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流域治理

旗下栏目: 城乡污水 工业废水 流域治理

黄河三角洲湿地急需保护与修复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韩广轩 杨红生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26 11:22:33

在黄河的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有一片历经黄河千万年冲刷,由河水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平原绿洲—— 黄河三角洲湿地。这片总面积15.3万公顷的湿地,不仅具有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潮间带滩涂湿地、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芦苇沼泽、疏林沼泽、灌丛沼泽和湿草甸等湿地类型,而且具备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以及国际重要性等特征,是世界暖温带唯一一块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里近海鱼类资源丰富,是大量虾蟹类和贝类的天然索饵场。作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这里还是鸟类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天然湿地面积缩减,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着天然湿地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黄河水沙通量减少,湿地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黄河改道和长时间固定流路入海导致老河口蚀退严重。1976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北部向内陆蚀退已达11公里,面积近115平方公里,并且仍以年均200多米的速度蚀退。同时,黄河水沙通量减少,入海水量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河流分叉减少,形成海水倒灌,陆域植被逆向演替。

二是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湿地开发利用粗放低效。油田开发、围海养殖、农业开垦等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湿地退化。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和滩涂养殖消耗了有限的淡水资源,减少了对湿地淡水的供给,导致了湿地的退化和萎缩。1976~2017年,天然湿地面积共减少了927.9平方公里,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805.4平方公里。而且,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强,野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生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是陆海连通性阻隔,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集约化的围填海活动隔断了湿地的生态连通性,使浅海湿地生物失去陆地食物源,同时陆域湿地栖息地逐渐消失,影响湿地生物栖息地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过去50多年来,黄河入海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以及群落结构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寿命长、体积大、具有高竞争力的优势种正逐渐丧失。另外,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不断挤占原生物种生存空间,并导致海草床、盐地碱蓬等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以水而定设置红线,陆海统筹管护生态

要实现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陆海统筹,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

连通水系,保障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补给。建议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设定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湿地用水、近海生态系统淡水资源补充为约束,加大生态补水力度,保障黄河河道和入海口自身的生态用水,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推进水系连通,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配置与水系连通工程,构建保护区补水和合理配水的大循环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着眼于黄河三角洲生态大保护,实施丰水期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流路“双流入海”机制,恢复刁口河流域淡水湿地,减缓或防止自然岸线侵蚀,保证近海渔业资源安全;科学评估“双流入海”的生态环境效应,最大限度发挥黄河入海径流的综合效益。

陆海统筹,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保护优先,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使保有率不低于40%,并严格管制海岸线周边生态空间,实施海岸线建筑退缩制度。加快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同时加强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重点实施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积极开展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建议实施湿地分区保护,在湿地范围内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严格控制新增水产养殖项目,禁止擅自扩大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坚持节约集约,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等;统筹利用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种水资源,有效增加水资源供给。在此基础上,抓好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针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排口,坚持“一口一策”,落实责任主体,实施分类整治,建立入海入河排污口名录。

科技引领,推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坚持科技引领,构建“监测、修复理论、技术与模式集成、工程示范”一体化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一是强化监测平台的长期监测作用,加快黄河三角洲湿地国家级野外生态站建设,开展系统性综合调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二是加强湿地退化机制及其恢复重建基础研究,理清湿地演变规律与退化机制,探索构建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三是集成研发生境恢复技术与综合治理模式,研发生态的互花米草防治技术,结合红海滩和鳗草修复技术,恢复本土生境,建立修复技术的客观评价体系,实施全程跟踪和绩效评价。四是加快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启动一批创新、试点、示范项目,运用最新技术成果提升修复效果,并探索开展以湿地微生境改造、互花米草防治、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恢复为主要内容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综合恢复技术。

生态优先,推动海岸带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推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渔)民”的生产模式,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三产融合”的海岸带高质量发展模式。具体来说:“生态优先”,发展盐碱地生态农业,实现土壤改良向适应土壤转变、粮食功能向粮经饲功能与生态功能转变;“陆海联动”,建设滩涂生态农牧场,选择生物扰动作用较强的经济动物和对滩涂环境修复能力强的大型海草(藻),研发高效苗种培育和“畜禽渔”复合增养殖技术,高效利用滩涂并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三产融合”,构建浅海生态牧场,通过生境修复、改造与资源养护,构建海洋牧场,发展加工利用、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作者:韩广轩 杨红生 邹 涛 王光美   单位系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