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流域治理

旗下栏目: 城乡污水 工业废水 流域治理

湖南大通湖环境治理谱新曲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作者:令狐兴兵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9-10 14:57:18

在我国南方,湖泊星罗棋布,承担着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净化空气等诸多生态功能。曾几何时,一些地区的淡水养殖恶化了湖泊的水质。随着碧水保卫战的持续推进,这些地区都在努力治污改善水质。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的水环境治理综合施策,不再由环保部门唱“独角戏”,而是多部门协同作战,“合唱团”唱响改善水质的新乐章。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14.jpg

图|大通湖上水鸟翔集

大通湖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是维系南洞庭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和天然屏障,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湖”。

然而,自2008年当地政府将12.4万亩的湖面承包经营权有偿转让给部分私营企业后,湖体水质出现了逐年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2013年,承包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湖内加装了总长118公里的围栏,分隔出近百个“精养鱼池”,实行高密度养殖,此举将湖泊水体“伤”得体无完肤。

到了2015年,湖体水质下降到劣五类,并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批评。当地政府随后启动了湖水污染治理的艰辛历程。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截至2019年10月,大通湖水质已经连续12个月退出劣五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正按治理计划进一步巩固提高。

大通湖有“洞庭之心”美誉

大通湖是洞庭湖流域内的四个较大湖泊之一,毗邻益阳市大通湖区、南县和沅江市三个县(市、区)。湖泊水面面积有12.4万亩,总蓄水量达2.32亿立方米,素有“洞庭之心”美称,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水产资源非常丰富。这个流域也是我国知名的鱼米之乡,主要出产稻米、棉花、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以及虾、蟹、莲、菱角等。湖水主要依靠湖面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入湖河流由北部注滋河节制闸经5条灌渠入湖,泄水经南部两条灌渠下注草尾河。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20.jpg

图|大通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大通湖水质治理分三步走

2015年,当地水文和环保部门分别出具了水质监测报告,表明大通湖水质已恶化到劣五类,这立即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再次让地方政府感受到空前压力,水质必须变好的决心促使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25.jpg

图|大通湖波光粼粼

(一)艰难起步阶段

2016年,当地政府对大通湖水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控投肥、控投饵、控投苗”的三控措施和“禁、减、清、换、治、保”六字方针,试图通过控制养殖规模、投放药剂和清除底泥等手段减少污染。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水质达标还有很大差距。在2017年全年中,仅有两个月退出了劣五类水质。

(二)顺利转向阶段

2018年1月,当地政府与企业依法解除了《大通湖大湖养殖使用权等资产转让合同书》及其补充协议,正式收回“大通湖”牌注册商标权证和大通湖经营权。至此,大通湖彻底恢复“自由身”,从而有利于全面开展从里至外的生态修复工作。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大通湖水质达标方案》,提出“停止清淤,清除围网,捕捞食草性鱼类,种植水草,河湖连通”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努力,当年的水质监测指标除总磷外,其他指标的年均值都达三类以上标准,总磷指标2018年也有7个月的监测结果退出劣五类,小块区域出现三类、四类水体,由此掌握了治理工作的主动权。

(三)水质巩固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综合施策,形成了“退养、疏浚、种草、活水”的稳定思路,使大通湖的水环境治理实现了从“独角戏”到“合唱团”的转变。在全流域开展截污、垃圾回收、大型养殖退出、清淤清废、禁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七大攻坚战,要求涉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湖体周边乡镇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清退临湖1000米范围内的畜禽和珍珠蚌养殖,对入湖的38条沟渠河道进行清淤增蓄,有计划开展湖体换水工作,建设“老三运河”和“五七运河”等主要入湖口湿地等,多部门大合唱的成效比较明显。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大通湖的水质连续12个月退出劣五类,这标志着首战告捷。2020年1至3月,大通湖水质又继续保持了五类标准。

治理措施科学有效

大通湖水质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说明目前所采取的治理措施是科学可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30.jpg

图|水生植物茂盛反映出水质大幅改善

(一)湖面湖岸全面退养政策

过去,在湖面高密度养殖,大量投肥投饵,导致水体中的氨氮等成分严重超标,特别是加装围栏导致水体失活,自净能力进一步丧失,而沿湖畜禽和珍珠蚌养殖废水的流入,更使湖体不堪重负。在与企业解除养殖合同后,贯彻实行“人放天养”原则,禁止人工投肥投饵,同时清退沿湖1000米范围内的零散养殖户,控制湖岸外源养殖废水流入,这样通过源头截污,防止了湖体水质继续恶化。

(二)湖底湖口生态修复

对局部淤积严重的湖底做吸泥处理,从而将氮、磷等营养物质物理迁移出湖体。大量捕捞草鱼、鲤鱼等食草性鱼类,同时分区域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使其覆盖湖底,从而控制营养物质的内源性释放。在重要的入湖口建设生态湿地,以此来拦截外源污染物进入湖体,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过滤作用。

(三)河道湖岸清淤清废

对入湖的38条沟渠、河道进行清淤并清除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和杂物,防止其迁移到湖体中,同时增加河道的蓄水功能,大幅改善河道水质。此外,要求沿湖的8个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集中转运至益阳市区处理,从而根本杜绝垃圾入湖腐烂分解后降低湖体水质。

(四)流域内区域性减排截污

其实,大通湖就像一个“盆底”,流域内排放的污染物最后都汇入大通湖。为此,要扩大污染防治范围,督促沿湖涉水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并要求沿湖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外排,以此控制入湖营养物质的增量,防止出现“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

(五)积极引导科学种养

由于大通湖特殊的洼地性质,农业面源污染物通过雨水冲刷进沟渠、河道,最后汇入湖体。对此,当地要求流域内的化肥农药零增长,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稻虾综合种养等科学种养技术,有效降低流域范围内52万亩农田所带来的总氮和总磷污染。

(六)河湖联通清水补给

“五七运河”是可以给大通湖换水的一条重要河流,主要从澧水引水。建设该引水工程计划投资6000多万元,一旦洁净的澧水引入,实现河湖联通,就能让大通湖的水交换周期缩短,从而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

治理过程中也有瓶颈需要突破

在大通湖流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日渐清晰,但在转型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湖水中的总磷含量会影响达到四类、三类标准的进度。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37.jpg

图|湖边湿地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一)入湖污染物底数不清

大通湖流域水系复杂,至今未能区分清楚入湖河流和引水河流,也没有深入调查每条入湖河流的水质状况,更没有全面排查污染源,这也导致精准施策难以落地。

(二)生态修复未能全覆盖

湖底种草有一个过程,内源释放仍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入湖口的生态修复需要持续推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筛选适宜的水生植物,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

(三)换水效果不明显

“五七运河”是大通湖换水的重要通道,但流域内存在大量水产养殖、农业种植以及生活污水排放,最终也流入了大通湖。此外,引入水的总磷含量比较高,对控制湖体总磷污染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四)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

流域内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粪污处理升级改造不彻底,部分区域退养进展缓慢;流域内稻、虾养殖面积大,将近37万亩;投肥和水质要求等缺乏统一规范;农村卫生改厕进展缓慢,阶段目标完成差距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效率低;流域内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部分污水处理厂雨天超负荷;人工湿地堵塞;有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未妥善处置。

总体而言,对大通湖水污染的防治分为“控输入、降内源、强生态”三个方面。其中,控输入的涉及面广、难度最大,但也只有保证新的污染物不下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湖体水质;内源性治理主要是换新水,防止底泥中的氮、磷再释放等;生态修复则是综合性提高,特别是建设环湖湿地、景观带等。

对大通湖这样大面积的湖水污染治理,在确定方向后,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逐项落实,积小胜为大胜,久久才能为功。

破解大通湖的总磷污染治理难题

大通湖曾经出现过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指标的超标现象,经过治理后,先后都达标了,目前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总磷污染。一方面,湖水中的总磷含量仍然比较高;另一方面,周围可调入地表水的总磷含量也高。这意味着无法通过活水来稀释降低湖水中的总磷。因此,总磷污染就成为大通湖污染治理的难点和堵点。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42.jpg

图|大通湖是洞庭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湖水体中的总磷浓度变化情况

2016年至2019年,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大通湖水的总磷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尤其是2019年后降幅明显增加,但总含量依然较高。(详见"大通湖总磷的年均浓度变化情况"表格)

一年内,各个月份的总磷浓度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年1月、8月、9月和10月浓度较高,超标倍数2.5倍以上;11月和12月浓度较低,超标倍数0.2倍,接近标准值,最高值出现在1月,而最低值出现在11月和12月。

(二)总磷治理的难度分析

大通湖水容量大,虽然总磷浓度高,但湖水清澈,尤其湖体的透明度高,并无水华(详见环境百科)现象。但由于磷的总量还是很大,而通过种植水草等生物吸收去除磷的周期很长。此外,周边入湖河流哪怕执行0.2毫克/升的三类水质标准,相对于河流来说已经很清洁了,但入湖就变为0.05毫克/升的湖泊三类水质标准。没有缓冲手段,因而通过调引周边河流的新水也难以从根本上达到降低总磷的目标。由此看来,降低大通湖水体中总磷浓度的挑战很大,需要内外结合,从环保部门的“独角戏”转变为多部门各尽其功的“合唱团”,综合施策。

微信图片_20200910145846.jpg

图|冬日的大通湖沅江段

令人欣喜的是,大通湖水体中的总磷浓度逐年稳定下降,这表明目前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采取的治理措施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开展回顾性分析,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广具有比较优势的除磷技术,尽快实现大通湖水质的全面达标。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