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这里林田湖草为何美?听听江苏常州最美自然资源守护人的故事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4 11:48:00

一山一水总关情,林田湖草话最美。走进江苏常州的山水,寻访最美的身影。他们安于清苦,却绽放光芒;他们甘于孤独,却坚韧不拔;他们归于平凡,却缔造不凡。今年,常州国土资源局推出的“6?25全国土地日――珍惜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家园”系列活动之寻访最美守护者,带领大家走进6位最美守护人,聆听他们与自然最深情的故事,见证他们与时光最执着的约定。

移动“国土卫士”为土地保驾护航

梅雨季,雨珠如黄豆般倾泻而下,溅起的水雾包裹着整个舜过山。“山北侧隐患点排查完毕,未有异常。”刚刚说完,对讲机已湿透。尽管裹着雨衣,宋亚平还是淋湿了大半。

现场勘察,逢雨必到,汛期24小时待命。4.4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了他的足迹。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天宁分局副局长宋亚平创新执法机制、执法前置,守护眼前这片天清地宁的土地。

2015年7月,常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农业大镇郑陆划归天宁区,成为主城区的都市后花园。就在地域面积扩增之际,宋亚平就任天宁分局副局长,分管土地执法工作。

执法工作人员入村开展土地巡查。

见到宋亚平时,他正带着执法工作人员围着舜过山兜圈。“巡查土地这件事儿丝毫不敢懈怠。”宋亚平回忆年初的山体滑坡,仍心有余悸。今年2月22日,大年初七凌晨4点,他在睡梦中突然被电话惊醒。接到群众举报,3500立方米的大石正从舜过山北侧滚下来,悬挂在半山腰,情况危急。挂下电话,宋亚平立即联系了地质灾害防治专家赶往现场。“舜过山属于粉砂岩,山体疏松,加上前期冰冻下雪反复冻融,极易出现山体滑坡。”宋亚平说。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设置警戒线,让群众避免围观,疏散疏导;灾害区设置警示标志牌,发放“两卡一表”,告知周边企业群众远离。周密的应急安排,扑灭了灾害发生的苗头。

今年6月,美丽乡村查家湾开园。舜过山作为村内一景,必须进行山体整治,远离灾害。在宋亚平的倡议下,天宁区草拟《舜过山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进入专家论证,计划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保留原来的山体山貌,打造舜过山森林公园。

当前,土地整治逐渐转移到更加注重质量和生态上来,从生产能力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将生态景观因素引入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中,把握好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关键环节,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为了多措并举保护土地资源,宋亚平草拟了《2016-2020年土地整治规划》,加强田园景观和生态规划,体现城市土地生态功能。同时,出台《天宁区土地执法奖惩管理机制》,挥舞考核指挥棒,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基层组织依法管地的主观能动性,多方参与避免非法占地,对评为先进的乡镇街道进行奖励。

走进查家湾百果园内,葡萄、梨子、枇杷、杨梅等20余种果树参差排列,农田小道被铺上石砖延伸至角落。“田埂部分原先村委计划铺成宽敞的水泥路,擅自破坏耕作层属于违法行为,在我的建议下最后铺上了石砖,不仅保护了耕地,还复原了原汁原味的乡村。”宋亚平说,“执法前移,提前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有助于在耕地保护与生态开发中寻求平衡点。”

万小珍

十余载坚守 守望母亲河


志愿者护河中打捞白色垃圾和各种漂浮物。

2000米的河岸线,15年守望。在运河南岸钟楼区五星街道三堡街社区,枕河而居的居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迎来“志愿护河15周年”。

一份倡议,激活沉积的情感

生于斯,长于斯,大运河给三堡街地区的居民太多的回忆。

今年53岁的齐智鹏说,小时候,家门口离运河河岸也就三四米的距离,没有驳岸,河水清澈,大家喝的是运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服用的也是运河水。

之后的岁月,上学、工作、成家,齐智鹏渐渐与运河有些疏远,但依旧会留意河面每一次的拓宽,过往船只由木船变为水泥船、大吨位运输船,漂浮着垃圾飘散着异味……直到有一天,停航了,古运河受到了令人痛心的污染。

社区老党员丁银娣深有感触地说:“15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和先生漫步在运河畔。只见运河护栏被过往船只的纤绳拉倒拉歪,河岸两边的树也难以幸免,还有人把清扫地面的垃圾直接倒进河里。更有甚者对着运河驳岸小便,臭气熏天。”

丁银娣夫妇是1986年回迁入驻三堡街的知识分子,“在国外,中国是家;在外地,常州是家;在常州,运河是家”。因此,丁银娣分外焦虑,她毫不迟疑地在社区老党员组织生活会上发出了“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她的这个倡议得到全体党员的热烈响应,大家立即讨论提出营造舆论氛围、组织义工打捞、修补坏死树苗等具体措施,并在社区的支持下把2000多份护河倡议书发放到三堡街每户人家,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护母亲河”活动就此展开。

15年守护,全民动员的成果

倡议发出,十多位居民率先加入护河志愿队,其中齐智鹏第一个报名。每天,他都会沿着河岸扛着自制的长长的网兜,打捞白色垃圾和各种漂浮物,一日两次,风雨无阻,十个年头在河边度过。用居民的话说,他捞起的垃圾要用好多汽车装。现在老齐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护河志愿者,被人们誉之为“护河两代人”。

护河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与之相应的组织架构、活动主题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2004年,社区成员单位也参加到护河队伍中;2005年,举办“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活动,与共建成员单位签订共保合同书;2006年,举办了“我与环境共友好,携手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2007年3月6日,正式成立了三堡街保护母亲河协会;2008年,成立了保护母亲河基金,社会各界踊跃捐款达4.7万元,区政府还专项拨款护河资金5万元,为保护母亲河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撑;2009年,举办了“我为母亲河的景观改造献一策”活动;2010年,开展了“低碳、环保、绿色,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河”活动,并聘请了两位“运河文化”义务宣传员,让运河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1年,为了更好地探索环保新道路,突出自主创新,社区以“环保科普讲坛”为发展平台,并作为“道德讲堂”的一种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今年,社区与市环境监测中心一起开展“让母亲河更清澈,让饮用水更安全”的活动。

历年护河活动中,三堡街社区的历任负责人柳亚婉、戴建农、叶爱玲、魏春华、左洪芳、段晓东、吴春华等总是身先士卒,极大地激励并凝聚了四面八方的护河力量。15年来,护河志愿者队伍由当初的社区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志愿者等,发展到蓝天第二小学、江苏工业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工院、旅游商贸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人数由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600余人。

蔡炜

恪守山林三十载 倾注林场一生情

溧阳丫髻山南临天目湖,西接瓦屋山,因山峰形状“宛如神女列双髻”而得名。丫髻山下的林场四季分明,枝繁叶茂。向林场深处走去,有一座建造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砖瓦房,墙壁裸露,内饰简陋,守林人高留芳在这里一住就是30年。1989年,高留芳被单位分配到丫髻下的林场,老高便开始了这段一个人的山中岁月。

每天早上6点,起床吃过早饭后老高便上山巡逻,每趟巡逻都要走上四五个小时。林深草茂,山上蚊虫异常多,有时候还会遇到蛇,所以长袖长裤还有高帮鞋已经成为了老高日常的穿衣搭配。即使再热的天,老高出门都要全副武装。踩着层层枯叶穿梭在山林里,老高说,原来这片山林本来没什么路,很多路都是他一脚一脚踏出来的。“夏天的时候最难受,带的水喝光了就喝点山里的溪水,全身还得包裹着防蚊虫,走出来全身都会湿透。”30年来,老高在这片林场来回走了千万遍,他不仅熟悉这片山林里每条溪流流向哪儿,也清楚任何一条山路通向何处。

高留芳每天早上6点便上山巡逻守林。

守林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坚守。回想起这30年的变化,老高笑着说:“现在不怎么会发生盗伐的事了。以前很多游客来这里烧烤、抽烟,很容易引起火灾,我就担心这个。挖笋这种事也会发生,一般上去制止他们就走了,还没遇到硬来不讲道理的。要是发现偷猎的,就更自觉了,他们看到我就跑了,这可是要坐牢的,他们不敢乱搞。”

山上杂草很多,一根烟头就能被点燃,所以要尽快割掉,拖不得。老高厚实的手掌上已经结满了老茧,这些山路上的杂草都是他一个人清理掉的,简单的割草动作他已重复了无数遍,但每一遍他都从未怠慢。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背后是守林人的清苦和孤独。老高说,每年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茶叶开采的季节,他住所的边上种了几亩茶叶。茶叶开采,妻子就带着孙子从老家赶来帮着采茶,一呆就是好多天,孙子现在五岁,正是顽皮的年纪,山里跑上跑下的,寂静的山林也因此热闹了些。

“在这里生活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不过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养成了耐得住寂寞的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高的工作也不停地重复着,他却没有厌倦这种工作,或者说是生活。“说不想家那是假的,我们这种工作很特殊,只有雨雪天才可以休息回老家,天气好的话就算过年也不能回去,我孙子也快上幼儿园了,想他的时候只能翻翻手机里的照片,这也没办法,工作性质决定的。”

恪守一方山林,倾注满腔热忱。高留芳这一代守林人深信,在新的时代里,他守护的这些树、这些木也将会迎来全新的命运。

张宇熠

集团队之力 护全村之地

麦接山青,良田可耕。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产,保护好耕地就是保护好农民权益。位于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街道的方边村在2010年5月成立了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现有60名协会成员持证上岗。

每周例行的耕地巡查,王书海和其他4名耕地保护协会成员都会在清晨6:30来到村里的每块耕地上,他们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方边村由原来的方边、官东、韦家、许谢、黄土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达9.2平方公里。巡查小分队挨家挨户走访,视察并记录耕地情况,每次巡查都要花上四五个小时。

每次巡查结束后都仔细建好台账。

王书海说,从耕地保护协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8年了,绝大多数村民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巡查的路上不时会碰到熟人,他们总会和耕地保护协会的成员聊上几句,或是询问最新的土地政策,或是反映问题。目前,耕地保护协会的日常化巡查工作主要包括向村民宣传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关政策和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排查和调处好本村土地信访矛盾和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每次巡查结束后,耕地保护协会都会将收集到的意见建好台账,便于后续工作的检查考核。

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正根治耕地顽疾。三年前,方村边上的一个臭水塘和几间破旧房不仅影响村容,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员戴锁海跑到村委会主动请缨,要求村委整治这块地,并承诺:“主动拆除两间空房,不要一分补偿”。见村干部有疑惑,他又坦言:“村民的工作我来做,不劳村干部费心”。戴锁海联系了本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会员和一部分老党员、老退休工人、老教师,花10天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4个臭水塘被填,50多间房屋被拆,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篮球场、3800平方米的健身场地、3000平方米的绿地,没要村里补贴一分钱。现在,这里被改造成了方边健身广场,每天来散步的、跳舞的、小憩的村民多达两百多人。

不占一分可耕土地却办成了公益事业让村里得到了启发,全村28个自然村村庄整治几乎全部按这样的模式开展,官庄自然村创建成“江苏省村庄整治示范村”,湖庄自然村、方边中心村创建成“江苏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2015年,方边村对钱资湖南侧拆迁村庄进行土地整治,218户动迁户的宅基地进行复耕整治,将所有的河塘、水沟、旱地全部推平成良田,净增土地200余亩,全部种上了水稻。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员的不懈努力不仅让村委会赢得了村民的充分信任,更赢得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

集团队之力,护全村之地。金坛耕地保护协会凭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和土地的和谐关系,打通了村民与农村建设的意见直通道,走出了金坛特色农业之路。

张宇熠

长荡湖畔四十年 开发治理两相兼

炎炎夏日,金坛长荡湖湖域广阔,碧波荡漾,小鱼苗随着激起的浪花在湖面翻腾。从带领渔民在全国率先“湖上放牧”,到退渔还湖,拆除“天罗地网”,他最黄金的40年,都守在了长荡湖畔。他是沈建国,64岁,金坛长荡湖蟹业协会会长。

见到沈建国时,他刚“巡湖”回来,额头汗珠被阳光照得刺眼。“清晨5点开始,每天‘巡湖’3小时,是每天雷打不动的‘铁律’。”沈建国把头探到水龙头底下冲凉,手指着不远处的长荡湖,2750亩螃蟹养殖基地,绕着长荡湖半个圈,每天查水质、看养殖,一个池塘不能落,今年金秋将有300吨螃蟹从这里走向餐桌。

改革开放40年,守湖40年,从黑发熬到满头白发,回看长荡湖风云往事,沈建国如数家珍。

守湖40年,沈建国从黑发熬到满头白发。

1978年,沈建国毕业被分配至金坛农林系统负责水产养殖工作。“那年代吃螃蟹是极为奢侈的事,国庆节更是难觅螃蟹踪影。”沈建国说,螃蟹是洄游性生物,一旦成熟便游向大海产卵繁育,市场一“蟹”难求,尤其国庆节后难觅螃蟹踪影。

长荡湖是太湖流域第三大湖泊,平均水深1.5米。沈建国发现,湖底平坦,常年微流水,水草种类多,螺蚬资源丰富,适宜螃蟹生长。倘若采用网围养殖,用水草喂养螃蟹,螃蟹不跑了,效益也很可观。1983年,金坛在长荡湖中央划定“八亩一分地”试验田,沈建国在此试验全国第1块网围养殖并一举成功,引得安徽、湖北、湖南等全国各地的渔业部门纷纷前来学习取经。他的这一技术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奖励,其中包括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

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螃蟹虽鲜味十足,却膏不满、肉不肥。1985年,沈建国尝试仿造长荡湖环境,引长荡湖活水,建造一些池塘,在螃蟹成熟前放到池中暂养,等膏满肉肥再上市。黄满膏肥的螃蟹打入国庆市场,让金坛名声大震,成为“中华绒螯蟹之乡”。

其后,长荡湖网围养殖蜂拥而至,最多时达6.8万亩,远超水域承载能力。“坐船下湖,只见网牵网、竿连竿,犹如进入水上八卦阵。”沈建国回忆,长年投喂饲料,网内水草被螃蟹吃光,泛起的淤泥堵住网眼,导致内外水流不畅,水质严重恶化。一湖Ⅱ类水,成了Ⅴ类水。坐落在湖边的金坛第一自来水厂,不得不舍近求远而取用长江水。同时,该湖由于水质变差,水产品质量也逐渐下降。长荡湖每年出水5亿多立方米,这些水都注入太湖。专家指出,要消除太湖蓝藻,必须先把长荡湖治理好。

湖泊治理迫在眉睫,自2009年起,金坛分3轮压缩5万余亩网围。“我们是首批响应者,率先拆除了长荡湖中1万多亩的围网。”这几年,沈建国看着政府百姓全力实施“救湖工程”,渔民们陆续离水上岸而转产转业。如今,围网清了、桩清了、船清了,湖泊碧波重现,水草重生,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离湖养蟹,生态放养。沈建国以长荡湖为养殖水源,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投放冻鱼、小麦、玉米等饵料,营造螃蟹最喜欢的生活环境,让其快乐成长。且每只螃蟹拥有不同二维码塑料扣,手机扫码便能查阅防伪标识,让每一只螃蟹都带上“苏标”牌身份证。

“现在长荡湖水质已达到Ⅲ类水标准,可饮用了。”沈建国欣喜地指着不远处新建的长荡湖自来水厂说,时隔12年,55万金坛人终于可重新饮用来自“母亲湖”的水。

万小珍

开在西夏墅田间的“绿色银行”

6月27日,早上5点半的天色就已经很亮,常州西夏墅梅林村嫩绿的草皮地里一片生机,村民像往常一样,熟练地用铁铲将成熟的草坪与泥土分离,数块一摞,打包装运。西夏墅梅林村苗苗合作社的负责人孔锦一早就赶到了自家田间,陪着工人一起装车。从2009年开始种植草坪,朝五晚九,已经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

“最近虽然是梅雨季节,但是今年雨水偏少,所以也不敢含糊。”今天这一批货要运往厦门,天气炎热,孔锦特地检查了为草坪保鲜的冰块,才指挥发车。除了青壮年的劳力,地里还有不少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忙活着。“别小看我们村的老年人,就在出草期来打一下临工,一年也能增加四五万的收入。”


下种、种草、割草,西夏墅梅林村村民依靠种草坪脱贫致富。

2009年,孔锦还是西夏墅一家工厂的女工,每月的收入不到1000元。当时村里已经有人依靠种草坪脱贫致富了。27岁的孔锦只有3万元积蓄,问哥哥借了10万元,问朋友借了5万元,从20亩草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孔锦说,自己虽然生在农村,但是从小也没下过地,一开始什么都是依葫芦画瓢,下种、种草、割草都得请有经验的师傅来帮忙。早出晚归,孔锦一个人管着几十亩地,下田、管理、割草、撒肥、洒水、压田,光除草就要干上三五天。 “种地肯定是累的,但是忙得有收获,日子有奔头。”迎难而上,芳草萋萋。如今,孔锦不再是单打独斗,她的地里有了数十个长期工人,客户也从江苏区域发展到河北、山东、福建、四川等地,绿色致富道路延伸到了全国几十个省市。

随着客户不断增多,孔锦这几年的收入也在稳步提高,她不仅自己种植销售,还带头在村里召集了几个草坪种植户一起成立了苗苗合作社,实行产销一条龙。农村小伙子跟着她种草坪,年收入都能超10万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原有耕地土壤,实现量质齐升,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更新技术,在沙地上种出了“绿地毯”。孔锦介绍说,如果直接在耕地上播种草籽,每到草坪成熟季,车铲会连土带草一起铲成“草皮卷”销售,长此以往会造成水土流失,难以恢复。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地,现在农户种植前,会先在土壤表面铺上15厘米至20厘米的沙土,这样不仅不会破坏耕作层,通过机械铲草还节省了人力,一举多得。

西夏墅镇的草坪种植业是孔锦所在的戎家村人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处偏远、经济薄弱的戎家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稻麦为主,农民收入很低。戎家村村主任戎建飞说,西夏墅过去实行传统的单一种植格局,农业低产低效,农民增收缓慢。2004年6月,原戎家村党支部村委从苏州引进了草坪种植,率先进行土地流转,种植了50亩,并一举获得成功。近年来,通过“一带多”“多带一”等结对帮扶方式带动村民种植草坪,形成了“众学、众创、众帮、众富”的众人发展新格局。2010年成立新北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月光绿”商标。2013年,原戎家、丁村、梅林三村合并组成梅林村委,草坪种植的朋友圈继续扩大。

“在有道路、有水源的地方,铺上厚厚黄沙,撒下粒粒种子,三五个月一茬,草坪就能上市。”戎建飞说,“以目前市场行情看,种植草坪与种植稻麦相比,亩均年收入起码增加3000多元,效益高出好几倍。因此,各村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今,在西夏墅镇梅林村,主干道两旁200米宽的区域内草坪全覆盖,6000多亩绿油油的连片草坪作为一道独特风景引人注目。草坪种植不仅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示范村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亩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

(编辑:James)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