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流域治理

旗下栏目: 城乡污水 工业废水 流域治理

侯立安院士: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现状与改善对策

来源:给水排水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10 09:27:17

侯立安院士

本文根据侯立安院士在“2018中国水业院士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的时候,就提出著名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我们国家出现了这么多黑臭水体,我们要把黑臭水体变成绿色的水体转变成金山银山。基于这样的情况,介绍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的总体概括。黑臭水体在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管理层面上。

黑臭水体的成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大家都很清楚了,黑臭的现象虽然在水里,但根源在岸上,主要的是点源、面源、外源的污染,还有底泥、岸边垃圾等等这些内源的污染,在这些污染源的内外夹击下水体黑水迅速增长。而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有机物的污染,铁锰与硫离子形成硫化物吸附于悬浮颗粒上变黑,同时一些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了像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醚等臭素,使水体发臭,形成了黑臭水体。黑臭水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水体没有承载污染物的量,污染量超过了自净能力导致了水体变黑变臭。

根据住建部网站公布的黑臭水体数据,截止到去年底全国295座地级以上的城市,有220座城市发现了黑臭水体,其中南方居多,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包括一些东南沿海的城市等等,这些地方发生的机率相对比较高,上海有56个黑臭水体。这给我们国家的水分布和地域分布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基于生态城市对我们环境或者人体健康的重大影响,住建部进行了挂牌督办,205个黑臭水体中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各占14个,天津、重庆另外两个直辖市各占10个,总量黑臭水体数量对于一些大城市确实相对占的比例高一些。

那么上海市水环境质量与黑臭水体整治情况是什么样?去年上半年和2016年同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河流断面的水环境目标,达标率同比上升了21.3%,劣V类断面在下降。2011年以来,上海河道治理方向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为主,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为主转变,结合城市基本生态网络建设,统筹河道的防洪、除涝、生态、航运和景观等综合功能,持续深化河道整治。

我们国家也是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从2015年的4月份,“水十条”颁布了以后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到2020年阶段性目标为地级及以上的城市黑臭水体要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总体消除。

今年两会李克强政府报告强调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的治理,一个是对水环境治理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一个突出的标志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例如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浙江省全水质改善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们一直在讲谁污染谁治理,但实际上回顾走过的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年,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和西方发达国家无污染的程度相比我们并没有减轻多少,但是现在变了,已经做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始综合的治理。另外一个标志是从原本的对河流对流域行政区域治理,省与省,市与市,区与区、县与县、村与村,现在逐渐在向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一个生命共同体跨区域跨流域综合的治理方向发展。黑臭水体治理出现成效,与环境的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为山林的比例提高,劣5类水体占比下降。黑臭水体要彻底的治理,但是由于不同的河流,污染源污染物的不同,所以很难千篇一律,也需要有的放矢的进行综合治理。

那么黑臭水体在治理的过程中,还有以下的一些问题。根据排查,我们国家黑臭水体目前有2100个,其中完成治理了1120个,占53.3%,还有接近一半水体还没有完成,有的正在治理,有的正在搞规划,有的可能还没有方案。但是就从已经治理好的黑臭水体来看,也不排除治理好的河流又反复、又重复黑臭现象,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苗头。它的问题是缺乏长远综合的设计思路,路与景观建设占用了生态管理的资金,忽视了水下生态的构建,以至于本末倒置。另外污染源的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一些黑臭治理的方案往往忽视了水质恶化的源头。另外现在也缺乏主导系统的一些管理机制,虽然我们形成了河长制,但管理在部分地区和流域主导力不强,管理部门也不是那么统一。同时黑臭河道本底调查不全面,难以对“正”下药,此处的“正”应为正确的 “正”,缺乏有效创新的治理技术,比如说河道单独曝气,进行曝气以后又面临有可能藻类爆发的问题,单一的一些技术往往很难把黑臭的河道治理好,我们国家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跟国外相比,可能我们起步相对还是晚了一点,国外也有一些好的典型案例,这里也选择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韩国首尔的清溪川,上个世纪40年代和我国现在的问题差不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到河道里面去,清溪川生态的功能基本上丧失,采取了清淤、截污等等措施,而且保持河流永远有水,经过了一系列治理,各项指标均达到韩国地表水的一级标准。

另外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1858年发生了大恶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河道曝气富氧,全流域200多个管水单位合并成一个水务的管理局,成效非常的明显。

德国的埃姆舍河也是类似的情况,过去污染非常严重,经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成立了专门机构,独立的调配水资源取得了明显好的成效。还有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无混凝土或外覆植被混凝土的生态河堤,经受住了2002年欧洲百年的大洪水的考验。

在我国生态环境的第一工程,同济大学的很多科学家做的苏州河的综合治理经历了几十年,效果非常好,使我们上海滩非常美。南京那考河利用PPP模式和进行生态补水,达到50年一遇行洪标准、水清景美。

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黑臭水体治理的突出问题,需全流域、系统化治理理念引领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才能实现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赢。

黑臭水体环境质量改善的建议,一个是树立科学的黑臭水体、治水理念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把黑水变成绿水以后,绿水也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始终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不能顺手而为之,不能头痛医头脚,脚疼医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标本兼治,因地制宜。

第二要健全一些配套的立法体系,完善排污权交易法,法律制度,在这个方面国家有,上海市也有,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方面要全力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首先优化用水的结构强化水资源调节的作用,在北京等9个省区市进行了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能够有效的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高尔夫球场、洗车、洗浴等特种行业从高征税,增强了税收约束机制,促使特种行业转变取用水方式,减少取用水量,部分地区特种行业月均取用水量较改革前下降30%以上。另外适当给予地方政府管理权,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政策,有一定的成效。全面推广河长制管理模式,河长制、湖长制也有,包括像地下水也应看能不能按流域治理,将地下水彻底管理起来。另外要强化多级联动,一龙管水的制度,今年的两会已经明确了,生态环境部成立了以后有望改变过去九龙治水的观念,特别是对污染治理方面,生态环境将会赋予更大的权利和责任,也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建立和完善激励政策和机制也非常的重要,既要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发展生产,变限制发展为引导发展,加快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往这个方向努力,包括一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流域两边的养殖业包括农业、林业等等的发展,科学划定禁养区,防止盲目扩大禁养范围;该禁的要坚决禁,但要给予合理补偿;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引导养殖场户发展种养循环、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能力。

第四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黑臭水体的污染程度不一样,污染源污染物不一样,不是一项技术就可以打天下的,一定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技术解决综合的问题,也包括一些外源的阻断,采取生态的方法等等。同时要进行内源的控制,清淤虽然大家都不想做,但真的是黑臭水体必须要采取这些措施,要采取不同的物理、化学、生化等等这些方法来处理好它,也做一些水动力的改善,虽然不太赞成清洁的水改善黑臭水体毕竟调水让它综合改善黑臭水体。把这些断头河,流起来,动起来,黑臭水体得到有效的控制,采取生态综合的修复技术,减少污染。

第五要探索一些前沿的治理技术,一个是强化工程材料的创新,膜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开启重大水专项里面就有类似的项目,膜技术用在黑臭水体的治理上,包括引用水安全保障上都有一些问题,我们要发展一些像无机、仿生、纳米材料,复合膜,通过这些研究和推广应用,来延长膜的使用寿命,减少它的污染。另外也要深化一些技术工艺的创新,比如说土壤修复领域,电动力学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运用中,瘀泥的脱水和修复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难题。还有一个机器人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开放水下智能机器人用于黑臭水体的治理,比如说进行水下一些排口的检查,对水质有监测等等这些功能。

第六、要创新先进的治理模式,推进水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像PPP模式都是很好的办法,大型的财团投入了资金,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怎么把它投入的钱,收回来,而且能够赚到钱,所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进一步的细化,所以PPP的模式问题不解决,将来可能还是会导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第七、持续强化环境质量信息公开 ,特别是黑臭水体的治理,究竟治好了没有,治好了以后还会不会在又黑又臭,所以要跟踪,要让大家有知情权,有监督权。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