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河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河北举行“河北省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实录)(2)

来源:中国发布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9-18 09:21:08

回答记者提问

河北日报:我省是资源型缺水省份,生态补水是改善河道生态环境重要举措,请问近年来我省在生态补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河北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王泽民:谢谢记者的提问。

我省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降水持续偏少,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在增加,供需矛盾突出,造成大部分平原河流断流、干涸,水生态恶化严重。对此,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为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改善我省生态环境,2018年9月,省政府联合水利部启动了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三条河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我省系统的开展了河湖生态补水工作,采取“订方案、清河道、补水源、强调度、严管护、重监测”等综合措施,统筹利用引江、引黄及本地水大力实施河湖生态补水。

订方案。就是制定生态补水年度方案,根据引江、引黄及本地水库蓄水情况,科学预测上游河道来水及生产生活用水,制定河湖生态补水实施计划,确定补水河道、补水水源、补水水量及时间,落实各方责任。

清河道。就是在补水前,对河道内乱倒乱排、乱采乱挖、乱围乱堵、乱占乱建问题等进行清理整治,确保水流畅通,河水清洁。

补水源。就是根据补水方案确定的引江、引黄及本地水库水等水源,按照预定的水量、时间实施河道补水。

强调度。就是加强补水流量管控及水量调度,科学调控水库、河道、闸门等水位,妥善处理补水与防汛的关系。

严管护。就是开展补水期间巡查巡护,开展补水工程管护,确保人员安全,确保工程安全。

重监测。就是加强对河道水位、水量及地下水水位监测,动态掌握生态补水情况,为补水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为后期评估做好准备。

2018年以来,我省在三条河试点基础上,以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唐河等8条常态化补水河道为重点,共向74条河道生态补水116亿立方米。今年,省政府与水利部印发《2021年夏季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生态补水方案》,抓住汛前有力时机开展滹沱河及大清河生态补水,实现了滹沱河、大清河全线贯通。

通过河湖生态补水,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环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一是显著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生态补水形成有水河长3671公里,水面面积182平方公里,增加河湖水动力,水体自洁能力显著增强,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滹沱河、滏阳河、汦河等一批河流相继恢复了河畅、水清、鱼游、蛙鸣的勃勃生机,尤其是白洋淀水位始终保持在7米左右、水面面积275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水质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绝迹多年的芡实、白花菜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已重现白洋淀,一度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也在快速恢复和繁殖,再现了“华北明珠”水天一色、碧波荡漾、芦苇摇曳、群鱼飞跃、鸥鸟翔集的幸福和谐美景。二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广大群众特别是河湖周边的群众对清河补水非常拥护和认可。沿河两岸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的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有群众来遛弯、拍照留念,纷纷表示“开展清河补水、打造幸福河湖”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三是有效回补地下水。河湖补水回补地下水后,补水河段平均入渗率达60%~70%,滹沱河、滏阳河、唐河等8条常态化补水河道沿线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回升明显,2020年底地下水位与2018年补水前相比平均回升0.59米。

谢谢!

河北广播电视台:请问我省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助力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李联习:谢谢记者的提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省领导多次指挥调度,研究部署。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实行分管厅长负责制。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取得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成绩。

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2015年我省启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集中连片推进科学施肥、精准用药,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主要农作物氮肥利用率达到40.5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2%,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4%,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41.9%,圆满完成任务目标。

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完善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开展农膜源头防控和调查监测,探索建立标准膜补贴,示范应用生物降解膜,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以提升秸秆直接还田质量和离田利用效益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创设和措施保障,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名列全国前茅;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

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方面,完成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是全国第一个完成划分并经省政府审定通过的省份,所有受污染耕地全部落实风险管控措施,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全省22个市县编制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禁养区和限养区,大力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海水立体生态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2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8家,开展增殖放流100亿单位,助推水生态环境修复。

可以说,我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解决全省农业环境污染重点问题,推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强化种养殖业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保护,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加快补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短板,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全面提升全省水环境质量提供坚强保障,为新时代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支撑。

谢谢!

长城新媒体集团: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是源头减排的重要举措,请问我省城市雨污分流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李贤明:谢谢记者的提问。

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是提升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效能、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年接着一年干”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2018年起,集中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2019年-2021年,我厅连续三年提请省委、省政府将雨污分流改造纳入20项民生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组织推进。一把手亲自谋划调度,分管领导一线指挥、狠抓落实,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印发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完成标准等,将改造任务分解到相关市县。建立工作台账,研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重点工作台账管理系统,将项目落图,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完成时限等信息,精确掌握进展情况。二是狠抓督导落实。各地认真落实各项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省厅实行半月报进度、月排名通报、季调度,不定期实地调研核查,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对进度滞后的进行督办约谈。三是严格考核评价。结合实际,每年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年底对各市工作推进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排名,完成好的通报表扬、完不成任务的提请问责。

2018年-2020年,全省累计完成市政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3901公里,圆满完成各年度改造任务。特别是2020年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557公里,白洋淀上游流域市县416公里市政合流制管网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改造,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截至2020年底,我省共建成市政排水管网34843公里,其中分流制管网34153公里,占排水管网总长的98%,远高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

2021年初,全省剩余市政合流制管网690公里,分布在32个县市区,已列入今年改造计划,目前完成改造614.7公里,预计11月底前全部完成。同时,我厅今年3月启动了雨污分流改造“回头看”专项行动,以进一步巩固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成效。

下一步,我厅将持续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一是继续加强督促指导。对当前未完成改造的县市区进行重点盯办,对进度慢的县市进行约谈,确保11月底前全面完成690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任务。二是同步推进雨污混错接改造。在今年完成855处混错接点改造的基础上,持续排查整治,逐步完成改造,消除降雨期间污水溢流等民生关注问题。三是加强排水行为监管。建立完善生活污水应接尽接制度,杜绝市政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直排,改善城市水环境。四是落实省政府工作部署,组织摸排市政管网以外的雨污混流管网,会同有关部门将整治工作向单位、小区等庭院内部延伸,彻底实现源头减排。

谢谢!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田德锋:感谢3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4位嘉宾的精彩发布与答问。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会后请与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中心联系。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