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固废处理

旗下栏目: 固废处理 危废处理

“禁塑”专栏:中国农膜污染治理现状及展望

来源:世界环境 作者:张斌 王真 金书秦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8-18 16:18:58

随着农膜覆盖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农膜逐渐从“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农膜污染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对中国农膜污染产生及其现状、治理政策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农膜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助力中国农膜污染治理。

1.jpg

01中国农膜污染状况

中国农膜覆盖技术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1978年,中国从日本引入地膜覆盖技术,首先在蔬菜上进行试验研究,当年覆盖面积仅44公顷。随后,覆盖作物逐渐由蔬菜扩展到棉花、玉米、花生、瓜果等各种作物,覆盖区域由中国中部逐渐向西北、东北、南方地区延伸。2017年全国农膜使用总量达到252.8万吨,其中地膜143.7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76亿亩,约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12%。农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除草等多种功能,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农膜可使玉米、棉花等作物增产30%左右,使很多历史上的“缺粮大县”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当地称为“脱贫膜”“致富膜”。

由于重使用、轻回收,中国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当季农膜回收率普遍低于2/3,特别是超薄地膜,老化后易脆难回收,而且含秸秆、土壤等杂质多,回收后再利用成本高。根据2016年原农业部监测数据,中国所有覆膜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局部地区亩均残留量达4-20公斤,个别地块的亩均残留量达到30公斤以上,相当于6层地膜。

大量农膜残留在农田,对土壤和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地膜残留在土壤里,不仅会影响田间机械化耕作,而且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水肥吸收,阻碍根系生长,导致作物减产,残留地膜中的增塑剂、抗氧化剂等有机物质还可能释放到土壤中成为有机污染物。如果地膜残留在田间地头,被风吹至田野树梢、房前屋后,将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如果抛弃在牧草或水体中的残膜被牲畜等食入,会因难以消化而贮存于胃中,轻则造成消化系统疾病,重则导致动物死亡。当然,地膜残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农田残留量不高,其造成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但中国很多地区的覆膜时间已经近40年,残留污染问题已非常突出,到了亟须治理的时刻。

2.jpg

02中国农膜污染治理现状

推进地膜污染治理,主要有减量、替代、回收三种形式,分别是通过改进园艺种植等技术节约地膜使用,采用可降解地膜替代难以降解的聚乙烯塑料地膜,将废旧塑料地膜通过回收达到离田治污的目的。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提高地膜质量标准、机械化回收的方式解决农膜污染问题,可降解替代的比例都不高。

近年来,围绕地膜回收体系构建、可降解地膜研发等治理方式,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2014年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强农膜污染治理。2012-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原农业部连续4年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累计投资9亿多元,支持以县市为单位开展地膜回收利用工程和能力建设,试点范围覆盖甘肃、新疆、内蒙古等11个省(区)、兵团的229个县市。2014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要求2020年农膜回收率基本达到80%以上。2015年发布的《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加厚地膜,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到2030年农业主产区农膜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 农膜回收行动方案》,并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建设100个治理示范县。2019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膜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制度措施、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加强农膜污染治理,已成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政策支持下,中国地膜污染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回收机械和可降解地膜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回收再利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构建,一些重点区域“白色污染”加重的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例如,甘肃全省地膜回收率由2011年的57%提高到2017年的80.1%,2017年新疆40个覆膜大县回收率已接近80%,内蒙古14个农膜回收示范项目建设旗县的农膜回收率超过80%。但总体上,全国农膜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要实现当季农膜回收率8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国家项目区外地区的地膜残留问题非常突出。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新国标地膜推广应用难度大,市场上超薄地膜依然大量存在,部分地区的农膜回收体系不健全,农户回收残膜积极性不高,地膜回收利用价值低,很多加工利用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地膜回收机械的适用性还较低,可降解地膜还存在技术不成熟、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

03农膜污染治理对策及展望

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农膜污染本质上是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使用农膜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大量农膜残留在农田里又会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革,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加强农膜污染治理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稳步推进农膜污染治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厘清农户、企业、政府等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责任范围。

一是要明确离田目标,尽快完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在认识上要将地膜回收定位为农田污染治理,而不是为再生行业提供原材料,残膜离田是第一位的。对于地膜用量不大的地区,要允许将废旧地膜作为垃圾处理,纳入农村垃圾回收体系;对于地膜量较大的地区,要以离田回收带动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扶持建立回收加工再利用体系,不能以回收后不好处理为由不进行回收,也不应该因为回收成本高就不进行回收,更不能坐等可降解地膜时代的到来。

二是要创新性落实地膜新国标,实现源头控制。落实新国标地膜,是推进地膜污染防治的关键一招。地膜质量标准提高后,地膜不易破碎,既可以降低回收难度和回收成本,也可以降低残膜加工再利用的成本。长期以来,农户已经习惯了超薄膜的使用,现在要转到新国标地膜存在一定难度。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合格地膜的生产和销售,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精神,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探索以旧换新、示范推广等各类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国标地膜落实机制,让农户真正认识到使用超薄地膜的危害和使用标准地膜的好处。

三是加强支持政策创设,强化末端治理。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废旧农膜的回收加工利用,鼓励供销社参与地膜回收再利用,共同分担环境治理成本,同时需尽快完善现有的支农财政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户参与废旧农膜的回收行动,真正实现耕地地力补贴与农户行为相挂钩。需创新成本分担机制,通过建立回收基金等方式激发生产者参与残膜回收再利用的积极性,探索多种形式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在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废旧资源再利用企业一定的优惠。

四是逐步构建农田污染长效治理机制,实现综合治理。做好农膜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探索更多可行的农田污染治理方式,在规模经营主体中加大适宜性农膜回收机械推广,在小规模、高价值的经营主体中加大适宜性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应用;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方式,构建基层环境保护监督体系,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将地膜污染作为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地膜污染治理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

  1. 张斌、金书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2. 王真: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