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固废处理

旗下栏目: 固废处理 危废处理

东京如何一步步解决垃圾问题?

来源:未来预想图 作者:赵慧 费灿亚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14 08:55:54

1.jpg

△ 东京都港区资源处理中心在对塑料垃圾做“中间处理”。

东京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垃圾处理样板城市”。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东京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垃圾战争”,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东京逐渐奠定了如今垃圾处理的基础格局。

东京的垃圾分类也曾混乱过,直到 1990 年代它才找到了一个相对完善、却又带有各种历史遗留色彩的垃圾分类处理解决方案。

东京的垃圾问题,与其归结为“文化”与“民族性”,不如说,本质上体现着这个城市在管理能力上不断发展的过程。既不“变态”,也不是一直停滞不变,它其实是一套城市治理方法。

垃圾战争@东京

想弄清楚东京的“垃圾故事”,我们得先把视线拉回六七十年前。1950 年代中期,伴随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城市垃圾量激增,东京都的垃圾填埋场接近饱和。当时,虽然已经有焚烧、掩埋等处理方法,但东京都只有 11 个焚烧处理场,处理速度跟不上垃圾增量。1971 年,东京都垃圾总量已经达到 1954 年垃圾总量的 6.8 倍,约七成只能直接掩埋。

为此,东京都政府在垃圾焚烧与填埋两方面展开行动。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垃圾量,东京都政府于 1956 年制定了《清扫工厂建设十年计划》,计划在各区建立垃圾焚烧处理厂(清扫工厂接近我们焚烧处理厂的概念)。另一方面,面对逐渐饱和的垃圾填埋场,计划于 1964 年在江东区填海处理需要掩埋的垃圾,为此开拓新的场地—第 15 号垃圾填埋场。但这些计划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

江东区是东京垃圾问题的“重灾区”。从 1655 年起,江东区就一直是东京(或者是早年的称呼—江户)垃圾的最终掩埋处理地。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后,东京都政府又于 1957 年在江东区梦之岛修建了第 14 号垃圾填埋场。当时,每天有 5000 辆垃圾车将东京都各地的垃圾运到江东区,运输和填埋工作导致的交通堵塞、蚊虫滋生、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了江东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当东京都提出要在江东区若洲修建第15号垃圾填埋场时,遭到了江东区的强烈抵制。

在各区设立垃圾焚烧处理厂的计划也并不顺利。1966 年,东京都选定杉并区高井户地区建设清扫工厂,处理垃圾焚烧事宜。但是,由于选定方法不透明,加上没有跟当地居民做好协商,建设计划遭到居民反对,被迫中断。杉并区反对派居民以“Not in My Backyard”(NIMBY,反正别在我后院)的态度抵制东京都政府的计划。一时间,东京都政府、各区政府、各区居民为了各自利益展开了斗争。事情愈演愈烈,垃圾堆积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东京都政府提出的强制征用计划(利用公权力征收私有土地)受到反对者们的控告。

2.jpg

△ 东京一个位于居民区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它的周边是居民区。

这个问题持续发酵,江东区的第 15 号垃圾填埋场本来计划只用到 1970 年,由于杉并区的垃圾燃烧处理计划受阻,一直沿用到 1973 年。1971 年,东京都本来想开会讨论是否将它继续沿用到 1975 年,遭到江东区议会的强烈反对,要求各区自己处理自家的垃圾。由此,时任东京都知事(相当于市长)的美浓部亮吉正式提出“垃圾战争”的口号,推进垃圾分地区处理政策。美浓部亮吉是一名经济学家,连任三届东京都知事,在任 12 年,依次推动过老人免费医疗、公营组织退出赌博/博彩业界等制度,但也因站在居民角度反对外环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导致慢性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问题而受到指责。

矛盾紧接着再次爆发。日本的新年为每年元旦,年末年始,也是垃圾大量产生的时期。1972 年年末,为了解决可能产生的垃圾问题,东京都新设立了 8 个临时垃圾集放点,但其中一个集放点的建设遭到杉并区居民的反对而中止。江东区则认为杉并区对垃圾处理态度不够积极,在区长的带领下掀起反对杉并区垃圾进入江东区的抵制运动。杉并区的垃圾最终只能堆在没完工的临时收集点,造成居住环境恶化。之后,因杉并区高井户清扫工厂争议问题,江东区又发生过一次针对杉并区垃圾入境的抵制运动,这一次,东京都清扫劳动组合也加入抵制,拒绝收集杉并区的垃圾。

1974 年,在地方法院的调解下,东京都终于得以在杉并区高井户建立垃圾清扫工厂,但是工厂的设计和利用必须参考居民团体的意见。工厂于 1978 年开工建设,到 1982 年才最终投入使用。

“垃圾战争”之后,东京都明确决议要求各区各自处理垃圾问题。但是,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之间,已经建好的垃圾处理厂大多在东京都边缘地带,这些区虽然能解决自己的垃圾问题,可东京都中心区域没有自己的垃圾处理厂,只能持续委托其他区的工厂代为处理垃圾。

此后,随着经济发展放缓,垃圾处理设施兴建也一度停滞。直到进入 1980 年代后半期的泡沫经济时代,垃圾再度成为碍眼的问题,东京都中心几个没有垃圾处理厂的区域终于在 1990 年代陆续兴建完成了自己的工厂(目黑区 1991 年,墨田区 1998 年,港区、丰岛区 1999 年,涩谷区、中央区 2001 年)。2000 年,东京都将清扫事业移交给二十三区各自负责管理,各区各自负责区内垃圾的收集、运输以及回收。另外,也设立了地方垃圾共同处理团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京二十三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由它们统一完成垃圾的焚烧、粉碎、下水道处理等中间流程。垃圾最终填埋等处理则交给东京都统一调度安排。

目前,东京都二十三区共有 21 个清扫工厂(其中 2 个正在改建)。由于垃圾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东京都不再要求新宿区、荒川区、中野区这几个没有垃圾处理工厂的区域兴建自己的垃圾处理厂,它们只需委托临近有处理余力的工厂处理自己区的垃圾。也正是随着情况的变化,东京都也不再强求各区一定要完全处理好自己的垃圾,而是在既有政策基础上,允许各区灵活运用资源与设备,可采用分别处理与统一处理结合的方式。

由此可见,垃圾处理方式直接决定着东京都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与垃圾处理的组织结构。至于垃圾分类,则是另一条发展线索。

战后复兴时期,东京都的垃圾分类并不复杂,只分为“生垃圾”和“其他垃圾”。“生垃圾”的一部分用来喂猪或堆肥,剩下的就掩埋处理。当时的“其他垃圾”大部分都是纸与纤维类制品,几乎都可以燃烧处理。

随着经济复苏,东京都养猪的农户变少了,农田不再有那么多,在处理垃圾时,甲烷和苍蝇等问题就成了大麻烦。1961 年起,东京都干脆不把垃圾分类了,所有垃圾一烧了事。可是生垃圾水分含量多,产生的热量低,垃圾也容易不完全燃烧。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东京都建造的垃圾燃烧设备大多是低热量炉——记住这个名词,待会它会成为新的障碍。

进入 1970 年代后,塑料垃圾激增。塑料类垃圾燃烧时会产生很高热量,很容易损伤低热量炉,而且,燃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氯化氢等有毒气体,已有的那些垃圾处理设备没法把这些问题都完全解决。所以当时,不仅生垃圾直接掩埋,塑料垃圾也不得不归入不可燃垃圾,最终掩埋处理。

很难想象,这件事到 30 多年前才最终解决。在各类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1997 年,东京都终于将垃圾燃烧、排烟处理、废弃物转能源等设备升级完毕,完成了可燃垃圾 100% 燃烧处理机制。三十年间,被视为不可燃垃圾的塑料制品终于在理论上能够被归为可燃垃圾。但是,各区在垃圾分类上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分法,处理方式也演化得不尽相同,因此,如今对于塑料类垃圾,东京都各区仍然有不同的分类规定。

看完垃圾战争的历史,你应该可以意识到,垃圾回收主体在东京都垃圾处理系统里有多重要。东京都以区为单位划分的垃圾分类政策出台于 1992 年,顺着历史脉络,这也是在垃圾战争结束、垃圾再度产生增量之后,各区需要负责自己处理垃圾、开始整备自己的垃圾处理工厂之时。发展至今,回收形态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① 收集所(Station)回收:各区根据自己的回收种类,规定回收日期、时间,在指定地点,用指定装袋方式回收。

② 据点回收:在公共场所、超市、便利店等利用频率高的地方设置垃圾箱。

③ 集团回收:街道组合、公寓管理方等机构将家庭丢弃的报纸、瓶罐等资源统一收集,交给回收业者。

不过,各区在收集资源品类时会有不同的规则。比如,荒川、足立、墨田、涩谷等 8 个区就只回收 PET 塑料瓶,不回收其他塑料包装制品。一方面与这个区的财政实力有关—虽然增加资源回收种类可以降低需要处理的垃圾总量,从而降低支付给东京二十三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的垃圾处理费用,但清扫组合共同处理垃圾时使用的垃圾燃烧设施会不断折旧,设备更新费用也需要各区承担,所以省下的钱和新增的成本也未能很好抵消。因此,一些财力较弱的区就没什么动力推行垃圾减量化—那就不如别分那么多资源种类,宁愿都当垃圾丢掉。还有一个原因则与这个区商户多少有关,业者丢垃圾并没有家庭分得那么精细,资源回收率也更低。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