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NGO

旗下栏目:

青海湖生态保护的社会化及公众参与

来源: 草原狼环保公社 作者:邵文杰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17 11:42:58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青海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湖面海拔3196米,最新测量显示湖水面积4435平方公里,且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环湖周长360km,湖水容积739亿立方米。湖长最长处约104公里,湖宽最宽处约62公里,最大水深31.4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32克/升,含盐量1.25%。

青海湖四面环山,山脚和湖滨均为水草优良的牧场,是青海牧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得益于优良的自然环境,青海湖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且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自然和人文,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富饶的青海湖。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2006年青海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随着这种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青海湖的旅游也越来越热。大量游客的进入,促进了环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诸如垃圾、污水,生态伤害,旅游开发等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因为历史、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各种原因,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也正在发生恶化和变化。直面这种多因素叠加的影响,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2012年,草原之盟开始和当地伙伴一起关注青海湖的生态保护。涉及工作内容包含普氏原羚保护,湟鱼保护,垃圾问题调查和倡导,湿地保护,当地环保力量培养等。我们通过组织主题公众活动,开展不同层面的传播,组建并培育工作网络,推动政策倡导等行动,让每一个具体的议题都有所改善。下文将以这些议题为重点,展开阐述。

1 民间主导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的保护

1.1 普氏原羚生存现状和网围栏

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有蹄类。历史上曾广布西部地区,但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栖息地迅速退缩,目前仅仅分布在环青海湖地区。根据科学家研究显示,青海湖的普氏原羚母亲有11个种群,且因为栖息地割裂,这些种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2012年,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普氏原羚数量在1000只到1500只之间。而今天,普氏原羚的数量已经接近3000只,这是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成果。

我国对于普氏原羚的研究和保护起步均比较晚。要保护一个物种,首先要知道威胁它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好在,对于普氏原羚,我们已经足够了解。

虽然威胁普氏原羚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其实只有两个:栖息地破碎化和与家畜的竞争。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852.jpg

牧民驱赶在自家草场觅食的普氏原羚  摄影/邵文杰

栖息地破碎化是指普氏原羚的栖息地被公路,铁路,人类聚居区等分割,种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与家畜的竞争是指,普氏原羚的栖息地与牧民的牧场是重合的,草场是有限资源,牧民并不欢迎普氏原羚在自己家的草原上觅食。因而,普氏原羚持续面临食物缺乏的生存困境,这在干旱的年份尤为明显。此外,草场承包到户的政策带来的衍生物草原网围栏割裂了草场,给普氏原羚的活动造成了影响。网围栏让普氏原羚的生存成本进一步上升,主要表现在躲避天敌的时候,因为网围栏的物理性伤害导致的死亡率升高。根据官方对网围栏伤害普氏原羚的有记录的事件统计,网围栏致死致伤普氏原羚的事件数量达80多起。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855.jpg

青藏铁路从普氏原羚核心区穿过

因此,要保护极危物种普氏原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减轻其与家畜竞争的压力。为此,不仅需要引发公众和政府的关注,也需要在社区开展具体的保护工作。

1.2 普氏原羚保护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化

1.2.1 众筹为普氏原羚租草场

2012年之前,青海湖湖东牧民南加,一直关注着普氏原羚的保护,并义务开展巡护。在目睹了普氏原羚经常被网围栏伤害,吃草被牧民赶走的现象后,他萌发了为普氏原羚租一片草场的想法。

青海湖湖东的元者村,生活着大约100多只普氏原羚,是普氏原羚的11个种群之一。2012年春季,南加的邻居在普氏原羚活动的区域内,有一片1500亩的草原想要对外出租,南加当即决定,租下这片草原。但接近3万的租金让他犯难了。

这个消息刚好被草原之盟知晓,我们当即决定众筹,这也成为我们关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开始。

我们很快确定了众筹的方案:3万元分为150份,每份200元,每个人只能认捐200或者200的倍数。筹款文章通过微博发出后,不到三天时间就筹到了3万元,草场顺利被租下。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858.jpg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02.jpg

众筹租下的草场和快乐栖息的普氏原羚

在筹款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捐赠者对普氏原羚的境况非常感兴趣,也很关心,也有不少人表示想要去看望普氏原羚。于是我们顺势启动了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就是持续的公众活动,目的是促使普氏原羚的社会化参与和可持续。在接下来的几年,租金的问题都通过类似的公众参与得以解决,湖东的普氏原羚数量明显增加。

1.2.2普氏原羚生态假期和普氏原羚保护的社会化

草原之盟在协助南加租下草场的第二个月,就邀请南加到了北京,并举办了普氏原羚保护和青海湖保护的公众分享会,在那场大约30人参加的分享会上,大家第一次知晓了青海湖的生态现状,第一次知晓了像南加一样的牧民的生态保护故事。更重要的是,通过共创,普氏原羚生态假期被孕育了出来。借鉴台湾等地流行的生态工作假期模式,普氏原羚生态假期将生态保护的实践和具体的普氏原羚保护行动结合起来。

首届普氏原羚生态假期在分享会结束后立即进行招募,反响良好。27个来自各行业的热心人士参与了活动。活动期间,参与者深度探访和了解到了青海湖的生态现状,了解到了牧民南加的生态保护故事,亲自去租赁的草场上观察普氏原羚,调研和感受普氏原羚的生存困境。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05.jpg

普氏原羚

活动参与者不仅贡献了自己的特长,帮助南加团队解决了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有人协调建设了联通信号塔,解决了保护站没有手机信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活动本身带来了巨大的传播,引发了公众和政府对普氏原羚的关注。

借助活动本身的传播,青海湖环保人的故事和青海湖的环境问题,被更多人知晓,这为有关部门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社会基础。

首期普氏原羚生态假期结束后,第二期也随即开始。此外草原之盟以极为开放态度,邀请不同的组织前来举办生态假期,以期推动社会参与的可持续。

2012年至2015年间,普氏原羚生态假期共举办了28期。这些活动给普氏原羚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给南加团队带来了应有的社会影响。几乎是在第一次活动开始后,南加就被众多媒体,企业和其他组织所关注。南加所在的小泊湖保护站,也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公众交流的中心。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09.jpg

体验普氏原羚观测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12.jpg

普氏原羚生态假期

每年夏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然教育团队,亲子活动团队,社会责任践行团队,大学暑期实践团队,研究机构等在保护站开展交流和活动。这些来来往往的人群,持续传播着南加的环保故事,持续传播着普氏原羚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普氏原羚从不被人所知的国宝级动物,成为越来越多人所知道的明星物种。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15.jpg

聚焦普氏原羚保护的首届青海湖生态保护论坛

在生态假期的带动下,小泊湖保护站的生态展览馆建设了起来,成为展示青海湖保护的重要窗口;小泊湖的在地团队成长了起来,它们可以脱离外界的支持,主导保护站的运营和对外联络;小泊湖和社会的链接被全面激活。

目前,南加团队已经做到了保护站的可持续化运营,保护站已经成为环青海湖地区最有价值的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和环保教育中心。

1.2.3  拆除网围栏的社会倡导

草原之盟从关注普氏原羚保护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一线调查。调查发现,影响普氏原羚生存最大的因素就是与家畜的竞争,而这个因素外地的表现形式就是网围栏。

如果要促使普氏原羚的生存境况改善,那么势必要倡导拆除网围栏。但拆除网围栏并不是这个倡导的核心诉求,核心诉求是普氏原羚在安全的情况下与家畜共享草原。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18.jpg

访谈一线森林公安对网围栏的看法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21.jpg

网围栏调研

青海湖本身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但普氏原羚生存的区域大部分并不属于保护区。青海湖湖北的哈尔盖有一个特护区,特护区里普氏原羚数量众多。且在这一区域,网围栏、铁路、公路等人类活动对普氏原羚的影响交织在一起。这个区域的草场因为历史原因,并不属于牧民,而是集体所有。因而有拆除或者改善的先天条件。因而,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我们开展了多个层次的公众倡导:

一, 对哈尔盖的区域的普氏原羚保护,我们提出拆除网围栏,建立保护小区的建议。建议性联署了1000人次的签名,递交给了青海省林业厅和青海省政府。

二, 通过调查发现,网围栏最上面的刺丝是导致普氏原羚伤害的最重要因素,拆掉刺丝,不会对网围栏的功能造成影响,但却会让普氏原羚受到伤害的概率大大降低。因而,在所有的活动中,呼吁拆除刺丝,成为我们标准的倡导动作。该倡导也获得了政府的响应,拆除刺丝的行动也在有序开展。

三, 拆除网围栏微行动。2014年,在公众对普氏原羚的现状有了足够了解后,草原之盟发起了拆除网围栏的微行动。借鉴冰桶挑战的点名模式,我们在微博上开展了呼吁拆除网围栏的微行动,该行动获得了不少明星的支持和转发。配合网络微行动,我们也发起了拆除网围栏的政策倡导联署,以期从政策层面推动网围栏的改善。联署的建议信,当面递交给了农业部(农业农村部)。

1.2.4 普氏原羚保护中的重大案例

2015年夏季,草原之盟志愿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17只溺死的普氏原羚的幼体。我们通过微博发布该消息后,引发社会巨大关注。新京报,腾讯新闻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青海省有关部门对外发布了事件说明:青海湖湖北的农田灌渠因为天降暴雨引发洪水,导致17只普氏原羚幼体被溺死。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27.jpg

普氏原羚幼体溺亡

这件事情无比重要,也无比严肃。它揭露了,在网围栏等因素之外,居然存在着如此可怕且一直被忽视的人类因素。草原之盟借此倡导全面排查类似隐患,青海省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灌渠进行盖板,消除了隐患。

如果不是志愿者碰到,如果不是我们第一时间主动曝光,这件事会低调处理,外界也许并不会知道。

但好在,17只幼体的死亡,换来了公众关注和政府的亡羊补牢,对普氏原羚来说,有人关注无比重要。

1.2.5  普氏原羚保护的媒体传播

除了活动本身带来的传播,普氏原羚保护行动,因为有不少行动的存在,引发了众多媒体的报道。谷润网,新京报,腾讯新闻,法制晚报,中国环境报,东方早报等媒体都曾对普氏原羚的保护行动进行了广泛报道。这些报道不仅给普氏原羚带来了生机,也让保护团队得到更多社会资源的关注,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奠定了基础。

1.3  总结

根据2018年的最新普查,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已经接近3000只。这个结果是政府加大对普氏原羚保护力度的结果,但与民间多年的倡导和呼吁,与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分不开。

草原之盟一直致力于把环境问题摘取和凸出出来,然后设计和引导社会力量去参与解决,如此才能带来最好的倡导效果,这在普氏原羚保护中尤为突出。公众的参与不断让普氏原羚面临的问题被社会感知,作为环保公益组织,则敏锐的捕捉到每一个契机,并借此设计和引导更高能量的社会参与。我们准确定位自己,并信任伙伴,最终实现了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

2 官民高效合作,共护青海湖裸鲤

2.1  青海湖湟鱼的现状

青海湖湟鱼,又名青海湖裸鲤,普氏裸鲤。是青海湖水域中唯一的鱼类,是青海湖生态系统中维系水-鱼-鸟系统平衡的旗舰物种。因为生活在高原,湟鱼生长缓慢,这就意外着一旦遭受破坏,恢复起来无比艰难。

历史上,青海湖湟鱼数量众多,总重量达数百万吨。

但到了近代,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和水产开发,曾经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救过无数人性命的青海湖湟鱼数量急剧下降,生物量不及最高水平的十分之一。为了保护珍贵的生物资源,2003年,青海省开始实施全面禁捕行动,并将湟鱼升级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湟鱼终于等来了喘息恢复期。

但因为执法和监管不到位等因素,捕捞和食用其实从未停止。虽然政府采取了诸如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措施,但青海湖湟鱼种群的恢复的速度依然非常缓慢。

除了捕捞和盗猎,河流生态的破坏也是影响青海湖湟鱼生存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众多,每年春夏的湟鱼洄游季节,湟鱼纷纷进入这些河流洄游产卵。但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很多入湖河流断流。没有断流的河流也因为水利工程,桥梁构筑物阻隔等影响,变得不再通畅,湟鱼洄游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草原之盟关注青海湖生态保护后,解决湟鱼保护面临的问题,自然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经过调研和筛选,反盗猎和帮助湟鱼顺利洄游成了我们工作的重点。

2.2 湟鱼反盗猎的官民合作

2.2.1  监督盗猎的有力补充——湟鱼巡护队

通过一线调查,我们了解到每年冬季青海湖结冰后的几个月,是湟鱼盗猎高发的季节。这个季节,盗猎者会借着夜色的掩护,大量在湖面上下网。因为有现代化下网器的帮助,盗猎团伙的下网效率极高。下网后,间隔几日,他们再次借着夜色的掩护,收获成果。盗猎的高回报,让盗猎现象愈演愈烈。如果仅靠渔政部门监管,很难有效监管。

南加每年冬季都会组织牧民志愿者进行巡湖,如果发现盗猎者会进行举报,如果发现湖面上的渔网,会进行拆除,并将湟鱼放生。随着巡护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到举报和巡护的队伍中来。如果牧民发现盗猎线索,会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南加。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31.jpg

志愿者在冬季救助湟鱼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34.jpg

牧民日常巡护

微信图片_20200817111937.jpg

协助渔政打击湟鱼盗猎

一个反盗猎的网络雏形已经构建起来,但如何高效运转,还要继续磨合。草原之盟基于这个边界尚模糊的网络,迅速协助其组建了湟鱼巡护队。这个队伍不仅有牧民志愿者参与,而且有媒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

因而,每一次的巡护从牧民自发的活动,变为全社会的活动。无论是巡护的艰难还是可喜的成果,都通过自媒体和媒体的报道,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巡护活动会通过自媒体进行传播,重大的发现和成果也会被媒体进行报道,而每一个盗猎的线索,都会通过巡护队传达给渔政部门。随着双方联合行动次数的增加,湟鱼反盗猎的效率大大增加,盗猎者的气焰被有效压制,湟鱼反盗猎取得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