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企业

旗下栏目:

哈尔滨电气或从港股退市,谁的焦虑?(3)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作者:周慧之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14 16:39:24

目前依托于东部沿海人才、技术与资金的集聚,上海电气在产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口碑稳定。海外大单也有亮点项目,例如2018年,上海电气作为联合招标方(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以及项目总包签约迪拜水电局光热四期一塔三槽700兆瓦光热项目,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热发电项目,总投资额253亿元。

对于下一步转型的聚焦重点,上海电气明确了几大领域,包括光热发电、海上风电、新一代光伏发电(CIGS)、智慧汽轮机、储能、储热和数字化平台建设。

东方电气的业绩在走过2016年前后的一段低潮后,目前保持相对平稳。已发布的东方电气2018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在65%到96%区间内,其中0-25%的增幅与收购集团资产有关。上一年度东方电气净利润为6.7亿元,是哈尔滨电气的四倍。

东方电气的订单结构,与四年前比稍有优化。根据其2018年半年报数据,新增订单中清洁高效能源装备(火电、核电、燃机)占35.5%,可再生能源装备(水电、风电、太阳能)占25.4%,现代服务业占到21.8%。

东方电气明确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包括风电产业振兴、现代服务业做大、国际业务做强。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提前研发布局,现在来看也令东方电气找到了一个新的着力点。

不过产量数据依旧大幅下滑。2018年度东方电气完成的发电设备产量下滑近三成,其中水轮机同比缩小60%,汽轮发电机同比减少27.3%,风电机组同比减少38%。

外界对于东方电气的一大担忧,体现在人力资本上。此前有信息披露,东方电气出现部分青年研究人员流失的情况,后来有考虑通过研究项目产业化的办法来留住人才。近期斯泽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也谈到过这一点,“这两年东电可能有些人才流失,非常非常可惜。”

能源转型浪潮正在以更实质地进程席卷中国,传统能源装备制造商难以延续十年以前高歌猛进的增量市场,而身处高压和被动变革之中。除进一步挖潜存量市场的价值以外,他们必须参与到与有着众多玩家的新较量中,以争夺增量市场里限量供应的蛋糕。

从“制造”到“制造+服务”的转型,是现阶段有所共识的转型方向。理论上横向拓展服务业务或者成为集成设备商,可以增加原有单一制造业务的附加值,属于产业的自然升级。例如,上海电气明确提出要从“能源装备供应商”,转变成“总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生命周期能源综合服务伙伴”。

海外市场被寄予希望,不过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向海外市场迈进,增量市场机会同样有限。与国际电气巨头相比,“三大动力”的产品竞争力和本土社区关系维护能力不具优势。尤其在欧美发达市场,传统能源的消费峰值来得比中国更快更早。十年前国际巨头已经开始布局业务转型,而当时国内还在历经一轮“大基建”狂潮。

整合再思考

业绩持续探底的哈电,到底何去何从?

对于肩负“大国重器”任务,以非市场化方式配置订单的国内能源装备制造业来说,或许还得继续以同样的方式来调整产业格局。

“整合重组是不得不走的路”――这是多数业内和分析人士给出的化解“存量困境”的药方:一方面可以降解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产能过剩的困扰;另一面能够提高央企参与海外项目招标的竞争力,也符合央企数量精简的需要。

加上哈尔滨电气市值缩水严重,为“三大动力”当中最低的一家,而且主营业务与其他央企存在重叠或能形成产业链互补,很大程度上符合国资委挑选重组标的央企的标准。若确实有重组方面的考量,此次哈电集团私有化哈尔滨电气的举措,也可以视作前序步骤。

哈电与东电“一把手”的对调,曾被视作央企合并的强烈信号。2016年5月25日,原东方电气董事长、党委书记斯泽夫调与原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邹磊职位互换。相比与上海电气属于地方国资企业,同属于央企的东方电气无论是企业属性还是业务结构上,与哈电集团更为重合。

与中国一重集团(以下简称“一重”)合并的消息,近十年内也断断续续传出。与哈电东电重组方案比起来,一重与哈电一样是总部位于黑龙江省的央企,而且主营业务上与哈电具有互补性。一重的业务优势在重型机械制造,而且是国内最大的核电锻件生产企业,与哈电打造的核电设备生产基地能形成产业链上的业务协同。

此外,哈电还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以下简称“国机”)传出过重组的消息。当时有相关人士表示,该方案之下哈电可能成为国机下属企业。甚至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一重集团、哈电集团三家重组的传闻也有出现过。

当然,重组也是不得已的出路。有业内人士表示,“眼看没有这么多活,十年内燃煤电厂都不可能重回巅峰,但每一家都有上万员工的工资要发。”

应对传统能源装备的全球性产能过剩,是所有动力设备公司需要应对的共同难题。一位在GE工作的人士表示,“现在就是没有好的方向,国际巨头也很困惑。”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