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山东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广东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辽宁 湖南

山东发布2022年一季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全文实录)(2)

来源:山东环境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4-28 16:15:26

1.jpg

中国环境报记者:医疗废物处置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能否介绍一下我省一季度医疗废物处置有关情况?

2.jpg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侯翠荣: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是切断病毒二次传播、防止二次污染的重要途径。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医疗废物产生量激增,如何确保及时安全处置,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快速响应,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发扬生态环保铁军精神,坚决守牢疫废处置底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迅即周密部署,有效保障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根据疫情形势,省生态环境厅先后两次做出专题部署,督导各地扎实做好医疗废物处置监管工作。目前,全省16个市均建成至少1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日处置能力达到564.5吨。同时,按照“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全省共落实医疗废物备选应急处置单位29家,日应急处置能力达到1488.2吨。为确保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组织对所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排查,对所有备用应急处置单位按照应急预案全部演练一遍。总体来看,全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较为充足,能够满足当前疫情形势下医疗废物的处置需求。

二是深入一线督导,切实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监管。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定点收治医院等加强重点环境监管,消除各类环境风险隐患。一季度,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出动人员10766人次,累计排查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定点收治医院815家次,排查普通医院等其他单位3558家次。

三是加强调度分析,及时研判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实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日调度制度,每天调度涉疫情的市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并结合各地疫情发展形势,召开医疗废物处置调度会,分析研判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指导各市提前采取防范性措施。一季度,全省医疗废物处置平稳有序,共产生医疗废物37129.52吨,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5311.23吨,所有医疗废物均得到及时安全处置,实现了“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省疫情防控部署要求,持续加强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管控工作,坚决做到监管服务100%全覆盖,收运处置100%全落实,确保全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和生态环境安全。

1.jpg

山东科技报记者:秋冬季是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多发时期,请问2021~2022年秋冬季期间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jpg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周建仁:进入秋冬季,由于取暖燃煤量的增加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上升,如果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很容易形成积累,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我省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同时,统筹环保、发展与民生,力求实现共赢双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持续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管控。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部署要求,结合山东实际,督导各市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进行了修订,持续实施差异化减排措施,明确环保绩效高的企业可以不应急、少应急,引导企业自觉提高治污水平、加强环境管理。同时,为最大限度降低重污染过程应对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将2698家承担居民供电、集中供暖和疫情保障等关键行业企业列入保障清单予以豁免,坚决防止应急减排“一刀切”。

(二)探索应用非现场监管新模式。目前,全省共3933家重点行业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16914家企业连入用电量监控系统。秋冬季期间,我省积极探索应用“互联网+统一指挥+非现场监管”新模式,建立“锁定高值区域—组分解析溯源—定向精准施策”机制,综合运用在线监测、电量监控、卫星遥感、高空瞭望、走航监测等数据信息,开展非现场“点穴式”精准执法,第一时间锁定污染高值区域,指导各地“对症下药”、“掐尖削峰”,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运行的影响,实现经济、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统筹兼顾。

(三)推动重点行业高质高效发展。制订了水泥等行业错峰生产方案,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在秋冬季实施错峰生产,既有效减少了秋冬季大气污染物排放,又有力推动了重点行业高质高效发展。

1.jpg

海报新闻记者:据了解,省生态环境厅在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出台了不少便民服务措施,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2.jpg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周建仁:我们平时所说的移动源主要包括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两大类,其中,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工作是机动车环保检验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这两项业务流程较多,群众办理起来费时费力。聚焦群众难题,省生态环境厅相继创新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服务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群众零跑腿,服务送上门”等便民措施。

众所周知,曾经机动车环保检验手续繁杂,需要漫长的反复排队等待,我厅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联合省公安厅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检验“交钥匙”便民服务,车主在检验机构大厅缴费后,便可把车辆和钥匙交给工作人员,由他们来操作完成后续所有的检验服务项目。休息等候期间,车主还可以通过视频监控实时了解车辆检验的情况,收获了车主的一致好评。我厅在督促指导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简化业务流程的同时,还推动了环保检验、安全技术检验与综合性能检验“三检合一”,实现机动车所有检验业务一次缴费、一次受理、一次办结,大幅度减少了车主办理业务时往返奔波的路程和时间。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1408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中,1367家实行了“交钥匙”服务,实施率达到97%,成功打造了“钥匙给我,暖心给您”的群众满意品牌,得到广大车主普遍认可。

说到非道路移动机械,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像我们在工地见到的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都属于非道路移动机械,由于这些机械不能上路行驶,点位分散且流动性大,办理编码十分麻烦,尤其是当机械主提交的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时,会出现因审核时间过长导致机械主无法正常使用机械作业的情况。为此,我厅创新开展了“群众零跑腿,服务送上门”服务。机械主在办理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业务时,无需再到窗口进行现场办理,只需要通过“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监管平台”微信小程序提交申请登记信息,生态环境部门就会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审核,并上门核对相关信息无误后当场发放环保号码并完成喷码,实现编码登记“掌上办、随时办、零跑腿”,打通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自编码登记业务开展以来,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通过“零跑腿”已服务个人9.9万人,服务企业7.3万家。截至目前,全省非道路移动机械累计摸排57.2万台,编码55万台,喷码51万台,数量持续位居全国第1。不少群众还送来锦旗,为我们的服务给予肯定和点赞。

另外,我们从去年开始在济南市试点新销售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前置”工作,即在群众购买新机械时,由销售企业协助群众当场填报登记信息、当场生成环保号码、当场进行喷涂,在购买机械的同时就完成了编码登记,机械出门即可投入使用,全程仅需半小时,进一步实现了群众“零跑腿”“一次办好”。截至目前,济南市共有9家销售企业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试点,完成165台新销售机械的编码登记工作,销售企业积极性和群众满意度都比较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在全省逐步推广实施“编码前置”工作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1.jpg

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全省河湖水质实现了明显改善,但大众往往对此感受不深。请问,接下来我们有没有相关工作计划,让更多的群众切身感受到河湖水质的改善?

2.jpg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您提到的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情况。大众对于水环境改善的感受不深,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近年来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水质改善有其内在规律,愈到后期改善难度越大,直观感受愈不明显;第二,为了便于区分属地责任,我们日常考核通报的水环境治理成效普遍以河湖跨市、跨县界位置进行评价,同样远离大众的活动范围;第三,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部门在履行水污染治理、水质保障职责时,主要关注水质达标问题,对河湖生态系统的打造和优化尚需加力。

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抓好河湖断面水质保障、严防污染反弹的同时,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期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的思路,坚持“保水质、增颜值”并举,努力让更多的群众切身感受到河湖水质的改善:一是指导各市结合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将城市建成区周边、支流水体等纳入流域治理工作同步推进,加强河湖全流域水环境协同治理,努力形成“上下游共治、左右岸统筹、干支流同优”的系统治理格局;二是总结马踏湖、日照水库等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和提名案例的成功经验,组织相关市对照“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深入总结、打造亮点,并积极与水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联动协作,争取2022年创建更多的群众身边的美丽河湖案例,让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身边水生态之美、水环境提升;三是结合全省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及现代水网等重大工程,配合和协调有关部门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强河湖生态修复和岸线整治,探索在深化水环境治理的同时,提升河湖气质颜值,恢复水生态功能,增创人居环境竞争优势,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让水生态环境改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jpg

齐鲁晚报记者:《2021年度南四湖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已印发实施一年,请问,目前的实施成效如何?

2.jpg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南四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调蓄湖泊。推进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关系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2021年6月,省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实施《2021年度南四湖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计划》。经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全部按期完成。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构建流域治污大格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赴南四湖调研指导,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重点任务,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全程靠前指挥,省级河(湖)长持续开展巡河巡湖。省委成立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省生态环境委员会成立南四湖东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小组,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山东省南四湖保护条例》,推进流域治理保护法制化进程。

(二)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南四湖流域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1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3.9万吨/日;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698.9公里,改造城市雨污合流管网318.3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口生化需氧量(BOD)平均浓度达到93.47毫克/升。991个行政村新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15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微山岛、南阳岛以及湖区有人居住的30个村台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实施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南四湖流域新建高标准农田172.6万亩,在6个县(市、区)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完成6263公顷稻田退水治理任务,退养池塘26.3万亩,6626个已退养池塘全部破口。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6个县(市、区)开展种养循环试点,流域内4848个规模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1.4万余个专业户设施配建率达到80%以上。

(四)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在51条入南四湖河流建成在线监控设施,实时监测水质状况。完成入河湖排污(水)口排查溯源,并实现“一口一档”。组织开展了两轮流域专项执法行动,并将南四湖流域纳入第二轮省级环保督察重点内容,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鲁苏两省签订了《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协议》,跨市界、县界河流断面全部签订完成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船舶污染物智慧动态监管机制,5303艘400总吨以上运输船舶、60个港口全部安装污染物排放智能监控装置。

通过持续不懈开展综合整治,2021年,南四湖流域36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2%、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保障任务。实践证明,南四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虽然目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但只要方法科学、精准施策、措施果断、迎难而上就不难。

1.jpg

农村大众报记者:2021年,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请问,今年在南四湖流域治理保护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2.jpg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今年是推进实施《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南四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深入推动全口径污染防治,系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排污单位管控。巩固排污(水)口规范化整治成果,对已完成规范化整治的排污(水)口实施深度排查,动态管理。以硫酸盐、氟化物、全盐量及氮磷达标排放为重点,组织开展南四湖流域专项执法,倒逼工矿企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排污单位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实现达标排放。

(二)大力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持续推进流域内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工程,科学改造流域内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300公里、建筑小区500个。持续开展城市(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拉网式排查整治,实现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准Ⅳ类排放限值要求,按计划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

(三)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大力实施环湖稻(藕)田退水综合整治或生态化改造,持续开展农药化肥科学减量工作。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100%。巩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退养成果,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完成336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现有的农村黑臭水体已基本完成治理。

(四)强化河湖生态修复。实施湖内菹草等水生植物综合整治,定期打捞收割,提高菹草资源化利用率。加强湖滨带建设、水生植被和湿地功能恢复,加快形成逐渐过渡的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在污水处理厂下游、支流入干流处、河流入湖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努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开展增殖放流,科学投放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在南四湖流域放流1600万尾鲢鱼、鳙鱼、草鱼等优质鱼苗。

通过以上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逐步构建起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努力实现南四湖流域“山绿、水清、林郁、田沃、湖美、民富”的优良生态环境。

1.jpg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近日,我们了解到我省获得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全国第一,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省厅在这方面具体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2.jpg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侯翠荣:近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锚定“保五争三奔第一”的练兵目标,突出“全年、全员、全过程”,在练兵中实战,在实战中练兵,大练兵综合成绩全国排名从2019年第8位提升至2020年第3位,去年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三连升”。尤其2021年,我们立足“三个聚焦”,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实战实训中练兵提能。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扎实开展秋冬季大气环境执法帮扶、黄河流域和南四湖东平湖流域水质安全执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聚焦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执法方式上优化创新。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帮扶相结合,将2685家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现日常“无事不扰”,受到国务院大督查肯定。主动“送法入企”,发放服务手册11万份,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难题。完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1321家企业的“无心之失”“不罚”“免罚”。强化企业环境信用分级管理,对环境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实行失信预警制管理,按期整改的及时修复环境信用。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智慧监管系统,综合运用在线监测、用电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压减现场执法2.1万次;首创企业环境问题整改线上审核,11.3万家企业上线企业服务端。

(三)聚焦常态化为群众办实事,在执法机制上健全完善。树牢执法为民工作理念,践行“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积极推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有案必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持续创新完善执法体制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为21项制度,其中健全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常态化发现等4项工作机制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推广,行刑衔接、执法监测联动等10余项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为更好开展今年执法大练兵,力争保持第一,近期,我厅印发了2022年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方案,全面部署安排重点工作。下一步,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我省执法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宋德印: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联系电话:51798804。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jpg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