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企业

旗下栏目:

中金公司推出《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报告

来源: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3-24 22:43:48

u=663414217,4048689425&fm=26&gp=0.jpg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于3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成功举办“碳中和2060”论坛。本次论坛聚焦“碳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国内外顶尖学者、业界领军企业和顶级投资人等出席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中国未来四十年的碳中和之路及其政策含义、投资机会。论坛同时推出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联袂出品的《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专题研究报告。

中金公司董事长沈如军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他表示,“对内来看,碳中和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相契合;对外来看,有力度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为我国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双循环提供支撑。中金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以服务国家改革开放与资本市场发展为己任,希望能与各界再次并肩合作,为中国的‘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主持论坛。他表示,“碳中和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一场自我革命,未来四十年的碳中和将会深度改变中国与世界。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对碳中和作了非常系统性的研究,希望可以通过本次论坛将研究成果与各界积极分享和交流,对于大家认识碳中和、推动碳中和有所帮助。”

国内外重磅嘉宾、顶级学者共话碳中和

在首日上午的主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磅嘉宾发表主旨演讲,从碳定价、技术进步及社会治理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乃至全球碳中和进行了全景式分析。

同时,本次论坛还下设了十二场平行分论坛,深度聚焦讨论:“碳中和:政策和影响”“碳市场的能与不能”“碳中和与ESG原则下的投资机会与挑战”“绿色金融”“碳中和国际合作前景展望”“碳中和技术”“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城市”“数字碳中和”等话题。

本次论坛共有来自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及投资者等近1500名嘉宾参会,其中近1000名嘉宾现场参会、超过500名嘉宾线上参会。

中金公司重磅推出碳中和主题研究报告

百年不遇的疫情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气候变化问题更加受到重视。2020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达峰(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之后,日本、欧盟、美国等也纷纷宣布加大减排力度或明确了碳中和的目标时间。中日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积极表态,意味着人类正式迈进碳中和时代。为此,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联合撰写了《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深度报告,就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影响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博士表示,与通常的市场研究相比,碳中和研究面对两个挑战:一是涉及面广,跨经济、社会、科学多方面;二是公共政策是关键,但又难以借鉴过往经验。中金公司的四个总量团队和20余个行业研究团队协同,借力全球有奖征文等外部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份报告。报告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视角,探讨了中国的碳中和道路。

在碳中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关键问题已经从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转为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经济主体的决策取决于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的比较,这就产生了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的概念。降低绿色溢价有两个载体,即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和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如果降低绿色溢价完全靠碳定价实现,其所要求的幅度可能对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理想的办法是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或者降低单位GDP能耗。这些要求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对经济是一个正面的供给冲击,给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行业层面来看,能源领域产生了我国近90%的碳排放,能源减排的难点不仅在于其存量体量巨大,更在于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持续追赶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各行业组测算汇总,我们预计到2060年70%的能源将由清洁电力供应,约8%将由绿氢支撑,剩余约22%的能源消费将通过碳捕捉方式,从而实现碳中和。

同时,实现“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依据CEADs数据库,2017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全国碳排放的约36%。当前到碳达峰的10年或将是制造业减排面临挑战最大的10年。考虑到大部分高耗能行业的当前主要排放由非电环节贡献,当前到碳达峰的10年中,行业同时面临技术难题和成本困局,在降低碳排放的前期阶段,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工具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行业克服困难,完成技术改造,探索出一条合理情境下的减排之路。

此外,中金研究团队也描绘了中国交通运输未来的碳排放路径。中性假设下,预测交通运输会在2030年碳达峰,峰值13.3亿吨(v.s.2019年11.6亿吨),2060年碳排放约2.6亿吨,较2019年下降77%。分子行业来看,乘用车实现碳中和路径较为清晰,中国在锂电领域的优势将有望带动中国乘用车行业实现绿色的弯道超车;公路货运则将更依赖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航空和航运实现碳中和难度更大,更加依赖技术进步;铁路是比较确定可以通过电气化脱碳的行业。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