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垃圾处理

旗下栏目: 固废处理 危废处理

麦收和垃圾

来源:东西同异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02 15:15:50

华北地区中部的麦收时节往往是在6月上旬到来,离开家乡近20年。多年没有见证麦收,这次回家有机会看到了麦收的变化,以及麦收变化背后的生产和生活变迁。大型机械化农业背后,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农业种植方式,和年轻一代的就业;另外一方面,农业种植和就业带来的变化,深深改变了生活和消费,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和垃圾等环境治理问题,成为整个社会治理的顽疾之一。

麦收和秋收是儿时参与父母农业种植中最深刻的记忆,所有的回忆几乎都和辛苦相关。1990年代初,当我刚刚可以给父母搭把手时,正好赶上我们地区二次分田到户,那时我们全家6口人,加上爷爷奶奶的一部分农田,将近20亩地。北方的种植习惯是冬小麦,初夏收割,然后另外一季是种植玉米,秋天收获。麦收的过程在20多年前,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大概至少要持续半个月左右,一是收割小麦,二是种植玉米。

20多年前没有塑料袋的社会VS如今高度机械化的麦收时节

因为地处广阔的平原,从我开始协助父母开始农业劳动时,我们已经有了家庭为单位的机械化操作,比如拖拉机在1990年代变得非常普遍。1994年前,我还有少许记忆和极少的经历,拿着镰刀去割麦子。但1994年第二次分地后,小型收割机开始正式进入我们的麦收系统,就是一辆拖拉机带着小型收割机,可以把麦子割下来。然后,我们再把割下来的麦子装到拖拉机上面,中午前带到打麦场,均匀铺在打麦场上。经过一到两个中午的暴晒,父亲用拖拉机带着轱辘轴就开始脱粒了,脱粒后,要“起场”,就是把麦秸和麦粒分开。这还不行,还得用一种我们当地话,“rang”,专业用语应该是“木锨”的用具,把麦粒和一些余穗分开。最后再用袋子把所有麦粒装起来,搬回家。当然,这个过程的环节要有近10道,使用的农具种类也有10来种。很多我都叫不出名字了,而很多现在已经从父母的农具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想起1990年代中期和父母麦收的岁月,仍在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就是抢时间、永远睡不够和暴晒。因为北方麦收时节是正式进入夏季的开始,麦子收割后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脱粒搬回家,在这期间可能随时会伴随着降雨,为了不让收割后的麦子被雨水淋着,随时要抢收。如果有降雨,收完麦子,还要抢着田地湿润的时候,赶快把玉米播种上去,所以,整个麦收时节都是赶时节,顺应气候做事情。为了抢时节,我们一家经常是天不亮,就开始起来忙活,中午饭往往都是在打麦场上吃的。因为当时的场景,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做饭,坐下来吃饭。

麦收和秋收,儿时参与父母的艰辛农业劳作中,造就了我性格中坚毅的一面,而对我的另外一个终身影响,就是潜移默化的对土地和粮食的珍惜,从来不浪费食物,这是我之后走上环保道路的基因制造过程。

现在回想起来麦收和秋收,记忆深刻的就是,不管多么忙碌,即使简单的饭菜自己家做的,或者外面买来的,不管是馒头和菜,还是稀粥之类,都是用自己家重复使用的餐具买来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所有都是塑料袋等一次性包装。碗筷都是从家里搬到村边的麦场。

2005年前后,我们那里出现了大型收割机,就是直接在地里就可以脱粒的机械,不再需要经历打麦子的所有工序。同时,玉米的种植的机械化操作程度也大大提高,麦子收割后,麦秆回田,不再耕地,玉米直接播种。家庭为单位的机械化操作基本在今天几乎已经消失。原来至少需要半个月的麦收,直接缩短到3到5天。

高度机械化的麦收,直接产生了两个明显看得见的结果。一是,土地使用的变迁;二是,村里人就业场所的转移。儿时的打麦场地,如今已经是种麦子和玉米,或者其它农作物的基本农田,还有一部分成了家庭式工厂。80后只有少部分有农业地的人还在从事农业种植,90后从事农业种植的全村没有几个。和我母亲那代人不同,她们下一代的妇女都是在工厂做工。


这块麦田区域是儿时记忆中的打麦场,充满了各种回忆,但是遗憾的是,这片麦地旁边就是很大的一个垃圾倾倒地。

这片紧邻学校的垃圾倾倒地,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建筑垃圾,还有各种农业废弃物。

我的家乡地区因为有大量家庭为单位的玻璃制品加工厂,所以很多年轻人得以在本地有了工作机会,不需要背井离乡。但玻璃制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天然气带来的火烧,夏天到来时节,对于从事玻璃制品制作的人来讲,也是极大的考验,每天面对着火工作。

下一代不再是全能型

而我的父母,195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里,往往都是男性主导整个家庭的麦收和秋收,因为需要开拖拉机,打麦子等家庭为单位的小型机械化操作,还需要一些重体力的劳动,比如把麦子装好,扛回家。这些都是分工里,女性不善长的地方。所以,我从小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全能的人。不仅懂气候和时节,依据时节来种地,还会修理家里种植所需要的所有机械和农具,还会根据农业收割需要,就地取材,节省一切开支。而母亲,也是如此,除了不会开拖拉机,母亲不仅懂得各种种植农活,还会做衣服和鞋子,和父亲一起把我们姐妹几个抚养长大。

而如今的年轻人,虽然大都脱离里农业种植,看似过着更加“体面”的生活,因为不再从事农业,成了工厂里的螺丝钉,失去了成为全能型人的机会。

温室大棚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掠夺

除了传统农业越来越单一化的种植,家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温室大棚,大多是蔬菜和水果的规模化种植。从这些年持续回家的过程中,对于目前深入到地下300米才有水的地方,农业依靠地下水灌溉的耕种来说,大棚种植不只加重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还带来大量塑料等垃圾问题。

每一次收割过后,大量菜秧连带着地膜等用品被弃置在周边的坑洼处,因为没有收运和管理,很多最后被露天焚烧,造成大量空气污染。

 “现代化生活”带来的垃圾问题

不再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时候村里的两个商店,面积只有一间屋子大小,基本是村里人油盐酱醋的供给处。20多年后的今天,两个商店的经营面积也都扩大到两层楼,商品和城市里的小型超市也没有两样。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使得,村里人的生活已经高度依赖这两个商店,从油盐酱醋,果蔬,各种加工食品,到各种熟食,再到各种衣物鞋帽,生活中的所需在这里都可以解决。下班后的年轻人很多生活依赖这两个商店,用塑料袋大包小包的把食物带回家。儿时记忆中,母亲都是自己蒸馒头,不会购买,没有任何塑料包装,而现在塑料成了垃圾围村的主要成分之一。

不管是塑料袋,还是其它可以降解的有机物,因为家庭养殖和有机肥制作的消失,连同泔水,最后都被扔了出来,倒在了村边坑洼地。垃圾围村,露天焚烧的现象出现在村子周边一圈。

虽然没了打麦场,还是可以闻到麦香。因为大型机械收割后的麦田里总会有一些落下的麦穗,一些勤恳的老人家,会去捡拾这些麦穗,然后晒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来往车辆会把麦粒脱离出来。闻着多年未闻的麦香,看着垃圾围村的境况,这次回到家乡打算长住一段时间,第一个愿望就是可以推行垃圾分类。和全村老少一起真正实现垃圾分类治理的持续性。源头分类,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创建二手物品交换社会,打造一个零废弃的村落。

上面所描述的麦收景象和垃圾产生变化发生在我的家乡,河北省沧州献县西城乡西蔡村。6月下旬回到村里,展开垃圾产生情况细致调研,7月份即将开展垃圾分类。推动家乡乡亲们参与垃圾分类前,我们需要搭建好的平台就是可以实现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的基本硬件设施。我们计划给每家每户发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个小桶,一个可回收物袋子,还要准备好分类运输的车辆,以及厨余留在村里处理的堆肥场地基本建设。480户人家所需的960个垃圾小桶,需要12,840元,放可回收物袋子960元,垃圾分类收运车辆7000元,厨余堆肥场地建设需要35,900元,所有花费共计56,700元。这将是全村480户,近2000人口垃圾分类所需的硬件基础。目前这些所需的基本投入还没有着落,希望向全村和社会寻求支持。而以西蔡村为起点,我们将在乡委书记的支持下,探索推广全乡镇20个村庄垃圾分类的实施。

我相信所有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不只会带来本村环境的改变,消除露天焚烧和随意堆填对环境和村里人健康的影响,也是减少农业种植污染,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只有每个人开始守护自己家乡环境,并带来改变的时候,我们的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全面改观。尽管在别的村庄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回到家乡做事情,心中难免还是忐忑。和别人“衣锦还乡”不同,在环保公益组织工作多年,唯一可以回报家乡的就是自己积累的环保经验,创建垃圾分类治理的决心。请大家一起支持返乡改善家乡环境,实现全村乡亲们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行动!

(编辑:Athen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