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大气污染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一场空气重污染,几个城市预警联动 这背后有什么讲究?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文雯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2-22 21:13:31

2月22日上午,北京五环来广营桥出口附近的大屏幕上滚动着:“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禁止国Ⅰ、国Ⅱ车辆上路”;房山区环保局忙着在辖区物流园和进京检查站严查重型柴油车;朝阳区潘家园地铁17号线的工地上,所有的机械设备都静静地停在一边。

当天凌晨,北京启动了2019年的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河北邢台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后,保定、邯郸、沧州陆续宣布进入重污染天气Ι级(红色)应急响应状态。而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监测中心会商,2月25日空气质量将转为优良。

几个城市空气重污染预警联动,对未来几天空气质量状况的预测。这些在很多人眼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内容,其背后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协同推进的成果。

同一天,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协调推进会”上,“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污染应急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两个项目的进展情况。

两个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

联防联控项目实施一年来,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一是在唐山搭建了燃煤量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排放的测试系统,同时在周边架设了38套空气质量微站,并正在取得有效数据,为散煤排放的实时量化准备了条件;二是形成了颗粒物、NO2、SO2、HCHO、O3等污染物从公里级到50米定位精度的天地一体化、多尺度融合的污染排放评估技术体系;三是研究发现秋冬季雾霾污染过程中大气氧化性存在显著增强,大气自由基对有机物的氧化是新粒子增长致霾的重要反应途径;四是建立了经济-能源-污染控制一体化预测模型,完善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成本数据库。

攻关项目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天地空立体观测网,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实现了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描述;构建了更加精细化的城市排放清单,提升了治理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建成了全过程的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提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中长期改善路线图;科学评估重污染天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健康防护措施。特别是,在科研组织实施机制方面实现了“三大创新”,一是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关联合中心。二是建立了“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三是突破科研资源和数据共享的难题,建立一套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啃硬骨头”需要科技支撑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距离三大攻坚战收官之年只有一年,“时间非常紧迫。”生态环境部科财司一位负责人说。

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随着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未来大气污染治理还需要啃下不少硬骨头。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来解决深层次的污染治理难题。

“科技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第一副主任郝吉明说,两个项目将技术和政策相结合,将科研的“国家队”与“地方队”相结合,将技术开发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上说清了气象条件等因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不利气象条件是客观条件,人努力是主观的。事实证明了,通过科学的方法,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善客观条件的。”

让论文真正落到大地上

“个别区域差异性研究要进一步加强。”郝吉明表示,打仗被动就容易“一刀切”。下一步,两个项目应该针对个别区域的大气污染特点,进行差异性研究,提高针对性。

“下一步能否考虑下地形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徐祥德建议,在调控时考虑区域性和地形因素,抑制住初期的污染通道。

与会专家表示,两个项目需要进一步强化综合协调、协同推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另一方面,要坚持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可以研究总结下两个项目的形成和组织机制,将经验和机制推广应用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治理中。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大气司、监测司,科技部社发司、21世纪议程中心,中国环科院,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项目组成员、专家组成员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