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绿色奇迹”库布其,如何在沙海中勾勒画卷?

来源:中国林业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13 10:39:19

库布其的沙漠绿洲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北部,三十多年前,这片沙丘几乎寸草不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将荒芜的沙漠变成绿洲,是这里几代治沙人为之努力和坚守的目标。如今,曾经寸草不生的库布其沙漠,不但在治沙人的努力下,将三分之一的沙漠转变为绿洲,同时,沙漠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当地农牧民从中受益。

23年老治沙人回忆:想吃不带沙的馒头,就得饿肚子

韩美飞

今年66岁的韩美飞,是库布其沙漠第一代的治沙技术专家,也是土生土长的库布其人。从记事起,韩美飞就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起忍受着风沙滚滚的恶劣环境,人们的日常起居,也几乎都离不开漫天飞舞的黄沙。在韩美飞的印象里,家里刚洗干净的碗,刚刚小心在意地做好饭,转眼碗里、饭里就出现一层沙。

那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像是被困在沙漠围成的牢笼中,无法逃离。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走出去,一直都是长辈们的希望。韩美飞还深深地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老人总会叮嘱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书念不好,就会一辈子被困在沙漠里。虽然当时对老人的话没有太在意,但努力的韩美飞还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有了一份在学校的固定工作,也实现了我的梦想,但是从小受的那个苦,却深深地记在脑海里面。沙漠里面如何能有树、有路、有水的问题,一直在脑海里琢磨着。”韩美飞对津云新闻记者说。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韩美飞从原先工作的学校调往当地一家治沙的企业,从此开始了库布其沙漠的治沙之路。他领着十几名队员,成立了一支护林队,加入到了生态建设的队伍中,这一干,就是23年。

治沙队员张喜旺是韩美飞带领的第一批治沙队伍中的一员,说起当时治沙的条件,张喜旺用一个“苦”字来形容。因为没有交通工具,每次出发去栽种树苗,队员们完全靠着两条腿,肩膀上扛着树苗,手里还要提着铁锹,一行人一路向栽种点前行,伴随着呼呼的吹起的风沙,徒步前进。路上往返的时间就要近4个小时,这甚至比大家干活的时间还要长出许多。

一名队员正在栽种

对于每一位治沙工人来说,体力上的考验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考验,莫过于变化无常的沙漠环境。在常人眼里无情肆虐的沙尘暴,对他们来说早已经是家常便饭。一次队员们遇上野外施工,晚上要在沙漠中搭帐篷过夜,因为条件有限,防护措施不足,经过一夜的飞沙,队员们早上起床发现被子都被埋住,沙子沉沉地压在每个人身上。除此之外,野外施工期间吃饭,更是件让人头疼的事,“一口馒头半口沙”,一点都不夸张。常常是手里的馒头刚把头一层带沙的皮剥掉,刚想咬上一口,再一瞧,又是一层沙子!想要吃不带沙的馒头,很可能全剥完也吃不上一口。“要想吃不带着沙的馒头,就得饿肚子!所以后来大家也就稀里糊涂地吃,时间长了,也就不在意了。”韩美飞说。

然而,艰苦的工作环境,并不是让韩美飞最担心的事。他最关心的是,怎么才能在沙漠里种活树。技术上种不活树,让他心里无论如何过不了这个坎儿。韩美飞曾带着队员试过了不少办法,刚开始,想要种树必须依靠打井取水,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率低下,而且成活率不到20%。“韩总人比较细心,一次我们正打井浇树,他无意中把水管放在沙上,水一冲,冲出一个洞,然后他把沙柳种在洞里,试着栽了一下。就这样,种植意外地成功了。”治沙队员张喜旺笑着说。

队员用水瓶种植法栽种

后来,由韩美飞改良的这套栽种方法,在库布其沙漠治沙工作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也从过去一年的几万亩,一跃成为现在一年几十万亩。韩美飞告诉记者,仅2011年,他们就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中种下了53万亩人工林。

“90后”的新治沙人:建设沙漠种质库,让科技改变治沙

“四合木是一种特别抗旱的植物,它在降雨量200毫米左右的条件下就能生存得特别好。我们目前在研究四合木,看能否通过技术手段,把它引种到库布其沙漠,在这边进行繁殖。”作为新一代的治沙人,“90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相儒带领他的团队,专门致力于沙漠植物的培育工作。

1990年,李相儒出生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儿时记忆中的家乡,风沙肆虐,漫天黄沙。也正是因为生活在艰苦而又贫瘠的环境中,李相儒从小就对植物感兴趣。读大学时,他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他不断地接触植物,从中发现各类植物的特性,尤其关注像四合木这种能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2013年,李相儒毕业后就回到了库布其,从事沙漠生态治理的科研工作。当时的库布其沙漠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治理,与童年记忆中的样子有了不同,沙漠中不但通了公路,就连公路两旁都已是郁郁葱葱的绿植。家乡的变化,让刚刚毕业的李相儒有了信心,加上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开始了科技治沙之路。

工人用微创植树法栽种

在库布其沙漠生态科技中心的种植资源实验室,每到种子成熟的时候,李相儒就要带队到野外采种,有的时候还要到沙漠腹地当中,去采集特定的种子,往往一去就是一天。建设沙漠植物的种质资源库,大大免去了治沙早期造林种苗由外地采购的不便。如今在库布其种质资源库,李相儒和同事们通过引种、驯化、扩繁等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培育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其中有230种成功应用到沙漠治理当中。“作为第三代治沙人,我们更多地是运用科技进行治沙。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将无人机植树、大数据研究这些更加科学的方法,引入到我们沙漠治理的过程当中,用更科学的方法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曾经,我觉得沙漠根本不可能把树种活”

在库布其治沙过程中,参与种树的治沙工人们,有很多都是当地的农牧民。

敖特更花

今年41岁的敖特更花,就是库布其治沙队伍中的一员,熟悉她的人都喜欢叫她“花姐”。花姐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她就居住在七星湖北大门的西沙拉,一家人挤在一个土房子里,因为没有电,房子里光线很暗,屋外除了绵延的沙丘,没有通行的路,所有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沙漠阻隔。“我那时候心中的一个愿望就是逃离家乡,逃到外面去。”花姐回忆说。

后来,听说有企业要开始治沙,花钱邀请农牧民在库布其沙漠植树种草,一开始,这在花姐看来十分荒谬。花姐觉得,沙漠本来缺水,没水怎么种树,再加上沙漠里夏天高温,雨水又少,根本不可能把树种活。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为了打工挣钱,花姐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其中。让人想不到的是,按照企业的治沙方法,栽种的树苗竟然真的活了,这让花姐转变了观念。不久后,她就担任了企业的治沙民工联队队长,带着30多人的队伍种树治沙。

不仅如此,几年后她还自己承包栽种,开始单干。第一年种树的时候,她就大着胆子包了两千多亩的水冲沙柳。“当时脑子一热包下来,后来自己也有点害怕,种完以后浇了水,就一直不敢进去看。直到后来验收坐车进去,才看到一片绿色,不但符合企业要求的65%以上的合格率,还拿到了三十万元。钱拿到手后我好像还有点不敢相信的感觉,长这么大,第一次挣这么多的钱。”花姐回忆起当时的喜悦,激动地说。

敖特更花的藏牌车

据了解,像敖特更花这样的民工联队队长,在库布其有超过230人,每个队长都会带领几十甚至上百名农牧民在沙漠植树种草。治沙队伍一步步扩大,许多当地人都成了生态治理的一份子。

沙漠旅游兴旺,游客络绎不绝

现在,随着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不断推进,当地的基础设施也日渐成熟,原本生活在库布其的农牧民,也逐渐过上了不受风沙侵扰的生活。结合独特的生活环境,这里还发展起沙漠旅游的项目。

“现在,整个沙上项目有二十多辆巴吉车,七八万、十几万的都有,五个月内有个十四五万的收入。”斯仁巴布是沙区景点越野项目的经营者,已经持续经营了6年。每逢旅游旺季,来到库布其体验沙漠越野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些越野爱好者专程来此体验别样的刺激,这也给像斯仁巴布这样的景区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而在这之前,40岁的巴布和其他农牧民一样,一家也曾生活在没有电、没有路的土坯房中。一家五口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就是放牧和挖甘草,一年到头的收入,也不过一万元上下。

2006年,在当地政府和治沙企业的支持下,巴布和其他牧民们搬迁到了道图嘎查的牧民新村里,住上了新房。现在,巴布的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几乎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不必再受曾经困扰父辈的风沙之苦。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