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流域治理

旗下栏目: 城乡污水 工业废水 流域治理

“地上悬河”也要岸绿景美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乔地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06 06:23:09

1.jpg

今年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开局之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印发,提出要抓实抓细抓落地,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从过去的立足“要”向立足“干”转变、向先行先试转变,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黄河左堤0公里碑延伸千里绿带

事实上,早在2月份,黄河沿岸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今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焦作市同时在12个工地开工,要完成营造林面积5.4万亩。

在焦作市下属的孟州市,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向西,终点有一个写着“黄河左堤0”的公里碑。就是从这里开始,黄河冲出高山峡谷进入广袤平原,形成孟州以东直至郑州、开封、兰考罕见的“地上悬河”;也是从这里开始,千里长堤一直修到黄河入海口,构筑了抵挡滚滚黄河水的牢固防线。

这就是河南这次《要点》规划要率先建成的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要实施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范治理、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推进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等八大标志性项目,其中首要实施郑州段、开封段、三门峡段、新乡平原示范区段生态廊道示范工程,率先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生态廊道不仅是一条骑行道、慢行道,更是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游休闲带。”洛阳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张洪恩表示,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当地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眼下,治理工程持续推进。在洛河洛阳市区西段生态治理工程工地上,科技日报记者看到除了栽种的绿植,岸边还有大片杂草。

“我们就是要让这些杂草自然生长,保持原生态。”张洪恩说,这是在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现在绿化,也不再忽视杂草和土生树木,能利用的就利用上。这些年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路也变了,要让河流自然流淌,河岸自然呼吸,河滩自然消落,从而维持河流的健康生态。

洛宁段洛河生态治理三期项目也在近期开工,建成后将形成集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湿地公园于一体的生态长廊。洛河宜阳西段景观绿化已完成,共栽植悬铃木、大叶女贞、雪松、银杏、垂柳、红枫等各类乔木10万多株,形成了全长36.5公里生态廊道。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当这些廊道无缝对接后,漫步洛河两岸百公里绿廊,可以感受春花、夏荫、秋彩、冬鸟,这些都将成为亮丽的生态名片。

为了不打扰鹭鸟筑巢繁殖,工程推迟2个月

科技日报记者在焦作市采访时,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站长李济武告诉记者一个这样的故事——为了不打扰鹭鸟筑巢繁殖,市里定下的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推迟了2个月。

焦作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规划全长35公里,总投资超百亿元。2018年5月,正当工程推进如火如荼之时,陆续飞来上百只白鹭、夜鹭、池鹭,在建设区内繁殖、育雏。

要保护还是要治理工程进度?焦作人没有丝毫犹豫,果断选择暂停工程,待鹭鸟繁殖期结束再复工。“这一停,就是2个多月。”李济武说。

如今,在大沙河引黄入焦干渠入口广阔的水面上,成群的鹭鸟尽情嬉戏,人、水、鸟演绎了一曲动人的生态赞歌。李济武感叹:“这两年,在大沙河附近救护的鹭鸟幼鸟越来越多。”

生态治理还造就了北国的“鱼米之乡”和“北国水城”。渠首位于嘉应观不远处的人民胜利渠,在黄河中下游最早开启水资源利用的序幕。得益于黄河水,武陟被称为“鱼米之乡”,“武陟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与武陟县相邻的温县,把黄河水引入城市,21.7公里环城水系组成“护城河”,水城相融,以水润城。

众所周知,大天鹅的繁育,对自然环境要求极为严格。一般主要繁殖地在蒙古国西北部,国内主要在新疆天山海拔较高地区。这些地方一般地广人稀,自然生态环境好。

但人们发现,这些对繁殖环境要求苛刻的天鹅,这些年已经在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繁殖了两例。

第一例是2015年5月,一对被救治的大天鹅繁殖了6只天鹅宝宝,创造了黄河流域首例野生大天鹅成功自然繁殖的奇迹。

第二例是2019年5月15日,繁殖了5只小宝宝。母天鹅是2017年冬天来到三门峡的。接连两个春天,它都没有随大部队迁徙,而是一直留在了三门峡的黄河滩上。专家介绍,天鹅是“恒温动物”,有特定的生理机制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只要适应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在这里快乐生活。

据悉,2017年,三门峡市通过了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这是河南首部保护白天鹅的地方法规,还将每年11月22日定为白天鹅保护宣传日。

涵养水源,每年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

在世人印象中,黄河水就是黄的。

但是,在黄河孟津段,科技日报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河面浩瀚,两岸植被茂盛,不时有鹭鸟飞过。更加令人诧异的是,这段黄河竟是清澈的,浊浪滚滚的泥水河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清水河。

“自从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使用后,大坝上下游几十公里河段,大多数时间都是清的。”豫西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贺振华解释,这是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蓄水,加上以砂卵石为主的河滩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每年调水调沙时期,这段黄河一直都是“清河”。

更为神奇的是,孟津段黄河还不时呈现出蓝色,恰似湛蓝的大海,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万里黄河孟津蓝”。
沼泽连片水禽飞,河洛之畔“明珠”多。从忽视到重视,一片片湿地,因其生态效应,日益被视为“生态明珠”。在黄河洛阳段,沿河分布着两大片湿地:孟津黄河湿地、吉利黄河湿地。这些地方曾经遭受人为侵占,开鱼塘、搞养殖、采砂石、私搭乱建等活动猖獗。近年来,当地政府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恢复湿地生态,建设了白鹤洲科普教育基地。去年5月,北京林业大学把该校在黄河干流上的首个湿地生态科研基地落户于此。

黄河流域一向以生态脆弱著称,位于太行、王屋二山的济源市尤甚。“以前,这儿都是坡耕地,跑水、跑肥、跑土,一下大雨,都成了黄泥水,最后都流到黄河里去了。”面对布满梯田的山坡,济源下冶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保宪回忆着过去的情景。

这片山坡属于下冶镇坡池村,它的面貌因为坡改梯工程而改变。济源大力推进坡改梯,即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政府动员农民在荒山坡、青石板上凿石围堰、运土回填,将坡地改为梯田,坡池村的2000亩荒地从此变了样。

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济源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90%的坡耕地得到治理。林业部门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将造林成活率从20%提高到90%以上。他们的造林技术成为河南省地方标准。

目前,济源的森林覆盖率达45.06%,居河南省第二位。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有力地保护了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