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湖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水下“荒漠”变“森林”——益阳大通湖“种”草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玉菡 陈尚彪 徐钢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2-03 09:27:17

u=1702276834,2069201047&fm=26&gp=0.jpg

冬日的暖阳下,益阳大通湖绿意融融、候鸟翔集。

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大通湖水体水质2019年退出劣Ⅴ类,2020年总体评价为Ⅳ类,其中12月份达到Ⅲ类。

大通湖水质转好,“种草”功不可没。2018年1月至今,人称“水草教授”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于丹,带领专家团队在大通湖指导“种”下去各类水草415万公斤,投资达1.25亿元,“水下荒漠”蝶变“水下森林”。

种草“疗伤”

“啊!真的好美!”1月19日,记者同于丹泛舟大通湖,不由赞叹。于丹说:“我4年前初到这里,湖水散发腥味,湖底寸草不生,湖面上连只鸟都难看到。”

总面积达12.4万亩的大通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称,曾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湖泊名录。因前些年高密度养殖、高强度投肥投饵、过度捕捞底栖动物,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水体交换艰难等原因,湖水污染问题凸显。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底富集,藻类终于大暴发,蚕食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湖底“荒漠化”进一步加剧。2015年10月,经环保部门监测,大通湖水质恶化为地表水(湖泊)劣Ⅴ类。

为了还大通湖一湖碧水,益阳市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在大通湖流域打响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型养殖退出和生态修复等7大攻坚战。

针对大通湖生态修复,原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推荐了于丹。年逾六旬的于丹,曾在湖北第一大湖梁子湖作业22年,带领团队种下20万亩水草,使之恢复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益阳市盛情邀请于丹。他多番考察后,提出一套综合治理方案——恢复水生植被,控制底泥营养释放,重建大通湖生态系统。种草“疗伤”,大通湖治理迈出关键性一步。

一波三折

“这是菹草种苗,别看现在只有手指长,2个月就能长成2至3个立方米,吸磷效果好。”于丹告诉记者,他每个月都会到大通湖察看,适时调整“种草”方案。这次与他一同抵达的,还有900公斤各类水草。

“种草”之路,并非坦途。

首次拿到大通湖水质检测报告,能否“种草”成功,于丹没把握。大通湖作为长江流域最后一个亟待退出劣Ⅴ类的湖泊,治理之责也令他压力倍增。

迎难而上,方显本色。2018年1月,于丹选用生命力顽强的原生种苦草和轮叶黑藻作“先锋”,指导几十个渔民在大通湖2万余亩核心区连续作业3个月,投下了15.2万公斤的苦草种子和轮叶黑藻冬芽。“每天往湖里砸下一二十万元,心里没底啊!”大通湖区建设交通环保局局长尹波回忆,直到春意浓浓,湖底升起大片水草嫩苗,他才睡了个踏实觉。

穗花狐尾藻、金鱼藻、黄丝草等水草种子,紧接着投入大通湖。在于丹团队指导下,当地政府从外地采购水草植株1652万棵,用“种大树”的扦插方法,提高水草成活率。当年10月底,水草遍布大通湖逾10万亩水域,其中6万亩覆盖度达80%。

“种草”成效卓然,大湖底泥与大湖水体中的氮磷被水草有效吸收与转化。2018年底,大通湖底泥中总磷的平均含量较2017年下降39.2%。

随着水生植被快速恢复,2019年,大通湖鱼类陡增,逾4万亩水草被啃食。于丹团队一边及时补种,一边采用环保网围将鱼类与水草隔离。并在湖里成功试种反季节水草。“种植水草一般在春、夏季,但秋、冬季鱼儿停止大量进食,湖水清浅又稳定,‘种草’成活率最高。”于丹告诉记者。

刚开始,大通湖种的大都是沉水植物。2020年,洪水将湖里沉水植物洗劫一空。见招拆招,于丹团队推出常规水底种草与自创水中挂草相结合的“立体养草”新模式: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生态调节功能。根据生态环境部最新公布的数据,大通湖总磷浓度年均值为0.097毫克/升,较2019年的年均值0.122毫克/升下降20.5%。

重现生机

“‘水草-螺蚌等底栖动物-鸟类’生态链已经在大通湖初步构建,由全湖劣Ⅴ类,到多类水体同时出现,再到稳定至Ⅳ类水质,坚定了团队治湖的信心。”于丹对此感到欣慰。

“种草”不仅助力大通湖水质变好,也催生了新的产业。

深冬时节,大通湖区河坝镇的秀湖植物园里,村民们正在采摘常绿苦草,装箱销往外地。

“水草可以卖个好价钱,比养鱼效益高出不少哩。”河坝镇沙堡洲村村民刘秋林之前是渔民,现在专业种草。他向记者介绍,高观赏价值的睡莲,每亩纯利润1至2万元;水质净化作用强的苦草,每亩利润也有3000至5000元。养鱼亩收益不过2000元左右。

秀湖植物园负责人王军介绍,他们将湖周边退出的精养鱼塘变成了专业的水草种植基地,已培育适应市场的水草品种70余个。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一年有两季收获,春天收鲜草,年底收种子芽孢,价格都不错。至于萍蓬草、仙姑草、美人蕉、鸢尾等开花品种,适用于景观打造、旅游开发,很走俏。种草的鱼塘还可以套养附加值高的鳜鱼、螃蟹、青虾等。

目前,秀湖植物园种植面积逾2000亩,水草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年销售量逾10万吨,2020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我们正在树立区域品牌,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水草基地。”大通湖区副区长刘文告诉记者,前不久,大通湖“出品”的水草种到了毛泽东故居前的池塘。

于丹坦言,大通湖“种草”要构建良性且稳定的循环,还有不少难关要攻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用3至5年或者更长时间,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湖南的梁子湖’来。”他说。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