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海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三亚海洋牧场:十年“放牧” 年年“有鱼”

来源:三亚日报 作者:胡拥军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11 11:01:22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作业人员在水下清理维护人工鱼礁。 蜈支洲岛旅游区供图

■核心提示

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被誉为“蓝色粮仓”。通过发展建设海洋牧场,除了可以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之外,还能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有效养护海洋生物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2011年5月,三亚蜈支洲岛启动“给鱼儿盖房子”项目——海洋牧场,现在,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已初具成果,人工鱼礁表面附着珊瑚、贝类、藻类等生物种类达120余种,鱼礁区比非鱼礁区鱼类种类数量提高5-10倍。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蜈支洲岛的潜水、海钓、海洋运动等项目也大受游客欢迎,目前已开辟了“海底、水上、空中、陆地”四栖产品体系,每年吸引着超过60万人次游客前来体验水上运动的乐趣,为三亚升级旅游3.0版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元素。

人工鱼礁给水下鱼儿“盖”房子

“人工鱼礁就是各种形状不一的水泥石块,投放到海底后可以为珊瑚生长提供附着点,吸引各种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围绕礁体觅食、栖息、繁殖。”6月10日上午,在蜈支洲岛海洋部,经理王丰国认真地向记者介绍,2011年5月24日,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投放的第一批人工鱼礁共200个,相当于给鱼儿盖了2000空立方的房子,开启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实验年”。同年7月,三亚蜈支洲岛将20万尾红鳍笛鲷、紫红笛鲷鱼苗投放到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区,补充和恢复该片海域的鱼类资源。

给鱼儿的房子建好了,鱼儿投放了,后续的事项更为繁琐,还得预防各种人为或大自然行为的破坏。为此,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成立了专门管理人工鱼礁的海洋部。“蜈支洲岛海域就像一个生活小区,旅游区负责给鱼儿盖房子,海洋部就像小区的物业部,负责照管小区里的‘房子’和‘居民’”王丰国说。

“建设海洋牧场初期没有可模仿学习的对象,一切都靠摸索,经过不断跟踪管理、探索海洋牧场管理模式,才形成如今初步规范管理的体系。”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丁峰说,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第一年就初见成效,投放的人工鱼礁附着各种微生物,还有一些鱼群聚集在人工鱼礁内。这些生物的出现让蜈支洲岛看到了海洋牧场对海洋生态恢复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随后在2012年10月,蜈支洲岛在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下投放618个人工鱼礁,共计8000空立方;2013年,在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下,蜈支洲岛再次投放300个人工鱼礁,共计7300空立方;2014年,蜈支洲岛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支持下投放了130个人工鱼礁,共计3200空立方;同年,蜈支洲岛旅游区在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下投放了铁壳沉船4艘;至今,蜈支洲岛旅游区先后共投放了21艘废弃钢质渔船,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长提供更加广阔的栖息场所。

船型礁是主要的人工投放方式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李清波介绍,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是我省第一个渔业保护实验区。当年沉放的船型礁都是从水产公司购买的废旧船舶,经过技术改造成为船型礁,即人工鱼礁。这种经过人们在海洋中科学选点而设置的构造物,能够很好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聚集、索饵、繁殖、生长、避敌提供安全的栖息场所,使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同时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保护,以达到增殖渔业资源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简而言之,人工鱼礁是最适合鱼类等海洋生物聚集、栖息的一项海底渔业工程设施,建设人工鱼礁就是给鱼虾“造窝”。

李清波介绍,投放人工鱼礁主要是以形成渔场为目的。船型礁投放海底半年后就能自然地附着许多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并发育成为人工生态群类,逐渐形成完整的生物链。船型礁投放海底3年,礁体附着生物的覆盖率就会达到100%,每平方米湿重20公斤,平均厚度为6厘米,种类有40多种。而在这40多种附着物中,鱼和虾的饵料约占73.7%,因此各种鱼类、虾类、蟹类就会到此觅食、栖息,并繁殖群体,所以由船型礁建造起来的鱼礁区也因此形成一个生物群落或一个人工生态环境,从而成为一个良好的渔场。

“船型礁的设计使用寿命一般在30年以上。”李清波说,因为船型礁成本低,改造方便、运输方便,投放方便,又有足够的底面积,材料符合环保标准,不产生污染,再加上利于海洋生物的栖息与繁衍,这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投放船型礁后,他们还将进行长时间的水下监测、管理,定期对水下礁体进行记录监测。重点监测礁体投放是否到位、是否发生侧倾沉降,同时记录礁区海洋生物的变化过程及聚鱼效果,确保人工鱼礁建设的质量。

截至目前,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完成。海洋牧场海域已先后投放人工鱼礁1500多个、23700多空立方;30多米长废弃渔船构建的船型礁21艘、11760空立方。不仅如此,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每年耗费数十万元购买牙鲆、黑鲷、黑鲪、黄盖鲽、海参、鲍鱼等鱼苗投放海洋牧场,恢复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生态链。蜈支洲岛旅游区为建设海洋牧场投入资金量达3000余万元,形成了1000亩的海洋牧场规模。

三亚已投资逾4000万元建设四个海洋牧场

记者从三亚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自2011年至今,三亚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相继启动了红塘湾、蜈支洲岛、崖州湾和西岛等四个海洋牧场的建设工作,建设投放水泥礁体2438个,钢质船型礁72个,投放合计7万空立方,在礁区投放价值200多万元的礁栖性水产种苗。

“三亚海洋牧场的打造是海洋生态修复的样板。”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谢祥项认为,与山东、大连等省市打造的海洋牧场不同的是,三亚海洋牧场并不是为了发展第一产业的渔业养殖规模,而是通过给鱼儿造房子丰富海钓、潜水观光等海洋休闲观光产业元素,使海洋牧场成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通道,提升海洋资源在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效益。

谢祥项表示,三亚的海洋牧场建设是人类对大海慷慨赠与的一种回赠,无论是谁建设,都是属于人类的公共财富。海洋牧场规模的扩大,不仅有利于旅游区发展各类海洋休闲项目,更是对海洋资源的一种保护。

“规模性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能给海洋生态修复带来规模性和可持续性效应,更为海洋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谢祥项说,无论是经营性海洋牧场,还是公益性海洋牧场,海洋牧场是一项投资大、维护周期长、经济效应低的投资,对于企业实力、管理能力有着极大的考验。

蜈支洲岛旅游区总裁孙林透露,未来,蜈支洲岛将以海洋生态恢复为核心,在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牧场团队技术支持下,积极完善“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整治海岸线、推进智能化、提升服务能力”五配套,着力推进“渔旅融合”,提高海底生物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在热带海洋牧场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开放的海底生态公园,包含海底村庄、海底雕塑艺术区、海底军事博物馆等,实现海洋生态恢复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海上旅游丝绸之路”的新支点,为海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蓝色底蕴。届时,不仅为众多底栖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人们还可以借助潜水工具深入海底观光旅游,与美丽的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