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大气污染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更为清晰(3)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孙秀艳 刘毅 寇江泽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21 09:39:10

蓝天保卫战“战术”需要调整吗?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需适时完善,要下大力气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

攻关专家认为,治污不断深入,区域污染来源占比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措施必须跟上形势,适时加以调整完善。

专家组建议,今后要更加注重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研究成果对重污染天气减排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相应方案要及时调整,保证更有效地降低污染峰值,缩短污染时间。”柴发合说,比如,分析出污染团的来源和传输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源头及通道的应急减排,效果将更加显著。

针对秋冬季区域各城市污染程度普遍受到传输影响的问题,柴发合表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地形条件先天不足,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常常成为污染的“热点地区”。在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中,今后要注重这一地区的3个问题:应急预案中的企业减排量要与预警等级完全匹配;启动应急措施的时间要尽可能提前,提前两天甚至更早启动;应急减排措施要100%落地。

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往往是推高PM2.5浓度、导致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面对PM2.5组分占比的新变化,专家们认为,必须更加重视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氮氧化物既是硝酸盐的前体物,也是形成硫酸盐的氧化剂。”贺克斌表示,应对空气重污染时,在多种污染物协同管控的基础上,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效果更明显。

日常减排是治本之策。专家组对症下药,针对各地情况开出了具体“药方”。

——调整产业结构。区域内钢铁产能巨大,冶金企业扎堆,钢铁、焦化、冶金、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唐山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高度集中。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小冶金企业扎堆,装备、治理、管理水平落后,而且焦炭—钢铁、炭素—电解铝产能的配比不合理,是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

——调整能源结构。区域内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煤炭消费量较大,山西、河南、河北属于煤炭依赖型,北京属于油气综合型,天津、山东属于煤油气综合型,都需要做出相应优化。

——调整运输结构。区域内柴油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65%和99%,是下一步运输结构调整的重点。

——补上治理短板。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加大力度治理苯、甲苯、二甲苯、乙烯、甲醛等重点污染物,而其关键在于控制汽油轿车、橡胶品制造、炼焦、沥青铺路、化学原料制造、涂装等污染源头。

“氨排放也是造成颗粒物污染的原因之一,大气治理应将氨减排考虑进来。”刘学军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氨减排潜力较大,氮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能降低一半以上的农田化肥氨排放,养殖业可以通过采用低蛋白配方饲料、改善动物饲养环境等措施实现氨减排。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对北京而言,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本地污染物排放的大头。王书肖说,北京今后的减排措施要集中在移动源和生活源上,但这还不足以支撑PM2.5浓度大幅度下降。北京PM2.5浓度要进一步下降,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进度是根本。

从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目前,许多能用的、好用的措施都得到了应用,空气质量改善的难度在增大,边际成本在提高,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越来越触及深层次问题。”柴发合说,除北京以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区域内秋冬季空气质量仍不能摆脱对气象条件的依赖,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就会发生空气重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往下走,重点还是结构调整。

刘炳江表示,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结构调整,面临不少难题:

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发展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影响面较广,涉及就业等民生问题,目前经济激励政策不足,实施难度较大。

能源替代成本较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比例较低,散烧煤取暖使用量仍较大。在“煤改气”“煤改电”工作推进过程中,天然气供应需求量大,基础设施改造和运行成本高,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大等问题较为突出。

公路运输依赖度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公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80%以上,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研究表明,一辆重型柴油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750辆轻型汽油车,区域内柴油货车排放超标问题尤为突出,导致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量居高不下。

“这些确实都是硬骨头,要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下更大气力啃下来。”刘炳江说。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