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大气污染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80岁科学家用60年染绿沙漠,带20万农民致富

来源:锄禾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3-26 12:06:53

 

如果地球上没有树,

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大面积水土流失,

泥石流不断,

沙尘暴肆虐,

依树而居的动物无法继续繁衍,

温室效应更加严重,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各种自然灾害肆虐,人类将无法生存!

 

 

然而,有这么一位老人,

他在60多年前,

凭借一己之力,

改变了新疆,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叫刘铭庭

他是世界著名治沙专家

为荒漠化研究

他一生绕塔克拉玛干沙漠7圈

全长40余万公里

为做红柳科普走过的路可绕赤道一圈

四分之一的中国红柳由他发现命名

他也是世界荒漠化领域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个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送他外号“刘红柳”

 

 

刘铭庭,

来自山西万荣,

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

在学校的时候刘铭庭就十分活跃,

各种体育活动都会参加,

获得了不少运动会的奖项,

是学校中的风云人物,

也正是因为他身体素质非常好,

在以后的艰苦工作中,

用他自己的话讲,

也没有觉得苦! 

他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汽车司机

常常给他讲新疆的故事

从父亲那里他知道新疆很穷很落后

毕业前一年

他跟随老师去新疆塔里木河沿岸

搞生产实习

那里的穷苦不但没有吓到他

他反而被一种植物深深吸引

这种植物就是红柳

一抹红色纤细柔弱

却傲立于风沙盐碱中

可是

让他气愤的是

生长在新疆荒漠地区的红柳

居然没有一个是中国人命名的

看着那一长串外国名字

不服气的他决心投身红柳研究

 

 

那时候大学生毕业还是国家分配工作

担心自己分不到新疆

临毕业前三个月

他居然专门给高教部领导写信

题为

“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坚决要求到边疆去。”

最后

他满怀壮志地来到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卫星图

 

作为中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这里人少天热

在这儿工作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失踪

极其危险

想到这里工作的人极少

 

那时中科院刚在新疆成立分所

极少有科研人员过来

作为一名小小的研究员

没有老师可以带他

无奈的他就自己学

 

 

他想

既然要改变新疆的环境

那就从沙漠治理研究开始

此后他就常常往沙漠里跑

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很差

车子开不进去

还很容易迷失方向

他带上指南针、水和干馕就直奔沙漠

 

刚到沙漠的刘铭庭没有经验

有一天刚下过雨

沙子表面凉凉的

吃过早饭

他和同伴光脚穿着鞋子就往沙漠里走

 

结果

十点钟以后太阳出来了

沙子越来越热

最后被晒得滚烫

光脚的他们不得不走两步就跪下来

把脚翘起来凉一下再继续走

实在没办法了

他们把采土壤的布袋子套上脚就往回跑

之后再不敢光脚进沙漠

 

 

经过多次进沙漠

刘铭庭越来越有经验

1959年,

刘铭庭参加了

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

他的任务是寻找优良的固沙植物品种。

经过艰苦的跋涉后,

他惊讶地发现,

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上

竟然生长着一种红柳。

 

刘铭庭立刻意识到

这可能是一个新种,

并且将可能在防风治沙中发挥很大作用。

于是,

他对这种红柳的分类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于1960年

第一次将其定名为“沙生柽柳”,

1979年学术界又正式将其更名“塔克拉玛干柽柳”,

业内人士也称其为

“刘氏柽柳”。

这一发现让他十分自豪

 

许多年后他回忆道:

我原来知道非洲有一种无叶柽柳长在流沙上,好,这下我们国家也有无叶柽柳了,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优良固沙植物,现在我们国家终于也有了。

 

  

 

在植物分类已十分精细的今天,

发现一个新种已经相当困难,

但从这一品种开始,

刘铭庭又相继发现了

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

金塔柽柳、白花柽柳4个新种,

成为柽柳属植物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

 

 

从70年代开始,

刘铭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荒漠化固沙造林。

 

1986年,新疆领导视察了刘铭庭的植物园,

对刘铭庭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出20万元

你能用3年的时间在南疆种出10万株红柳吗?

刘铭庭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定完成!

 

向所里汇报完工作之后,

他立刻出发,

乘上破旧的公共汽车,

颠簸了整整10天,

才来到了和田地区。

在经过对当地的实际考察之后,

他发明了一种利用洪水冲刷红柳种子,

从而播种红柳的方法,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

十年春秋,

刘铭庭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

在这片新疆最大的盐碱地上,

种出了100万亩的红柳,

向新疆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过后来的科学治理,

当地的绿洲面积增加了四分之一,

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红柳公园”。

现在这里,土壤肥沃,

农业、林业、畜牧业快速发展,

伽师县从一个全疆闻名的贫穷落后县,

发展成了全国棉花百强县前30名!

 

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

他把实验田里的红柳苗株

由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

比当时国际上的最好成绩高出6倍,

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之后的几十年,

刘铭庭先后发现了

塔克拉玛干柽柳、莎车柽柳、塔里木柽柳、

金塔柽柳和白花柽柳5个新种。

人们称他为

“中国柽柳家庭四分之一种数发现人和定名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称他为

“刘红柳”。

 

1995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刘铭庭“拯救干旱区奖”,

另外一项

“策勒流沙治理试验研究”

成果也获得奖励,

当年获奖的成果一共才4项,

刘铭庭就获得了两项!

 

 

1995年10月1日,

原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来到这里,

听了刘铭庭的事迹后深受感动,

当即兴奋地说,

“我们就是需要这种科学家,科技的推广就需要这种精神!”

 

治沙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在大面积恢复红柳初战告捷之后,

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科普万里行。

背上硬纸板,

加上多年积累点的照片,

创作出一套科普图片,

并印刷出版了关于红柳的书,

他走到哪讲到哪。

上至领导,下至群众,

超过20万人都曾经听过他的宣讲,

10年间,他为科普红柳走过的路可以绕赤道一圈!

 

肉苁蓉

 

在对红柳的研究中,

刘铭庭对寄生在红柳根部的大芸

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

大芸具有活血、壮阳等功效,

被医学界誉为“沙漠人参”,

近年来海内外需求量不断上升。

但是,

由于红柳林的大量破坏,

药源大量减少,

大芸的价格飞速攀升,

每公斤的价格从几元钱涨到了30余元,

私下交易有时竟达80多元。 

 

刘铭庭教授向沙区群众宣传大芸科普知识

 

1995年,62岁的刘铭庭

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

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休,

之后,

霜染两鬓的他

便一头扎进了天高月清的浩瀚大漠,

用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

继续推广人工种植红柳大芸。

大芸学名肉苁蓉,

在海内外药材市场供不应求。

一亩人工肉苁蓉可收入4000元,

相当于10亩棉花的收入。

 

全国第一座肉苁蓉示范基地创始人-刘铭庭夫妇合影

 

刘铭庭坚信:

人工种植寄生于红柳根部的大芸,

不仅可以减少人类为挖掘野生大芸

而造成的对荒漠植被的毁灭性破坏,

还可以让人们实现在沙海里“淘金”的梦想。

 

 

经过艰苦经营,

刘铭庭种植的大芸获得了大面积丰收,

最低亩产在100公斤(干)以上,

最高达200公斤以上,

亩产值4000元至8000元以上。

大芸人工接种率已达百分之百,

单株最大鲜重达3公斤。 

 

刘东生院士(右一)在于田红柳大芸基地

 

刘铭庭的“红柳庄园”

给贫困的于田县各族人民

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于田县利用刘铭庭的成果和种苗,

发展了5万亩红柳大芸,

年纯收入已达到2亿元以上,

超过已有40万亩农田的于田县全县的农业纯收入,

使20万于田县各族人民摆脱贫困,

走向了小康。

 

为了帮助于田县人民实现红柳致富梦,

刘铭庭一家在于田县扎下了根,

一个赫赫有名的研究员

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多年来,

让刘铭庭深感内疚的是,

他一直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妻儿。

特别是最小的儿子刘军,

妻子临产时无人照料,

竟生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台阶上。

多年来,

孩子们很少能和父亲一道过一个团圆的中秋节。

 

1998年春节,

正值他的妻子储慧芳60岁生日,

刘铭庭却因事回了内地。

寒冷宁静的沙漠里,

留下了她孤零零一个人。

60岁的老人单独待在荒漠里,

如何让人放心呢?

在福州工作的儿子刘军

和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女儿

在公共汽车上颠簸了两天两夜后,

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当手捧蛋糕的儿女们

在破旧的篱笆房里见到又黑又瘦的母亲时,

都禁不住泪如泉涌,

恳请母亲与他们一道回家颐养天年。

然而,

储慧芳最终没有走,

也没有留孩子们给她的手机,

只留下了特意为她买的那根电警棍。

 

刘铭庭扎根南疆搞科研的事迹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

专门视察了刘铭庭的农场,

当即挥毫写下了

“向刘铭庭教授致敬”的题词,

以表达对刘铭庭的敬意;

 

  

 

国际著名的药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郑齐友教授

参观了刘铭庭的农场后,

向和田地区的领导表示:

“刘铭庭是和田的一个‘宝’,

你们一定要把这个‘宝’用好。”

 

 

 

帝辰管花肉苁蓉首席科学家屠鹏飞教授

 

北京大学的屠鹏飞教授

考察了刘铭庭的农场后,

说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

管理最规范的人工大芸种植基地,

并准备将我国第一届

肉苁蓉学术会议安排在这里举行。 

 

 

近年来,

有不少美国、德国、日本的科学界人士

专程拜访了刘铭庭。

澳大利亚荒漠环境管理中心的

一位官员看着眼前的景象,

深受感动地说:

“我见过很多国家的沙漠,

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1995年兰州大学为刘铭庭

出版了一本桎柳专著

2014年新疆科技出版社发行

刘铭庭主编的《中国柽柳属植物综合研究图文集》

《人民日报》2017年7月以《治沙高手刘铭庭》为题,

报道了他的动人事迹

9月又以《顶尖成果  惊艳世界》

对他进行了再此报道

 

据悉,

刘铭庭教授生活十分俭朴,

一贯自奉节俭,

最近还在他有限的退休金中,

拿出一部分钱支持故乡修建老协会和文化活动室。

这也是他不忘故乡,

热爱故乡的具体见证吧!

 

几十年来,

刘红柳的故事在新疆的城市和农村广为传颂,

而今天刘红柳的故事

又将在生他养他的故乡

——在孤山脚下,

黄河崖畔传颂着,

传到每个乡镇,

每个农村和每个家庭,

让每个万荣人都知道,

万荣还有这样的一位科学家。 

 

择一业,终一生,

不求回报,只管付出。

整整60年,

他只做了一件事,

为了世界的今天和未来。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素材来自:

1、故乡万荣,微信号gxwanrong。

2、德国优才计划,微信号ToGermany。

3、自酷玩实验室,微信号coollabs。

4、社会科学报,微信号shehuikexuebao。

转载自:有机农业者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