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深切缅怀何寿平先生,人生就是这回事,堂堂正正一辈子!

来源:给水排水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13 11:18:17

讣告

中国水业的先行者、“中国水网”创始人何寿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8年7月12日逝世。享年77岁。

他说: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人生回忆,浮想联翩;人生如水,涓涓而流;人性似水,清澈透亮;人生滴水,如梦如幻。

何寿平先生

本文为何寿平先生2015年为本刊撰写的特约稿件。谨以此文寄托哀思,愿先生一路走好!

我的学徒生涯

文/何寿平

时光如沙漏,57年学徒一晃而过,岁月如琥珀定格瞬间,封存着点滴美好。我从一个愣头愣脑的毛头小伙子,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回头看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路,心中感慨万千。小结一下57年的学徒人生,总算有点进步,没有完全白活。

启蒙学习

1958年那大跃进的年代,仅有初中毕业学历的我17岁,一时兴起,去自来水厂筹建处报名当了学徒。与20多名一起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赴南京自来水厂学习。我被分配到北河口制水车间清水机房学习,这一切对我都是那么的新奇。当时我连电压、电流都搞不清楚,当庞大的800匹同步电机水泵在师傅的指导下由我操作运转了起来,很是自豪。

新鲜的环境激起了我的求知欲,不懂就问。师傅回答不清的,我就去求教带队的技术员朱永岐。当在美国留过学的南京水厂总工程师戴进来到制水车间时,我很冒失地向他请教,给他留下了“好学”的印象。后来我来到市内调度组学习的时候,与戴总第二次见面,他一下子就说出了我的名字,令我十分感动。戴总的办公室就在调度组的隔壁,给我提供了许多次向他请教的机会。朱永岐是我的启蒙先生,而戴总则是我十分钦佩并终身难忘的良师。他那清癯和蔼可亲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底里。刚刚走向社会,能够得到戴进老总的关心、教导,是我的幸运。

在调度组学习期间,有机会跟随时任技术科长的邵学炳及电气工程师郑家祺后面搞调度组的遥测、遥讯、遥控试验。他们是我学习自动控制知识的入门老师。邵学炳善于接受新事物,努力追求、思维敏捷,是我钦佩的榜样。郑工程师为人豪爽、幽默,平易近人,性格给人有些“疯疯癫癫”的感觉,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摩托卡”。一次在大光路增压站调试遥控装置时,老跳闸,怎么也找不到问题的所在。我却“瞎猫碰上死老鼠”地发现了线路中的接线短路点,一下子解决了问题。“摩托卡”很欣赏我的“小聪明”,与我结成了忘年交。正是这些老师对我的培养教育,为我在多年后努力实现水厂自动化的目标留下了一个最初的概念。当我结束学习要回南通时,郑工程师说:“别回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吧!”可是我离家时间长了,真想家,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多位师傅回到家乡。

南京9个月的学习,使我深深地陷入了一直为之努力的城市供水事业永不回头。

2000年秋,与南京师傅在南通

求知求思

南京学徒经历使我深深感到知识的浅薄,不安分的我很懊悔当初初中毕业后竟没有想继续上学,太不应该了,因而求学的愿望越来越浓烈。我写信给上海的四姑妈让她为我买来中专全套的数理化教科书。规定自己每天读多少页书,做多少习题。就这么“生吞活剥”地自学了几个月,自认为有了进步,竟异想天开地向领导提出要去考大学。领导回答说:“不行!我们送你去南京学习,怎么能让你就这么跑了呢?”一下子断了我求学的念头,只能安安稳稳地在自来水厂,谁想,一待就是35年。

现在叹息之余,深感到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学习,基础知识功底不扎实,即使做出一点成绩,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显得十分肤浅。

南通港水厂基建时,我被派到上海采购管道配件及相关设备。我随身带着一整套水厂的工艺图纸,依照上面列出的设备表逐个采购。凭着一知半解的琢磨,总还没有发生大的失误。

出差期间空余时间,我脑子闲不住,就在考虑长远的现实问题:将来自来水厂投产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要求接水,我们总不能为新用户装水管让周围已有的用户经常停了水吧?如果搞一个不停水的开洞机,就可以无这个后顾之忧了。就这样不断地凭空想象,终于有了个雏形,虽不懂得机械图怎么画,居然也乱七八糟地设计了“图纸”。车床师傅大致看懂了我那“图纸”画的意思,很耐心地告诉我中心线怎么画,螺纹怎么表示,哪些画法不对。这才使我一步一步地学会了机械图的基本画法。

我的这种“先干再学,边干边学”的学习方法一直沿袭下来,至今没改。现在想想,若要在工作、事业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那无知无畏、敢想敢干的精神确实不能少!

这种Φ25的不停水的开洞机仅6.5kg,使用方便、灵活、轻巧。为此我写了篇稿子投到北京的《建筑》杂志,不久刊出,这是我第一篇被发表的“论文”。它激励我坚定地迈向我的“技术创新”之路。我拿到9块钱稿费,但单位却被许多单位无偿索要了上百套的图纸。领导没有因此认为是“负担”,感到我们这么小的单位能在全国性的杂志上“扬名”值得。我也因此得到单位领导的“赏识”,而后,哪儿有难题就调我到哪儿工作。

我干过水泵工、净水工、水厂值班长、水表修理工、管道工、自应力水泥管理化试验员、接水材料运输工、仓库管理员、采购员等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水厂停建,还干过绿化植树、筑路工、道路养护工。文化大革命前夕调到生产技术科工作,进行了虹吸滤池的模型试验。

正是这样频繁地更换工种,不断地学习,丰富了我的阅历,为今后开展科研和参加管理工作奠定了“博学”的基础。

敢破敢立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被揪成反军乱军小爬虫、现行反革命、“5.16”分子,以及仅为二级工的“反动学术权威”。虽然“反革命”帽子在身,但对革新和技术进步依然热情不减。

1965年底我参加了南通港水厂5 000m3/d综合净水站的设计,得到北京市政设计院徐彬士、潘骏寿毫无保留的传授。水厂于1967年建成投入运行。

1970年在上海自来水公司黄仲杰的帮助下,进行了15000m3/d脉冲澄清池工艺设计,池高4.2m,运行效果良好。并试验成功“浮筒式脉冲发生器”。

1974年从资料中得到“兰美拉”概念的信息,立即与北京市政院、天津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陆萄、翟海峰、徐景翼、翟砚章以及福州自来水公司谢旭华老先生进行了共同探讨和交流。他们给予了精辟的讲解,介绍了研究的关键难点所在。我们几个单位各自进行了同向流沉淀池试验。我们在南通港水厂建成一座3000m3/d半生产性试验沉淀池。1977年建成20000m3/d生产性同向流沉淀池。


1974年,移动冲洗罩滤池留念

1975年为改造南通港水厂平流沉淀池,去上海、福州学习,得到上海自来水公司编译的技术资料,其中谈到“桥式真空排泥罩”一词,经过推敲分析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移动的滤池冲洗设备,启发我们有了新的构思。到了福州,在进行交流中,阐述了我们的设想。谢旭华老先生立即表态,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案,请你们就在这儿将图纸画出来。在谢老的“逼迫”下,连夜赶工,直到清晨才从运行原理上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方案。回到上海,宋仁元先生表示:“这个思路很好,我们这儿还有些资料可以参考”。上海市政院的钟淳昌先生讲:“你们的这个方案可以报到国家争取科研项目立项。”在南通接待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王俊玉、吴抚万时,当即表态说:“这个项目不要报国家了,我们省里立项,拨给你们10000元的研究经费。”这下可动了真格,被“逼上梁山”了。

这时看了从上海拿到的相关资料,吓了一大跳:国外的“哈丁奇”式滤池构造比较复杂,而我们的设计与其完全不同,却简单得多。我们的方案会不会有问题?可回头想想,我们的方案无论从工作原理还是具体设计上都能讲得通啊,为什么一定要跟着老外走呢,就此设计能力为3000m3/d的整套方案,经上海宋仁元先生的仔细审核,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施工到建成不到半年,完成了移动冲洗罩滤池试验,一步成功。其中的自动控制装置是我爬在车床下面,对照机床电气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利用在南京学习时的一点自动控制的皮毛知识,采用继电器组成了控制线路,竟也运行得很好。

当年,发表了“移动冲洗罩滤池试验”一文。1977年设计建成国内第一座20000m3/d生产性移动冲洗罩滤池。1978年“移动冲洗罩滤池”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得到南通电子仪表厂的杨绍伦帮助,学习利用CMOS集成逻辑电路设计、研制成功更新换代的“移动冲洗罩滤池程序控制器”。

1983年主持进行“标准浊度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其中关于配制液本底浊度对标准浊度液精度影响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蒸馏水不能作为“0”度水标定浊度测定仪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84年《移动冲洗罩滤池》一书出版,这应该是我自学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清华大学许保玖先生、同济大学严煦世先生和上海自来水公司宋仁元先生为我审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书稿得以完善。出版社俞辉群编辑逐字逐句给我审阅,无论是内容、数学符号、用字的规范,还是标点符号,都一一给我指出问题,稿纸边上贴满了厚厚的一叠字条,如同维吾尔姑娘满头的辫子,很是壮观。俞辉群工作细致、认真、热情、周到,处处为作者提供方便,使我在学习的路上又多了一位诚恳、热情的老师和挚友。

而后的工作中,总能及时进行总结,并提笔写作。不但自己如此,对自己的同事、下属也要求大家从写作中提高自己。

后来在建设狼山水厂的同时,要求参加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及时总结,待工程结束后必须提交各自的论文。所以在狼山水厂竣工后半年,就通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现代化水厂建设实例——狼山水厂的建设》一书。其中“水厂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体会”一文,还对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教训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总结。与过去一些总结性的专业出版物基本上是“报喜不报忧”,对所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避而不谈相比,给读者以新鲜感。能够从我们的失误中获取教训,从中得益。


左上:与许保玖先生

左下:与严煦世先生

右:与宋仁元先生

管理艺术

1984年我被破格提拔担任了单位的行政领导职务。在周围同事的鼓励下,凭着一时的热情,很冒失地应承下来。然而,行政管理不比搞革新和科研,一次一次地碰壁,表现了我用天真的理念和单纯的逻辑思维并不能适应“勾心斗角”的“官场”。

刚刚上台我就在领导班子的会议上,提出了单位领导不要接受职工的请吃请喝;单位分房由职工代表大会选出的分房领导小组负责,领导不准插手或递条子打招呼;财务报销一支笔,委托财务科长批报;成立内部审计组,凡5000元以上的报销必需经审计后方可报销等要求。这触动了一些人利益和习惯,当面不反对,虽然一致通过了我的提议,但说到做到的只有我。有些人背后骂我、摔东西,并抵制执行,就不奇怪了。

性格使然,习惯于干巴巴直来直去的处事方式。在碰到纠缠不清的难题时虽然尽量集体研究,但对那些议而不决的事,我习惯在会上快刀斩乱麻地裁断,这就给人以独断专行的印象,也落人口实。特别是遇到权利欲强而又私心较重的同事,矛盾不可避免。在涉及到原则的问题上,我又缺少与人沟通,也决不会和稀泥,这样在工作中极易得罪人。我上台还没有4个月,背后打小报告的,当面给难堪的,造谣污蔑的均有发生。因此,干得十分辛苦,我又怎么也学不会用什么“圆滑”手法去处理问题。我不是管理方面的好“学生”,真是懊悔当初就不该接受这个岗位。

我也真希望有人把我搞下台,也就了却了我的“心愿”。我曾经向上级领导提出,在现有的干部管理体制下实在力不从心,请求给我树个“能上能下”的“典型”,让我辞去现有职务,一下到底,去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领导听了一笑,安慰几句,根本就不理我的恳切要求。我只能继续学习,努力适应环境,改造自己不善于沟通的工作作风。但我坚持原则、果断处理、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怎么也不会改变。这个“学徒”可当得好难受啊!

管理岗位做得不顺心,但却遇到了几位知人善用的好领导。

首先是将我从中层干部一下子破格提拔到重点单位行政一把手的城建局局长陈士谟。当时我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群众,这样的安排在我们市里可是绝无仅有。当有人有组织地商量搞我的时候,他掷地有声地一句“党政不和,关键在书记!”让一切归于平静。

二是建委主任陆明钰特别爱惜干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颇有大将风度。我从来不到上级领导诉说单位里遇到的这些难题,或汇报别人什么情况。但有些人就是喜欢打小报告,这时陆主任提醒我:“你害人之心不可有,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虽然他没有讲什么具体事情,但语重心长的嘱咐,我从心底感谢他。

再者是建委主要负责人李相基。当外地来访的客人询问,是怎么管理大型水厂建设时,他说,“让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的人,放手去干。这就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做法。”

还有一位是主管我们城建的副市长葛忠康。每当我们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

有这样的领导,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负起责任。现在社会上对一些当官的或多或少有些看法。而我所近距离地接触了这几位领导确实非同一般,是他们一贯的支持,给了我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我有了发挥专长的机会。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不善于逢迎拍马,不事事请示汇报,不逢时过节请客送礼,而疏远我。也不计较我坚持自己的想法与领导顶撞。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

技术上的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简单明了。而管理的事,与人打交道,思想复杂、观点不同,还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益再分配,更是纠缠不清。大多数一心扑在技术业务上的人士,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般不会溜须拍马、告人黑状。所以我也要求年轻的同事为了自己事业上的发展,应该保持学生时代的纯真,千万不能沾染上小市民的习气。

何寿平与钟淳昌、洪觉民、许建华、刘延澄合影

勇克水荒

上台之初城市供水严重不足。甚至许多地方二层楼的人家白天都无水可用。市政府领导将我叫去,让汇报怎么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矛盾。这位领导蛮横地说:“我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老百姓没有为水的问题打电话到政府来,就说明你们工作做好了。”为此,我们全力以赴采取一切可以运用的措施和手段,以最快的速度来缓解矛盾。我们合理进行仅有水量的调度,压缩工业用水让水于民,调整管网,100天时间新建了一座5000m3的调节水库。深夜走访高楼无水可用的居民求得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供需不足的矛盾,市领导决定兴建一座30万m3/d的狼山水厂。

从筹建选址确定工艺方案到筹集建设资金都是极大的考验。在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决定将取水口和水厂均设在风景区内,有利于保护水源让群众喝上优质的水。同时提出厂区的建筑风格必需与风景区配套。

建设资金存在较大的缺口,政府决定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设狼山水厂。又一新的课题放到面前。建委领导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如何贷款、购买什么样的设备全权交由我们做主。我们决心边学习边谈判,提出以最少量的贷款购置尽量多的先进设备,实现狼山水厂的现代化全自动控制管理。在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自来水公司全体技术人员的勤奋努力,充分发挥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得到外方的积极配合,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大型水厂终于胜利建成投产,让南通人民遭受缺水、断水的困境一去不复返了。

大型水厂的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试和锻炼,无论是对现代化理念的认识和提高、还是大型工程所克服的种种困难,均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挺过来了,向南通人民交出了一份较为完美的答卷。

职称评聘

1988年我们自来水公司是南通市评聘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试点单位。我已于1981年被聘工程师,所以有条件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根据我的工作业绩,周嘉民、宋仁元、严煦世、李圭白等几位高级专家为我写了推荐书。因市里建设系统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委员对我比较熟悉,所以以全票通过申报到省建设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由于我不具备相关的学历,在省高评委开会之前就差一点被刷了下来。高评委朱君道询问了评委会办公室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初中毕业怎么能有资格评聘高级职称呢?朱君道评委请他们看一看我的申报材料。主任看过之后说:“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马上安排专业小组先行评审。”专业小组的成员都是同行专业人士,大都对我都比较了解,最终省高评委以16票赞成9票反对通过了对我的评审。

可到了省职称改革办公室又涉及了破格评聘的具体政策尚未制定出来,给搁了下来。过一段时间后,省里出台了7条政策,只要符合其中的一条,就可以评为高级工程师。对照之下,我有4条符合相关的规定。1、所取得的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移动冲洗罩滤池”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2、出过专著——《移动冲洗罩滤池》一书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已被相关大学聘为副教授以上——当时已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4、获得的成果被国际所承认——国际供水协会主席肖列克姆来中国考察后在AWWA杂志上发表文章赞誉“移动冲洗罩滤池”来自中国的一项发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终于可以评上高级职称了,可省里规定破格评聘的人员必需通过外语考试方可承认受聘资格。我从未接触过外语,正在犯难之际,北京的朋友出了个主意:考日语。即使死记硬背,也还有汉字可以提示,一定能过关。于是临时报佛脚,花了3天时间啃下了规定的日语教材的前16课。

考试那天拿到试卷一看就傻了眼,第一题就不会,事后才发现是第17课的内容,我根本没有复习到,最终竟然考了98分,最终给我一条“精通日语”的评语。

顺利拿到高级工程师的证书,一是当时的政策宽松;二是许多专家、领导对我的培养、指导和帮助;三是对我前一阶段工作成绩的肯定;当然也不排除自己多年的勤奋工作和努力。

来之不易的职称是对我工作和学习的检验,是社会对我自学成果的认可,也是鞭策我必须更加努力的动力,我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创建水博

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是在南通狼山水厂建设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整个生产环节实现计算机控制后,生产人员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南通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葛忠康提出利用水厂设在狼山名胜风景区的优美环境内和水厂内部空出大量的辅助用房的基础上,创建我国第一座自来水的专业技术博物馆。

给水技术博物馆的职能是:收集、收藏、整理、研究给水资料(包括实物藏品),为发展给水技术、节约水资源、节约用水和宣传给水、节水知识提供社会化服务。因此给水技术博物馆着力进行给水技术发展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广泛宣传、普及水的知识,来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我国给水技术的发展,推动节约用水活动的开展。同时,还为南通市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增设一景。在陈列方式方法上,承袭“南通博物苑”的室内外同时布展的方式,在占地65 000m2广阔的室外开辟了陈列区,融古代供水及现代化水厂为一体,使前来参观的人们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又看到现代化的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增长了许多有关水的知识,在优美的环境和实物展示中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保护“生命之源”的意识和紧迫感。

通过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在涉足水文化事业的领域里扩展了对水技术发展历史的认识,为创建《给水技术博物馆》网站,以及参加主编《中国城镇供水技术发展手册》负责编写历史部分奠定了基础。

涉足城规

可能因为狼山水厂的建设中为与风景区环境相协调所做的工作得到认可,1993年调到南通市国土规划局工作。

建委主任陆明钰找我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现在调你到政府部门工作,并不是说你在水公司干不出成绩了。在基层做事确实很辛苦,万一身体垮了,领导最多来看望你,关心你,而损坏了身体却只有你自己承受。政府的工作要比基层轻松多了,组织部门找你时千万不要拒绝,这是对你最好的安排。”确实在这之前,我因劳累引发心脏病休息了一段时间仍不见好。这次调动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我身体的照顾。

我表示服从,但实在舍不得离开工作了35年的自来水事业,我恳求保留我“南通给水技术博物馆”馆长的职务,让我心理得到一个平衡。

在宣布我调离水公司的会议上,我虽然感到卸下了千斤重担,一身轻松。但对离开工作了这么久的单位和同事却依依不舍。我泣不成声,无言表达。

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必须重头学起。不过,这与在基层事无巨细地繁忙相比轻松多了。曾有人预言我一把手当习惯了,现在当副手肯定不适应。可我这人还是有全局观,知道在什么位置应该怎么做。所以很快进入角色,适应了工作。原来已一年多而时好时坏的心脏早搏也没了。

新的工作岗位也带来新的烦恼。由于我分管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书两证的签发,“权力”极大。找你的人多,千方百计攻克你这个堡垒的人也多,机关枪、大炮全给你用上,如不小心,堡垒被攻克,将会丧失原则倒在糖衣炮弹之下,变成可恶、可悲的罪人!

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1、请客不去,送礼不要。2、有规定的按规定办,规定不明确的会上商量了办,会上定的事情就这么办,会上决定的事需要更改,必须拿到会上重新讨论修改。决不允许个人随便更改。3、亲戚、朋友的事按程序办,决不从中打招呼。4、为防申报单位人员干预我们的审批程序,凡要我签字的事,决不当着申报单位人员的面进行。5、领导交办的事情,说明情况后,领导签了字下级服从上级只能照办。6、凡是可办的事,在我手上决不超过24小时。

自我约束了权力,办事透明,不徇私情,少了多少应酬,减少了多少麻烦。因此,得到一个“这人原则性太强”的名声。

除了规划管理工作外,我还筹建了单位的信息中心。组织局系统内的技术力量学习、研究,在国内较早地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与大家一起调研、攻关的过程也是不断获取新知识,进入新领域的机会。为此,我被当选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我负责单位新建办公楼除了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腐败事件的发生外,还在我市较早地将节能、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楼层的建设中,取得了实际应用效果。并发表了《楼宇智能化建设方案》一文。

在土地、规划部门干了5年,根据相关的干部政策,55周岁的必需退出领导岗位,那时我已经超过界限了。所以第一天宣布我退居二线,第二天我就送上要求提前退休的报告。当时说,提前退休的政策已经停止执行了。我找了好几个市委常委,第一次走了个“后门”,才批准了我的请求。

我提前退休不是想退出政界去做生意赚大钱,而是受不了机关天天开会又不能解决问题的工作作风。退下来干一些力所能及,既发挥我专长,又能“休闲”的事情,安度晚年。

退休后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绝不参与利用原有职权的任何商业行为。有一阵赋闲在家,许多朋友和单位邀请我去搞房屋开发,对高额收益的诱惑我无动于衷,一一加以拒绝。

何寿平与汤鸿霄院士

何寿平与李圭白院士

发挥余热

刚退不久,朋友从福建打来紧急求援电话,他们接到一个大型化工厂建设的监理任务,由于聘请的监理总监临时生病无法到工地现场,希望我去应急一个月。救急如救火,义不容辞,第二天就带领一班人马开赴工地。根据国家对监理工作的要求,结合我过去建设水厂的管理经验,动员我们团队的力量,边学习,边实践工作步入正轨得到业主的认可和好评,也受到施工单位的尊重。

这时自来水公司找到我,要求对“给水技术博物馆”进行全面的改扩建提供帮助。这是我喜爱的工作,创建之时由于匆忙,展出手法和内容均不尽人意,现在有机会弥补遗憾,一口应承,并且不要报酬,全身心投入。

原来建馆之初收集了大量的与水有关的历史资料,由于因展览场地的限制,不能全部展出。决定紧跟时代步伐,同步建立一个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

全新的概念,全新的技术,一切从头开始。拜南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赵展春,网络管理工程师陈谦为师手把手教我如何建立网站平台,学习页面设计等。向电信部门南通热线的网管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传输技术。经过这批年轻专业人员的对我的培训、指导,一座具有相当容量和规模的“给水技术博物馆”网站于1998年开通。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水专业的网站。

“给水技术博物馆”网站的成功开通,引起同行朋友的议论,这家伙又来引领新潮流了!随后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悦和金州环境集团总裁蒋超将我召唤到了北京,要求创建专业内容范围更广的水专业大型网站。我说:“要做大没问题,但要挣钱养活网站,我没有这个本事。这个事还是请年轻人来做,我当个顾问。”两位说:“目前不谈挣钱,先做出我国最大的水专业权威网站再说。”

就这样我与傅涛博士、张丽珍两位年轻有为,具有深厚专业底蕴和较强公关协调能力的毕业于清华大学已工作数年的高材生一起共同策划了网站的基本思路,并招兵买马组织实施。

经过努力,2000年5月“中国水网”开通。由于网站栏目多,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众多权威单位和专家学者大力的支持,网站的权威地位得以建立,并得到行业内人士的认同。

我完成了“做大”网站的承诺,又激流勇退了。这是我退休后所做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大型的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果没有这么多单位和专家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基础,如果没有充满活力的网站同事的共同努力,也就没有网站迅猛健康发展的今天。

2010年我花了一年时间回忆、整理了我的专著《红菱砚》——寿平文集一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做为这几十年来取方方面面进步的汇报,是我对这么多年以来这么多前辈、领导、朋友的感恩之作。

红菱砚

何寿平与傅涛、张丽珍合影

纪念学徒五十七年,学到老学不了。虽生理年龄已逾古稀,但学徒历程才获知命。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领域不断涌现,学无止境。愿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行,愿与大家分享学习的乐趣,愿各位师长、同仁、朋友永远激励我们一起前进!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