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从反核到能源转型 与时代同行 崔愫欣的倡议人生

来源:环境资讯中心 作者:郑伊琇 吴宜静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07 15:52:07

崔愫欣是现今台湾的反核大将,1990年代末期,她在反核运动的低潮期加入社运社团,开始接触社会议题,然后开始在贡寮拍摄纪录片《贡寮,你好吗》,讲述贡寮居民的反核历程,也自此开启了对环议题的关注。

想要认识真正的社会?去NGO好了

「为什么妳会选择加入非政府组织(NGO)?」假想崔愫欣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不下百次,但她说起这段历程,仍是有滋有味。大学时期,她已经进入现在任职的绿色公民行动联盟担任志工,帮忙画海报、打字,也加入环境运动现场的田野调查。「我因为正义感而选读法律系,希望法律能在不公不义的事情上发挥它的作用。」

42386503600_ba96a62687_b.jpg

崔愫欣从核能议题到关注到节电与能源转型议题。吴宜静摄。

进入环保运动的田野,直接接触到环境运动的当事者。她将自己浸泡在环境运动的场域里,看事情的角度也因而转变。「以前看到媒体报导环境抗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些人是怎么搞的?』,责怪他们在破坏社会秩序。」走入现场,她才发现:原来当地居民是经历许多的过程,可能面临家园被不当开发,也或者是他们的意见被漠视。短短几分钟新闻报导的背后,事情并不是她想的那样。「而这就是NGO在做的事,」她发觉,是NGO让那些的不公义的事情得以透过教育或是信息管道发声,若想更认识社会,应该要多多接触NGO。

从法律系到社会所,半路出家才回到家

社运经验让崔愫欣开始对社会学产生兴趣,法律系毕业后,她改读社会发展研究所。当时的主流声中,经常把经济与环保当作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认为环境保护总是在阻碍政府或企业的经济开发,造成受害者与社会大众的对立。「台湾反核运动从1988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其间经历多次起伏。我参加反核运动是1995年,正逢台湾反核运动的低潮期,社会大众对这议题早已麻痺了。」反核运动在那时,只剩下「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抗争者」的标签。

对于所谓的「受害者」,崔愫欣展现出一种看见与同感。她认为社会是在沟通上出了问题,加上受害者的弱势处境,让他们在主流社会里没有发言的空间。除此之外,她也看出社会运动有其侷限性,一旦没有更多人为了反核上街头,就应该换一种表达议题的方式。崔愫欣以一个再肯定不过的语气说:「当大众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后,态度多半是会改变的。」

除了上街头抗议之外,她心想:纪录片或许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就读研究所时,崔愫欣选修了吴乙峰导演的纪录片课程。「我立刻想到在大学时期参与的贡寮的反核运动,是它让我决定改读社会学,是最触动我的题材。」对她而言,纪录片是一个很能打动她的媒材──纪录片导演花费大把时间拍摄,观众却可以坐在观赏席上,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就能了解事件在线性和立体面上的始末。

纪录片、影展、募资计划,随时代而行的倡议者

花六年时间拍完的《贡寮,你好吗》在各地巡回播映,她和纪录片一起走访各地,「你若问某人『反核或拥核?』,这就象是在问对方的政治立场般的尴尬、敏感。但是当那个人好好坐下来,花一小时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解当地人几十年来如此坚持反核的原因和心声,通常也就是可以开始平心静气讨论这个议题的时候了。」

当人们意识到「有一群人因此而受害」时,便会因此柔软许多。以纪录片作为社会运动的工具,反倒让这个公共政策的讨论,变得理性、也容易沟通多了。曾有一位公务员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主动对她说:「我在公部门工作时,总觉得这些来抗争的居民是一群暴民、刁民,很讨厌。但看完影片才发现,我不应该用这样的角度去想所有人。」甚至连台电员工都因此受到感动,不再视反核抗争是激烈、不理性的事。对于一个环境议题的倡议者兼影像工作者来说,「听到这个回应,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深知影像的力量,崔愫欣延续《贡寮,你好吗》的经验,她所属的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开始策划「核电影」双年展,引介各国与核能相关的影片作为环境教育素材,并以映后座谈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主题涵盖核电争议、核灾后续、气候变迁、空气污染、能源开发、环境权、人权等。绿盟乐于用影像作为讨论公共事物的媒介,她说:「影像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工具。」

2017年,绿盟发起「透明足迹」的募资计划,在环保团体圈中,无疑又是一次向大众进行倡议的成功案例。崔愫欣的慧诘灵活,充分展现在工具与媒介的使用上,透明足迹将台湾的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整合在网站上,利用开放平台、信息开放与共享的概念,供各地民众和环保团体使用这些公开信息。民众藉由地图和地址,就能知道附近的工厂的负责人是谁?有没有偷排废气、废水?是不是曾经被开过罚单?

44145899832_a328cf54b5_b.jpg

2017年,绿盟发起「透明足迹」的募资计划。图:吴宜静 摄

重要的事,不只要说三次

多年经验累积,崔愫欣领略到一件事:「相同的事情,要不停重复地说」。她原以为一些「基本知识」大家早都该知道了,不必再费唇舌。但她发现,永远都有年轻的一代进入社会,永远都有年轻的一代等待接受教育,「如果不重复地说,年轻一代是不会知道的。」崔愫欣惊觉自己竟然不能奋力「往前跑」,为了影响社会,她必须缓下步伐,把很多基本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新出的一代。她很明确地知道「不停地讲下去」,才能让影响力持续。

节能议题彷彿是一种过敏原,触动着民众的敏感神经。而过敏反应就是「节能会影响生活质量」,「节能会导致生活不方便」,「是不是要回到不能用电的远古时代……」等等错谬的认知。崔愫欣表示,节能简单来说就是「更有效率地用电」。尽管很多事例都已证明,在维持现有生活质量下,我们依然可做出对环境友善的事。「就像吸管已有很多替代方案,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大家还是一味地担心禁用吸管这件事情。」她所要做的,就是把事情一再重复地说,把正确的观念一再地传达。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究竟是两难还是两全?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冲突是真议题还是假议题?崔愫欣以环运人的铿锵,表示一则可以透过政策研究来探讨这件事情;二则,是透过环境教育,让人们直接体验环境与经济之间共舞的可能。对于「NGO要给予民众正确的信息去思量」这一点,崔愫欣一直紧守着,「否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冲突根本就是被捏造出来的假议题。」

崔愫欣没有精神洁癖,也不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得是单选题。不单单能源议题,凡是任何工业文明本来就会付出环境代价,人们要做的无非是选择代价比较低的那个选项。「我倒想问那些说再生能源或绿能『也都有代价』的人,到底想要选择什么能源?而不是在那宣称环保能源也要付出代价,然后就选了那个代价比较高的能源方案。这是一个逻辑上非常大的谬误。不是说所有东西都是恶的,我们就选大恶那个。」不必要的对立、不明晰的思惟所造成的混乱,在她眼中显得有点嫉恶如仇。

能源转型,小市民可以做什么?

「民众可以参与公民电厂的投资,投资购买太阳能板,赚取绿电售出的利润。」崔愫欣说到近年努力耕耘的能源转型议题,一反在大众面前向来冷静的神色,眼神和语气都开始出现阵阵鲜活闪亮,「反过来,也可以选择出租屋顶,赚取租金收入。」除此之外,改用节能家电、LED灯具,冷气保持适当温度,在室内加装循环扇,提升冷气效能等等,都是可行之法。「如果大家都愿意做这些『简单的小事』,甚至用一座城市的规模来节能,集合起来的效益就会很惊人。」

43288087315_75fb9b5638_b.jpg

崔愫欣鼓励民众加入公民电厂的投资。图:吴宜静 摄

一个人节能,或许有点不明白成效何在,但,如果是一整座城市都这么做呢?崔愫欣举韩国首尔为例,2012年首尔推出「省下一座核电厂(One Less Nuclear Power Plant)」的节能政策,韩国政府以政策带动社会,靠着节能与再生能源,让首尔成功省下一个核电厂的能源消耗量。目前,首尔将朝向省下第二个核电厂继续努力。

「这就是公民力量。」她务实地表示,节电、更聪明的用电不能仅仅是一种温馨的心灵改革,「因为大家很容易就懈怠了,但是如果众人一起参与,就能看到意义了。」她主张分散式的能源政策,从社区开始让改变发生,然后遍地开花。

百万绿行动,冲破消极不作为

崔愫欣参与「百万绿行动」发起人行列,鼓励大众采取生活环保。她认为这是一个让民众具体行动的好机会,目标数量一百万的活动,不但意味着台湾在国际间具体的参与,也同时意味着同伴感,让想要过绿色生活的人们不觉得孤单。「这是突破当今人们消极不行动,消弭个人主义的好方法。」

以前,反核运动是追着政府和核电厂打;而今,他们也被核能的拥护者追着打。崔愫欣必须左右开弓,「要迈向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光谱上的任何一种压力团体都是要存在的。」面对拥核团体,崔愫欣也乐见他们发声、立论,甚至期待拥核团体采取行动,游说民众着手的倡议或是展开申请核废料放置场址。

43288087655_e21e843bb0_c.jpg

崔愫欣于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办公室接受专访。吴宜静摄。

反核运动在台湾持续发展着,从街头抗议到多元方式倡议。绿盟持续仍在政策研究的本业上深耕,提供各种信息游说政府,或提供给其他环保团体去「打仗」。作为一位倡议者,必须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脏,深澳电厂一案,让很多环保人士深感打击与沮丧──反核运动走了这么多年,节能推了这么多年,政府不发展再生能源,却要盖一座火力发电厂。

台湾正值能源转型的过渡期,崔愫欣的工作战场越开越多,被减核、空污、燃煤、火力发电、核电厂除役、天然气、再生能源等关键字包围着。能源议题不但容易泛政治化,也不容易让一般人理解。崔愫欣的反核人生,一次次地坚强,一次次地受挫。采访现场,她依旧精神奕奕,字字铿锵。

(本文字体已经过繁简转换,编辑:James)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