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流域治理

旗下栏目: 城乡污水 工业废水 流域治理

“一湖两海”保卫战中的韧劲与巧劲:坚持系统思维 出实招求实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施佳丽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23 11:48:55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淡水湖,它们就像“旱腰带”上的一泓泓清水,不仅为人们提供食物与水资源,更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这“一湖两海”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草原明珠”一度蒙尘。

“一湖两海”的污染状况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

最好的落实,就是真抓实干。“一湖两海”保卫战随即打响。

1.jpg

图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的居延海。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全流域综合施治上发力

驱车穿过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沿着乌拉山脚下的水泥路疾驰,远远就看到一块黄褐色的巨石,上面用红色的楷书刻着“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石碑的左侧,一片浓郁的绿意闯入眼帘:5600株新栽不久的果树在骄阳下,舒展腰身、迎风吐绿。

此地前临乌梁素海、背靠乌拉山,可见生态修复意义重大。目前正在实施的乌拉山南北麓林业生态修复项目,是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之一。该项目实施林业生态修复面积3.3万亩,共涉及2个乡镇苏木8个嘎查。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治理乌梁素海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顾此失彼,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由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应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探索一条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巴彦淖尔市市长张晓兵的一席话道出了问题关键。

是时候改弦更张了!

今年4月16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顺利开工。该工程是包括乌梁素海流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农田面源及城镇点源污染治理、乌梁素海湖体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等7大类、17大项、38个子项在内的系统综合治理工程,覆盖乌梁素海全流域。

“这个工程之所以能获得国家项目支持,在我看来,统筹兼顾的生态治理模式是最大亮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项目总经理王大伟说。

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呼伦湖东岸沿线附近,也有一片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示范区,7.4亩的沙地上交替生长着芨芨草、赖草、差巴嘎蒿3种苗木。

“由于呼伦湖沿岸风多且大,之前试种的苗木种子成活率不到一半。去年改为栽植苗木后,又用微喷带进行了栽培后的灌溉作业,你看现在长得还不错吧?”该区域工作人员陈华说,“生态治理以后可以减少沙子被刮到湖内的情况。”

同样,在乌兰察布市,岱海也正进行着“两节两补两恢复”的水生态治理。通过工业、农业节水,在生态、水质恢复的同时,分两期向岱海补水。

据凉城县副县长贾小平介绍,目前,一期永兴湖向岱海补水工程已完成部分工程建设,2019年底可完成剩余工程,每年可补水200万立方米。二期引黄河水向岱海生态补水工程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审。

水污染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要素支撑,其中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的综合治理方案尤为重要。经过一番“治流域”,眼下“一湖两海”正在逐渐“返老还童”。

强化问题意识,问诊把脉——一湖一策对症下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数据显示:每年进入乌梁素海的水大约是3.5亿到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就有2亿立方米,而它的总库容只有3.2亿立方米。同时,它接纳了河套地区90%以上的农田排水,超过36%的总氮、55%的化学需氧量和62%的总磷均来自农业污染。

问诊把脉后,巴彦淖尔市提出全面推进面源、点源、内源污染治理的方案。

在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联村2.2万亩的田园综合体内,粘虫板、诱捕器、杀虫灯等绿色防控设备随处可见,更有一台价值300万元的迁飞性害虫高空测报灯和一套全自动智慧灌溉系统。

据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二珍介绍,这个田园综合体是四控示范区,有机肥和新型高效复合肥已经完全代替了传统化肥,覆膜也做到了以厚代薄。

“以前用的地膜太薄,一扯就碎,好多都埋在地里。现在地膜厚了,污染少了,回收还有补助,大家都乐了。”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郝存林笑着说。

除了下大力气治理面源污染外,点源和内源污染治理也同时发力。

2018年,乌梁素海流域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总量逾2700万吨,回用率达60%。到2019年底,再生水回用率将达到100%,争取实现点源污水“零入海”的目标。目前,该湖区已打通网格水道120公里,建成生物过渡带60平方公里,湖水富营养化状态明显改善。

在明确“一湖两海”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后,各相关盟市铆足干劲,行动坚决——

“以乌梁素海为重点,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

“下大力气抓好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治理项目实施进度,还岱海一泓清水。”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按照‘水量增加、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的要求,坚持对症下药,巩固一期工程建设成果,组织实施好二期工程。”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目前,呼伦湖生态治理一期工程18个项目全部竣工,水域面积2028平方公里,主要水质指标总体保持稳定向好趋势;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共实施规划内项目47项,水域面积保持293平方公里左右,总体水质为Ⅴ类,局部水质Ⅳ类;岱海生态治理共实施治理项目24个,面积54.2平方公里,综合营养状态由中度降为轻度。

湖水变清、鸟类增多,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生活在湖周边的农牧民更加呵护“一湖两海”。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嵯岗牧场呼伦一队牧民满都拉告诉记者:“现在生态改善了,水很清澈,牛羊的寄生虫也少多了。”

聚焦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倒逼产业变“轻”变“绿”

走进岱海电厂厂区北侧,一座庞大的空冷岛呈现在眼前,十几根钢筋混凝土支柱撑起一个巨大的长方体空冷设备,这是国内首例大型燃煤机组水冷改空冷工程。

岱海电厂是“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是点对网直供北京的电源项目。该电厂有4台燃煤机组,全年发电量约占北京全社会年度用电量的十分之一,北京每10盏电灯中就有1盏由该电厂点亮。

岱海电厂原有的2台湿冷燃煤机组,在运行中需要抽取大量岱海湖水进行冷却,年耗湖水约1000万立方米。高温冷却水直接排入湖中,10多年来湖体温度提升了1.7摄氏度,导致蒸发量加大。

据测算,水冷改空冷、节能减排改造使得岱海电厂年总耗水量从1200多万立方米减少至280万立方米,比改造前净减少约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的库容量。

“我们突破了很多技术难题,相当于把电厂推倒重建,但让岱海得以休养生息。”岱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劲松说,“我们不主动淘汰自己落后的生产技术,最后市场也会淘汰我们,短期的阵痛换来的是企业长远的发展。”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一湖两海”生态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改善,更是一场聚焦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

乌梁素海年产10多万吨芦苇,曾经催生和支撑了当地两家大型造纸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有10多家造纸企业来乌梁素海设点抢原料,芦苇价格连涨8次,从事芦苇生产的职工每年冬天割两个月芦苇,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马海明回忆,那时,周边地区的姑娘都以嫁到乌梁素海渔场为荣。

但是,从2003年开始“纸”财政遇到了环保“硬”压力,芦苇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因为苇浆造纸产生的废水始终无法达标排放,企业几经努力、挣扎,最后被彻底关停。

现在,乌梁素海芦苇迎来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马海明说,芦苇可以制成木耳菌棒,既环保又能致富,现在这个项目正稳步推进。

从2014年起,呼伦湖实施部分休渔,每年限定1000吨捕捞限额。目前,呼伦湖大型优质鱼比例由2013年的不足3%提升并稳定在13%左右,渔业单网产量增加至10吨左右,渔业资源得到明显恢复。

2017年,呼伦湖已经在湖区周边建设繁育基地,培育当地的土著鱼种,以实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以鱼富民”的目标。

“呼伦湖是我们的母亲湖,看到她水面越来越丰盈,鱼儿鸟儿越来越多,大家心里头都很高兴。”满都拉憨憨地笑了。

以水污染治理为契机,水岸同变,一大批“黑重”产业变“绿”变“轻”了,更有一些村子,从过去的“垃圾村”,嬗变为风景秀丽的旅游村。

就在前几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又一次强调,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随着“一湖两海”生态综合治理的不断加快,日渐丰盈的“草原明珠”定会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