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大气污染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迎霾而上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秦志伟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03 08:59:52

1.jpg

大气环境观测超级站外景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供图

细细算来,中国科学院内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机构并不少,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物理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研究院)……但其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重复、研究力量分散问题,并不利于从整体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引领国际前沿科技探索。这也为中科院谋划面向未来、创新发展的改革方略埋下了伏笔。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并作出“四个率先”重要指示。一年后,中科院党组审时度势、前瞻部署,一场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牛鼻子”的“率先行动”正式开启。

卓越创新中心是研究所分类改革设定的一类创新单元,它面向前沿基础科学,担负起创新“尖刀连”的作用,这与当初中科院内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机构所期待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大气环境卓越中心)正式成立,目标锁定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气环境科学研究平台。

4年来,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科学家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孜孜以求、锐意探索。

从追霾开始

2.jpg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左二)听取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工作汇报。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中科院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联合相关部门及科研院校,在提高科技支撑的大气污染防治能力上贡献力量。

时间追溯到2012年9月,中科院正式启动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以下简称灰霾专项)。该专项为期5年,13家中科院院内研究机构、9家院外单位共计30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应对大气灰霾追因溯源。

不得不说,组建起由如此众多科研人员参与的团队并不容易。早在2008年便开始预研,直到2012年才形成整建制队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任灰霾专项首席科学家。在他看来,灰霾专项有效组合了中科院内外的大气环境研究力量,极大促进了灰霾追因与控制研究中团队交叉合作和联合攻关成果的产出。

根据大气复合污染的特点和研究需求,专项分为灰霾追因模拟、灰霾观测溯源、灰霾数值模拟与协同控制方案、灰霾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和灰霾重点污染物控制前沿技术5个方向,并逐渐凝练出5支相对固定的团队。

为了将这种行之有效的团队交叉合作形式制度化,2015年9月,中科院依托灰霾专项团队组建了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贺泓任首席科学家。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依托单位设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共建单位有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气物理所、合肥研究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

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进一步凝聚了中科院在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环境光学、卫星遥感、大气污染控制和环境政策等研究领域的优秀团队,充分发挥共建单位的研究优势。

“对于我们来说,承担这一任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负责人之一、时任城市环境所所长朱永官清楚地认识到,城市环境所在大气环境学科上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城市环境所综合处处长陈伟民一直参与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筹建,他现在是中心运行办公室主任。在陈伟民看来,这样的安排是中科院从战略层面考虑后做出的。他记得中科院领导曾多次说过:城市环境所与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领域方向较为接近,理应成为研究大气污染的主力军,只是目前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但这也恰恰是以新建研究所为核心打造网络式团队的契机。

贺泓对中科院党组的顶层设计表示认同。“放在新建研究所,更利于大气污染与控制交叉学科的发展。”

灰霾专项启动后,科研人员的“追霾行动”随即展开。贺泓介绍,科研人员按照既定方向和目标展开研究,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然而2013年1月,北京突如其来的一场重度灰霾,打乱了大家的节奏。

“这么大的灰霾,你们采取什么行动了?多快能把灰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搞清楚,向社会公布?”就在贺泓团队商量对策时,中科院领导的电话打了过来。“你们应该拿出像抗震救灾那样的心态从事这份工作。”

这通电话对贺泓的触动非常大,他开始反思此类科研任务的社会责任问题。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贺泓和团队成员长期坚守在一线,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灰霾来临,他们都要立即行动起来,准确预报、加强监测、分析成因。这些工作往往是在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状态下完成的。

2015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这样的结果让贺泓很欣慰。“但目前在二次颗粒物致霾上还有许多科学问题要解决。”这是贺泓带领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科研人员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之一。

在探索中完善

其实,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起初叫中国科学院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名字源于其依托单位城市环境所。在2016年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召开的理事会上,作为中心理事长的丁仲礼提出,城市大气环境的范围过于狭窄,不符合大气环境研究的规律。该观点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

在贺泓看来,作为大气环境领域的卓越创新中心,其名称应在研究对象、空间尺度、过程效应以及防控范围等要素上有所体现。

例如,大气科学研究常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东南沿海地区等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区域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以及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清单,开展区域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迁移转化研究,以及空气质量预测预报。

2016年11月,经中科院审批,原名称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

早在成立之前,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相继制定了科技成果考核奖励办法、成员津贴发放管理办法、经费统筹管理办法、共建共享协议等一系列文件,加强规章制度的保障建设。

但改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第一次评估验收并没有通过,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全体人员压力倍增。
“大家并没有气馁,坚定信念,把压力变为动力。”朱永官表示,他们认真分析未通过的原因后,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

成立之初,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就成立了执行委员会、运行办公室,完善多家研究所共建与协作机制。此后,根据中心人员分布特点,分别在合肥研究院和大气物理所成立了分中心,旨在进一步完善多家研究所共建协作机制,密切中心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

与此同时,大气环境卓越中心进一步强化执行委员会功能,提高协同作战能力。陈伟民介绍,执委会成员基本是中心的核心骨干和骨干成员,每2~3个月召开一次执委会会议。

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是大气环境卓越中心的一大亮点。例如,中心利用有限的经费,为青年人才设置了具体项目。“成员尽量不在一个单位,利于不同领域的交叉。”贺泓说。

今年4月28日,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在合肥研究院举办了青年人才项目交流汇报会,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庆鑫、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唐贵谦和杨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诚、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李双德等青年项目负责人分别代表各自研究团队做了项目进展汇报。

会后,贺泓点评道:“这些青年人才研究的内容也正是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下一步要开展的重点工作。”

除此之外,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激励与评估机制,以科研成果和影响力为导向,通过中期函评、定期调整、5年会评等形式,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2017年10月13日至14日,中科院组织开展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验收专家组评议,结果是“大气环境卓越中心全面完成筹建期目标”。

专家组评议意见里还提到,大气环境卓越中心队伍结构合理,人员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中年骨干人才展现了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

截至2018年底,大气环境卓越中心人才创新团队有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7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5人、中组部“青年千人”4人。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