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专访.杨殿林】为农业绿色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来源:农业环境科学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15 07:18:38

今日专访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技术总师杨殿林研究员……

杨殿林: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研究员

问:“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协同创新任务,请您具体谈一谈任务启动有什么重要意义?具体有哪些单位、多少个团队参与?

杨殿林:丹江口水源涵养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鄂西北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不仅关系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重大战略需求。更是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院地合作、创新驱动的重大科技需求。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期稳定供水和水质安全,协调推进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源保护,国务院先后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2017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紧扣水源区生态优先、农业绿色发展的功能定位,启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协同创新行动。

项目以区域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和持续脱贫为目标,改变以往农业科研“单兵作战”的形式,打通部门、学科、单位界限,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以期构建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为区域产业精准扶贫和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项目总指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院士担任,项目办公室主任由院科技管理局局长任天志研究员担任。项目共有10 个专业研究所、14 个创新团队、138 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实施。


项目共设7 个子任务,任务一:生物多样性利用及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由环保所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院麻类所南方经济作物种质资源与利用创新团队承担;任务二: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创新集成,由院资划所碳氮循环与面源污染、院茶叶所茶树栽培和茶树生理与营养、院郑州果树所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承担;任务三:种养循环新模式研究,由环保所养殖业污染防治、院饲料所单胃动物饲料和南京农机化所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创新团队承担;任务四:生态型高效设施农业技术集成,由院植保所农药化学与应用、院蔬菜花卉所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承担;任务五:分散式生活污染物控制技术,由环保所乡村环境建设、沼科所农村生活废弃物分散处理创新团队承担;任务六:绿色高效农业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由环保所农业环境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创新团队承担。任务七:绿色高效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由全部14 个团队和核心示范区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院、陕西省安康市富硒产业研究院等单位承担。

问:在组织这个协同创新任务中,您多次带队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您觉得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制约绿色高效农业发展主要限制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应对?

杨殿林:总的来说,制约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区域种植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强度大,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二是耕地质量下降 ;三是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化学品投入强度高,使用不合理;四是种养脱节,农业废弃物不能实现资源化利用;五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排放,污染严重。六是绿色高效农业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染监管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导致了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发展不可持续。

在农业科技支撑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于病虫害、水肥管理、面源污染等治理技术研发,对绿色生态源头控制技术储备不足;更多关注于关键技术与示范,而对集成创新和工程化示范的推动乏力,农业生态补偿、绿色生态发展严重滞后;更多关注于单项技术研发,而缺乏全产业链、整体性、区域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更多关注于污染物消减与治理,对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关注不够,尤其是基于农田风险管理缺乏前瞻性预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不足。

本项目坚持问题为导向,面向产业需求,建立以绿色高效种养耦合技术为先导、提升农业多功能性为核心、以污染物阻控和消减氮磷面源污染为重点,通过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创新集成、水源涵养区种养循环新模式、生态型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农村生活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创新集成,构建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区域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六大转变。即变单一性作物种植为多种化作物轮作间作立体种植;变单一生产功能农田为景观、生态多功能农田;变单一种养为种养耦合循环 ;变化学防控为绿色综合防控;变粮食农业为粮经饲特色农业;变垃圾围村为清洁美丽乡村。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水质保护功能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功能,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为水源涵养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示范样板。

问:据了解这个协同创新任务行动,也刚刚启动一年,作为技术总师,任务行动的“绿色高效农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杨殿林:2017 年是该协同创新任务实施的第一年,在全院10 个专业研究所、14 个创新团队、138 名科研人员,以及示范区湖北十堰市和陕西安康市等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以绿色高效、种养耦合、面源污染控制和多功能农业为重点,按照单项技术模式化、复合技术集成化、体系技术系统化的思路,初步构建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了集约化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强化技术,果园植物多样性覆盖技术、改土培肥技术,饲用苎麻-羊(牛)、退耕还草、桑-草-鸡、魔芋、茶-草-羊等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优化技术,区域面源污染现状监测与控制技术,茶树聚硒规律与茶叶硒含量提高技术,养殖废弃物农田安全高效消纳技术,低氮磷排放环保饲料配制技术,设施蔬菜水肥药一体化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土壤消毒技术等关键技术,项目通过技术集成、新技术应用与验证示范相结合,稳步推进,取得了新的进展和预期效果。

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协同创新任务有精准扶贫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义,您如何看待?

杨殿林:党中央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亿万民众。丹江口水源涵养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群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不仅区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更制约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总指挥王汉中院士指出,开展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协同创新任务行动的重大意义。协同任务行动的实施有利于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确保京津冀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任务的总要求,通过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农民脱贫致富。


本任务通过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也是我院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重点工作之一。总指挥王汉中院士要求,项目的实施要总结形成一套水源涵养区全域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要形成与上述方案结合的先进、经济可行与实用的关键技术;产生与上述方案技术一致的可物化的高科技产品;构建系列集成示范样板;培训一批科技骨干;宣传推广一批先进典型,为推动水源涵养区扶贫攻坚和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服务。

问:对下一步工作,您有什么期望?

杨殿林:项目立足区域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涉及面宽,任务艰巨而繁重,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我们要更加注重与示范区原有工程、在建工程的衔接,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使更多更好绿色高效农业技术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机遇,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 周年贺信中提出的“三个面向”“两个一流”和“一个整体跃升”指示精神,用新时代绿色农业科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谱写丹江口水源涵养区乡村振兴新篇章。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