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福建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厦门生态文明建设 十大亮点逐个看(三)

来源:厦门日报 作者:黄璜 郑晓冬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0 11:02:20

●厦门市多部门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努力做到科学高效精准治污,真正惠及民生福祉

●“十大亮点”今日聚焦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环保网格化监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PM2.5平均浓度25μg/m3,提前实现了2020年的攻坚目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保持100%……这一连串的数据,是厦门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最有力的注脚。如此宜人的美景,如此亮眼的成绩,得来不易。一直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全市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始终将生态环保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且不断开拓创新,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环保网格化监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方面打造出了具有厦门特色的创新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jpg

厦门市切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为环岛路一带的生态美景。

【十大亮点之6】创新机制联防联控  精心呵护“厦门蓝”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饱含深情的点赞,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直观的感受。多年来,厦门市多部门齐心协力,推动跨区域联防联控,科学高效精准治污,精心呵护“厦门蓝”,真正惠及民生福祉。2015年-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四,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第七。

[创新1]创新应急响应机制 高效开展污染防治

如何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依然保持较好的空气质量?2015年,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办法》,此后更是不断更新、升级,先后3次进行修订,增补了首要污染物为(臭氧和二氧化氮)的一级响应条款,并将三级响应启动门槛降低至“AQI指数连续两小时超过50”,市区两级环保部门还对分因子影响措施、响应终止条件进行细化,确保了各项措施的可操作性,切实提升了快速应对轻微污染天气的能力。

在这种机制下,AQI指数只要连续两小时超过50,全市各级各部门就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在将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后,厦门市还进一步建立起响应指令反馈、措施落实和问题整改督查等全过程的管理机制,确保形成强大的应急响应合力。

[创新2]市区联动部门合力 分类分级精细管控

不仅如此,立足省生态云平台的创新应用,厦门市还专门打造了一套“陆海空”立体化的大气污染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污染源、气象、交通、工地、船舶等重点内容的自动监测和分析。只要数据分析显示某个点位有潜在的污染风险,系统便会启动自动化指挥,调度各区各部门,甚至是各相关企业,及时整改到位。

精准的靶向管控,也是全市应对轻微污染天气的“制胜秘诀”。2018年,全市明确要求各区落实“一区一策”,结合首要污染物情况制定精细化管控措施。在市级统一调度指挥下,各区还要根据辖区实际有的放矢地落实响应措施。

[创新3]区域联动联防联控 协同作战呵护蓝天

如今,强有力的联防联控更是进一步延伸到整个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起跨区域协同作战机制。2018年8月,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组织召开厦漳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建立起厦漳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多边协作机制,签署三方合作备忘录,为区域联防联控打下坚实基础。同年10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环保部门协作第一次联席会在厦召开,厦、漳、泉、三明、龙岩五市环保部门共同商议通过“协作章程”,标志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将覆盖整个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此外,在地市接壤区域的合作机制也进一步细化。2018年11月,在区域协同框架下,翔安区、海沧区分别与接壤的泉州南安、漳州台商投资区签订备忘录,细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措施,让各项措施更具可操作性。

2.jpg

监测人员正在对企业排放的废气进行监测。

【十大亮点之7】落实环保网格化监管 真正实现全民齐抓共管

2015年,根据上级的部署,厦门市出台《网格化环保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全面部署环保网格化监管工作,建立起覆盖“市-区-镇街-城乡社区”的四级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一张严密的污染防控大网就此布下,确保了监管无死角无盲区,切实解决环保监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特色1]四级监管网格 覆盖全市各个角落

1个一级网格,6个二级网格,43个三级网格、961个四级网格,构成了涵盖岛内外6个区、43个镇(街)、961个社区的环保监管网络。全方位、精细化的网格划分,确保了监管的精准高效,也确保了环保主体责任落实落细。

如今,网格化环保监管被各级各部门纳入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不断健全,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得以破解。特别是2016年,厦门市进一步印发《村(居)民委员会有关职责事项一览表》,对村(居)开展环保巡查、自治监督、报告制止的责任作出明确的细化规定,进一步织密监管网络,为污染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特色2]加大投入精心培训 打造一流队伍

一线巡查人员,是监管网络的基础,他们的责任感强不强、业务水平高不高,将直接影响污染防控成效。为此,我市在队伍建设、设备升级、智能监管上下了一番功夫。

厦门市都会定期举办镇街环保工作人员培训班,各区也开展城乡社区网格员专题培训,并制定环保网格员手册,明确各类巡查要点,有效地提升基层巡查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能力。

人员投入也有充足的保障。全市各镇街均设立了环保工作站(或环保办),岛外四区的站点还配备了电瓶车、摩托车等巡查用车,大大提升了巡查处置的效率。与此同时,全市还建立了网格化环保监管平台,网格员巡查发现问题,通过平台录入后,都可以自动进行分级管理、归口处置,确保了巡查处置的时效性和污染防控的精细化、科学化。

[特色3]强示范严监督 增加网格化监管实效

2018年5月中旬,厦门市连续打响两轮守护蓝天百日攻坚战,针对施工扬尘、露天烧烤、餐饮油烟等问题进行升级版的巡查防控。整整200个日日夜夜,环保网格员坚守一线,不辞辛劳,共巡查、处理涉气环保类事件6248件。

高效的行动力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立足绩效监督,我市建立起常态化的网格督查机制,并将二级、三级网格运行情况纳入各级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切实提升履职意识。公众监督也是一大“法宝”。全市每年都要公开网格化环保监管考核情况,在鼓励群众参与监督的同时,切实激发广大网格员的工作热情。

3.jpg

执法人员正在抽取水样进行检测。

【十大亮点之8】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守护生态环境安全

2017年以来,厦门市不断深入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引入市场机制参与环境风险管理,构建起一个集“主体责任+部门监管+保险责任+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体系,有效地提升企业污染防范和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切实守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特色1]建章立制 形成全链条式服务保障

2017年1月,厦门市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形成“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引导,排污单位、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机构落实各环节主体责任”的全链条式管理服务保障机制。

立足扎实的机制基础,各区也积极引导辖区重金属、化工、危废等环境风险行业企业与保险公司交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安全保障方案,切实提高企业的环境风险意识。翔安区政府还带头与保险公司签订环境污染责任险,率先实现了全区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全覆盖。此外,翔安区还创新引入第三方环境应急救援机构,通过“保险+救援”提高辖区环境风险综合防控能力,降低环境风险。

[特色2]多措并举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投保

要激发企业参保的积极性,科学灵活的奖励、约束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将企业投保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积极参保的企业予以补贴……一系列举措切实激发了企业主动参与风险防范的自觉。

结合环境信用评价,厦门市根据《意见》规定的重点推行投保范围,对企业名单进行梳理,将投保情况作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在奖励方面,我市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厦门市保险行业发展绿色金融的意见》及配套的实施细则,对企业投保费用和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分别给予30%补贴和50%风险补偿,切实提升企业投保、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2018年,全市参与投续保的企业101家,保额136461万元,较2017年分别增加2.8倍和17倍。 

[特色3]深入宣传 提升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短短一年,参保企业和投保金额有了大幅提升,深入的宣传引导功不可没。在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出政策解读的同时,全市还为企业打造了交流培训的平台,既提升了企业污染防治的能力,也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

尤其是2018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围绕“企业服务年”活动,走进企业,为他们解答投保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的投保诉求。市生态环境局还特别会同保监部门,到重金属、化工、危废等环境风险行业企业开展培训,指导企业结合各自的生产实际办理投保手续。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