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江西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科学治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跨域式发展”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2)

来源:江西环境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4-26 11:44:50

郭联发:谢谢陈凯的介绍。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介绍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蔡馥蔚:请问陈处长,刚才你在下步工作打算中提到,要制定江西省清洁生产审核三年实施方案,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请问这项工作与之前有什么区别?

陈凯:谢谢您的提问。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办〔2020〕27号),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意义,压实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改造中的支持作用。按照要求,我厅正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江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2021-2023年)》。

这项工作与之前的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重点行业更明确。通知明确以能源、冶金、焦化、建材、有色、化工、印染、造纸、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13个行业为重点,并可结合节能要求和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等实际补充。

二是管理要求更严格。省级建立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库,完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强化对各地进行技术和服务支撑。要求各级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督和检查力度,将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情况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范围。

三是审核模式更创新。实施方案印发后,我厅将根据全省企业生产工艺情况、技术装备水平、能源消耗状况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积极探索实施差别化清洁生产审核,选取部分设区市开展行业、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整体审核试点,鼓励地方开展政府购买第三方清洁生产审核服务等,强化审核模式创新,切实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率。

1.jpg

江西广播电台龚小娟:刘院长,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见门口已挂牌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和原来的名称多了“规划”几个字。请问,更名后将如何继续发挥环境科研的支撑作用?

2.jpg

刘足根:感谢您对省环科规划院工作的关心。2021年经中共江西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更名为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增加全省中长期生态环境规划、重点流域和区域规划、重点领域环境规划职责,为管理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近年来,我院围绕全省生态环境中心工作,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环境风险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组织好重大问题研究。针对目前我省生态环境工作中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做好项目选题,利用自有资金设立一批开放研究基金课题,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及路径研究、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VOCs治理和臭氧污染防控、重金属治理与土壤修复、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集中攻坚,不断提升“科学治污”科研攻关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编制《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用好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力争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地面定位观测场(站);三是在争取大项目、争取科研成果上上台阶,积极组织申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我院科技水平,力争在省级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方面有突破;四是着力抓好学科建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方面双管齐下,计划形成30名博士(后)、150名硕士组成的人才队伍;五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分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

第三,加大精准服务力度。一是强化主动服务。积极主动对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组织技术专家团队进行“把脉问诊”。二是继续完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和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深入探索精准服务模式。在我院与德兴市组建成立江西省首家环保医院,初步形成的一站式“把脉”、定制式“体检”、点单式“诊疗”技术支撑服务新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精准服务方式,为政府、企业精准高效解决面临的生态环境实际问题。

1.jpg

江西日报陈化先:段处长,刚刚提到推广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一些具体的举措,请问,下步对加快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有什么考虑?

2.jpg

段国坤:谢谢您的提问。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下步我厅将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科技支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是强化机制体制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科技配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奖励制度,对省内生态环境科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科普和宣传,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氛围。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会同省科技厅等各相关部门,加快制定《江西省绿色技术创新培育企业遴选细则》,落实对省内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大力支持生态环境科技项目实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EOD)、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研发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平台,对标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江西省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形成融合信息展示、技术查询、需求对接、技术专题、成果转化的综合型服务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学会、行业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强化国内外、省内外先进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jpg

江西卫视王雪萦:请问叶院长,当前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下步发挥大数据作用,推进科学决策方面有没有具体的考虑?

2.jpg

叶昌林:谢谢您的提问。一直以来,我厅高度重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升科学治污能力。今年4月2日,大数据项目已通过整体初验,目前已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打通了厅内20 余个自建业务系统“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实现纵向与生态环境部、设区市生态环境局,横向与省直委办厅局,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数据共享交换,数据资源累计2亿余条。

二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物联网监控预警平台,实现全省国控、省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国家地表水水站、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站、长江经济带水站以及排污单位在线监控、企业视频监控数据实时联网传输,为环境质量预警预测、污染源溯源分析、能源结构调整、督察执法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三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挂图作战、固定源、水、大气、气候、土壤、固体废物、环评、辐射、生态、执法、应急、督查等18个大数据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生态环境全要素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利用跨部门、跨区域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支撑三大行动计划实施,服务区域流域联防联控和共治,支持区域化生态环境管理与创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我省生态环境监测感知能力、数据汇聚能力、共享服务能力,通过巩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成果,补齐我省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短板,完成生态环境管理从信息化到数据化、智能化的转变。通过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支撑一批从预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到执行落实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逐步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大集成、大整合、大共享、大治理,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协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科学决策水平,大幅改进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能力。

1.jpg

南昌晚报聂俊鹏:请问刘院长,前面您提到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哪些具体措施呢?

刘足根: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院将按照“按需引进、突出重点、德才兼备、好中择优”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按需择优选聘优秀人才,同时鼓励现有研究人员继续深造。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纳入江西省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编制管理,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正式聘用后需在用人单位服务5年以上,2021年确定的享受优惠待遇如下:享受专技七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待遇;安家费及购房补贴20万元;科研启动费20万元以上;根据工作业绩享受绩效工资和科技奖励,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待遇可商议确定;后续将持续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

二是现有技术人员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的,取得相应职称资格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编外人员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的,参照在编人员给予工资、福利待遇。

三是创建一种“尊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气氛。首先优化政策环境,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其次,要从珍惜人才和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科技上积极扶持,工作上大胆使用,利益上给予倾斜,并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再次,真正同他们坦诚相待和谐相处,不断增加感情投资,为所聘人才铺平道路,发挥他们的专长。

2.jpg

郭联发: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谢谢陈凯处长、刘足根院长、段国坤调研员、叶昌林副院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江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