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企业

旗下栏目:

投资36亿欧元 宝马增持华晨宝马股份至75%,合资协议延长至2040年

来源:电车汇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2 16:32:35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德国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来华,主要是为扩大对华投资,在辽宁沈阳铁西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华晨宝马第三工厂。总理表示:“宝马公司是中国政府放宽汽车行业外商来华投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受益者。”

10月11日,宝马集团就此事发布了声明,称与华晨中国共同宣布延长合资合同期限,并继续深化现有的合作关系。合资合同的有效期截止到2040年,宝马集团还计划将其在华晨宝马的股份从50%增至75%,双方已签署相应的协议。该交易仍需通过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以及华晨中国股东的同意。

目前,华晨宝马股东双方已经敲定股权调整计划,将于2022年完成股权调整的变更工作。

与此同时,华晨宝马还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对沈阳现有及新建工厂结构投资30亿欧元,并在辽宁沈阳铁西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华晨宝马第三工厂,新工厂将使产能翻倍。大东工厂将继续进行车型改款及扩大工作,虽然该工厂产能将保持不变,但是将扩大工厂架构以为未来生产宝马车型应对市场需求的增长做准备。宝马指出,在上述措施之下,宝马车型在华晨宝马工厂的总年产能将在本世纪20年代早期达到65万辆,创造5,000个新工作岗位。

根据宝马和华晨新签署的长期框架性协议,双方未来升级现有的合资内容和形式。2019年,华晨宝马的整车产能将达到52万辆;宝马集团在沈阳的投资将持续增加;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于沈阳投产,而这款产品不仅在中国销售,还将出口到全球市场。这意味着,BMW未来出行版图已将中国市场视为战略腹地,而沈阳基地也将成为其电动化领域的重要基地。中德双方股东的合作,也突破单纯立足于在中国市场的原本设定,未来将拓展至第三方市场。

2018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定出汽车行业的开放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而在这一时间表明确后,今年7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飞赴上海,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在上海临港独资建设生产工厂的协议,成为首家独资在华设厂的外资新能源车企。不过在过去几个月,由于特斯拉忙于扩大Model 3产能以及应付各类纠纷,协议虽是落地,但还没有具体实施。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近期正在上海为其在美国以外的首个超级工厂(Gigafactory)购置土地,将继续推进其在华生产计划。

同一时刻紧接而来的便是此次华晨宝马的股比之变,这一变动,也使得宝马成为合资车企中首家进行控股的外资公司。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中,宝马不仅卡了个好身位,更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一个常识是,外资企业的效率普遍比国企要高。宝马控股后,华晨宝马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当其在华晨宝马股比达到75%后,企业的经营主导权将归于宝马集团,一方面能够创造的利润总额可能进一步增加,同时宝马集团能够分得的利润比例也将提高。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产业对全球开放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自主车企,迟早要加入全球竞争。所幸,在这条道路上已经有数家车企开启了引进来、走出去之路。吉利近年开启全球收购模式,前脚通过收购沃尔沃引进了来自欧洲的先进造车技术,让吉利新一代产品上了一个档次,同时孵化出高端品牌领克。而上汽乘用车在海外收购了名爵、荣威过后,也利用互联网汽车的理念实现了品牌升级。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车企,沿着既有的合资道路,在新能源车技术风口下看准外企对新能源积分的需求,与他们开启了新一波新能源合资潮。江淮大众、长城宝马、众泰福特等等均在此列。

时至今日,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主燃油车品牌、自主新能源车品牌、合资燃油车、合资新能源车、外资新能源车,以及其他可能的汽车品牌品类,林林总总,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技术、研发、制造、销售渠道以及服务等都有很大提高,已经可以正面参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国的汽车行业变得前所未有地热闹。

国内车市销量放缓的现象说明,中国汽车的增量市场正在收缩,硬碰硬的存量市场之争必将到来。在国家开放步伐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下,未来更多的汽车企业将进一步推进海外战略,加大海外技术、人才、市场的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巩固和拓展海外市场。自主品牌新考验已然到来。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