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北京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一年又一年,北京市掩耳盗铃式的垃圾分类

来源:东西同异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12 21:25:40

上周,我们团队的几个人都在北京,就组织了一次我们团队的内部垃圾之旅,一起去看看北京的垃圾山,巨大的垃圾焚烧厂,分享下北京的垃圾处理历史。我一直觉得,只有深刻了解末端混合垃圾处理的巨大压力,面对这些设施带来的视觉冲击,可以带给我们更多动力,从源头开展垃圾分类,减少末端垃圾处理的污染和压力。


这次我们去的是北京正北部,北京昌平区阿苏卫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填埋场,焚烧厂,和堆肥厂。几乎每年都会来这个北京北部最大的垃圾处理基地,每年会有不同,今年的变化更大。这个地方是北京东城、西城区和朝阳区部分垃圾,和昌平区所有垃圾的终结之地,从1990年代初填埋场开始投入使用,2009年堆肥厂开始投入使用,2017年底焚烧厂基本完工。时隔一年再到阿苏卫,变化的是看得见增高的填埋堆体,填埋场西侧已经落成的日焚烧量3000吨的垃圾焚烧厂,还有东南侧新开辟的垃圾填埋区域,有几十亩地,即将用来填埋垃圾焚烧产生的灰渣。


填埋场东南侧新开辟的填埋空间,即将用来填埋垃圾焚烧后的灰渣。那天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阿苏卫垃圾山并不是很清晰。


2009年开始到阿苏卫参观,每年都来,整整10年过去了,不变的是,不断增高和扩容的填埋场,不断扩大的混合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种类,从填埋场、堆肥厂,到现在的3000吨焚烧厂。我们所期待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调整,却一直没有到来。


填埋场西侧,已经落成的垃圾焚烧厂今年即将运行。


这次来唯一可喜的是,围绕着阿苏卫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的4个村庄已经拆迁。这些村民们近距离暴露在20多年的混合垃圾处理设施下,饱受垃圾填埋污染的苦果,盼了多年,争取了多年,终于可以拆迁。但看着即将运行的日焚烧量3000吨的垃圾焚烧项目,以及周边不断拔起的高层居住楼群,我们无法理解,一个北京北部最大的垃圾处理中心,为何周边会如此密集的居住区域建起来。


阿苏卫村刚刚完成搬迁,争取了多年后,焚烧厂要投入使用的时候得以搬迁。


北京北部的垃圾走向

如果说20多年前,历史原因,阿苏卫承担了北京大量垃圾处理的倾倒地。那么这些从城中的垃圾又是怎么被运到几十公里外的阿苏卫的?这个巨大的垃圾混合处理基地,和我们倡导10多年的垃圾分类又有着怎样的渊源?我们的垃圾分类为何迟迟无法到来?


垃圾这个环境问题,如果要实现垃圾分类,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公众全面参与。而要实现公众参与,那就得让公众有机会了解目前的垃圾处理状况,以及混合垃圾处理的压力。但目前我们的垃圾分类教育中,关于垃圾流向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却是缺失的,公众对于垃圾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投进垃圾桶的那一刻。垃圾桶里的垃圾又去了哪里,在公众面前消失后,没了下文。


垃圾被丢进垃圾桶后,北京东、西城和朝阳区的垃圾走向大概是这样的。居民丢到垃圾桶里的垃圾,通常由物业和社区管理者运送到附近的的垃圾楼,大部分垃圾楼是吊装式的混合集装箱式容器,也有一些是改造后,分成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类的封闭式箱体;垃圾楼里的垃圾,由运力3吨左右的车运往位于北五环附近的大屯垃圾转运站,在转运站,运力10吨左右的大车再运往直线20公里以外阿苏卫处理厂。2009年奥运会后,北京开始新一轮的垃圾分类,那时有些区域,比如东城和西城区有专门的厨余运输车,以为可以实现垃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了。直到2010年一次去参观大屯垃圾转运站时,得知大屯转运站的垃圾都是混合的,才知道他们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厨余通道,所有进入转运站的垃圾车,不管是厨余还是其它垃圾,都再次汇合成混合垃圾。


由大屯转运站到阿苏卫处理终端的大卡车。


大屯转运站的垃圾被转到阿苏卫后,每天有1600吨的混合垃圾会优先进入阿苏卫所在的堆肥厂里,剩下的进入填埋场。和大屯转运站一样的命运,所有进入堆肥厂的也是混合垃圾,所以是混合垃圾堆肥。每次去看这个堆肥项目,堆出来的肥料还混杂着大量塑料和其它垃圾时,都忍不住问,为何不专门开辟专门纯厨余堆肥通道?后来问经营者,得知从目前的项目工艺来讲,目前任何垃圾进入后,都得从源头混合放在一起,再进行后续的所有筛分和发酵处理。


所以北京的堆肥厂,不管是阿苏卫这个,还是大兴区南宫那个,都可以说是个摆设。只能通过机械方式来做分类,和发酵,以及不同环节的机械分选,将非厨余的垃圾分出来。但是,混合垃圾,再怎么机械分选,最后堆出来的肥料,还是混有大量塑料等其它垃圾。


混合垃圾堆肥过程中,只能通过机械化方式不断把塑料等非厨余垃圾的部分筛分出去。


掩耳盗铃式的垃圾分类何时可以结束,怎么结束?

上述垃圾流向过程中,从硬件配备上来讲,代表了北京垃圾的基本流向。可以清晰看到,整个系统配置中,没有给垃圾分类处理留下空间。垃圾分类止于转运站之前,如果在这之前,可以分类好,又有其他好的分类处理去向的话,意味着可以实现分类处理。比如目前依靠民间回收系统回收的废品,或者自己在家做堆肥处理的厨余。否则就是一路混合到了最后,所有前端的努力,都会是白费努力。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北京市持续了近20年的垃圾分类,只不过是垃圾管理者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而对于普通大众,则是一直被蒙在鼓里。


在新的中央垃圾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的强制要求下,北京市作为强制城市之一,到2020年,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率要实现35%。垃圾主管部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要真正承担起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从硬件上,改变目前垃圾流向中混合的壁垒,改造分类收运体系,改建堆肥厂的构造,给垃圾分类社区里分出后的厨余开辟通道,不再一路混合。从政策设计上,充分加入公众参与设施改造和垃圾分类的空间,设定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何时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处置的改造,何时,哪些社区的居民可以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北京市每5年的环境卫生规划上,这些工作应该提上日程,而不是每5年,不断增加的垃圾焚烧量。2009年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第一次提出时时1800吨,2014年再次重启时,焚烧量几乎翻了一倍,到了3000吨。


如果我们拿出建设垃圾焚烧厂的投资和努力,来改建目前的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体系,可能会事半功倍。毕竟只有垃圾分类,实现循环再利用,改变目前的直线垃圾处理思路,才能真正解决垃圾问题。


公众日益增长的垃圾分类需求和落后垃圾分类管理

过去10多来年,北京市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断提升,这表现在很多居民开始在家里开展垃圾分类,自己想尽办法实现厨余堆肥的处理等,还表现在一些学校和企业等单位自发开展垃圾分类。但他们苦恼的问题之一,也是分类后的流向问题。目前的系统,除了他们自己挖空心思为分类后的不同垃圾找出路,根本无法依赖北京市垃圾主管部门提供的设施实现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


在居民日益增长的垃圾分类需求今天,是我们落后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如何改变目前落后的垃圾混合处理体系,构建一套公众可以比较容易参与的垃圾分类体系,是北京市垃圾管理部门当前要认真面对的事情,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垃圾分类需求。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