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马建章: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重视东北虎豹栖息地斑块间的连接

来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09 10:58:49

作者简介

马建章,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他和他带领的科研、教学团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人才,他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现任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是世界上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虎亚种和豹亚种分布最多的国家。虎豹种群的健康稳定,体现了食物链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意味着特定自然生态系统还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标志着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仍有近200只野生东北虎广泛分布于东北林区,而当时俄罗斯仅分布有30-40只。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境内分布的种群数量经粗略评估,已经减少至不到20只,俄罗斯种群数量通过保护和恢复却增加到近500只。

红外相机监测到的东北虎  顾佳音供图

庆幸的是,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东北虎豹的栖息地得到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也稳步上升。尽管如此,这两个物种依然面临着可能灭绝的危险,其主要威胁因素有:1)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种群分布区隔离,特别是全球仅有的两个东北虎种群在俄罗斯境内相互隔离,种群基因交流困难;2)我国境内由于高速公路、铁路、村屯、农田等人工景观的阻隔导致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种群之间没有有效的连通,而老爷岭南部的珲春-汪清-绥阳区域的中俄边境区域东北虎种群密度较高,向内陆扩散不畅,种群面临近亲繁殖、疾病爆发乃至种群崩溃的风险;3)历史上的森林采伐留下的影响、当前林下放牧、非木质林产品的采集与开发等人为干扰活动依然强烈;4)由于振兴东北经济需要和国防需要,边境围栏、铁路和公路等道路建设、农田开发、矿业开采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旧发展迅猛;5)东北虎豹分布区内,猎物种类不全,分布不均匀,虎豹偏好猎物密度偏低;6)局部区域依然存在非法狩猎的威胁。总体上,从大尺度栖息地景观来看,扩散障碍较大,森林景观可渗透性不强,阻碍东北虎和东北豹的自由迁移扩散和恢复,从人兽关系来看,东北虎豹的恢复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仍存在矛盾。

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东北虎豹活动范围大,它的保护恢复涉及栖息地恢复与连通、猎物种群监测与恢复、盗猎的控制、人虎冲突的解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涉及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复杂,也需要国际合作的帮助和推进,可谓任重道远。下面三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01顶层设计统一规划

东北虎豹保护需要建立保护地斑块连接网络,建设国际和国内廊道,形成可渗透性栖息地生态景观

图1 地理位置示意图:A. 完达山区域;B. 张广才岭区域;C. 老爷岭区域。

中国东北虎目前主要分布于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3个区域(图1)。我国在东北虎豹分布关键区域的老爷岭区域建立了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穆棱紫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鸟青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吉林天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完达山区域的黑龙江东方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大佳河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七星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张广才岭区域的吉林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宁安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覆盖了3个区域东北虎豹出现最多的核心区域。而这3个大区域之间,正在筹建的黑龙江东京城东北虎自然保护区位于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的连接处,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内陆虎种群分布栖息地的同时也提供了东北虎种群由张广才岭向北扩散的机会;黑龙江完达山西部的黑龙江七星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围林业局的栖息地恢复也将有效促进完达山东部虎种群向西部的扩散,进而通过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的东北虎种群连接。因此,中国东北虎豹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

虽然中国东北虎总栖息地范围已达137085平方千米,但近5年,我国累计记录到的全国东北虎种群的数量也仅接近40只,且绝大多数个体分布在老爷岭中俄边境区域。

图2 东北虎种群分布图(红点为2000年起东北虎出现点)

世界上野生东北虎主要在两个孤立的区域生存:一为俄罗斯锡霍特-阿林(Sikhote-Alin)山脉和与其连接的中国完达山区域,这一地区东北虎数量约占整个种群的90%(约500只);另一区域则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PrimorskiiKrai)西南地区和与之相连的中国老爷岭,该区域现存的这个孤立的东北虎小种群(约40多只)是我国东北虎种群的主要来源(图2)。这两个区域已经由于城市发展和一些湿地区域,在俄罗斯境内被分隔已久。相关研究表明,南部这个独立的小种群存在近亲繁殖、已达到环境容纳量、疾病的易感性等问题,存在灭绝风险。由于滨海边疆区西南地区东南侧就是日本海,所以这个小种群数量增加时,只能往中国腹地方向扩散,并且也只能通过中国黑龙江省境内的完达山区域与俄罗斯北部约500只的大种群连接(图2)。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覆盖了东北虎在中国境内老爷岭分布区的核心区域,有效保护了与俄罗斯相连的小的隔离种群(图2),其建立有效打开了边境廊道,庇护了东北虎繁殖种群,尤其对只在俄罗斯西南滨海边疆区域和中国老爷岭区域分布的东北豹种群的保护意义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保护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的虎豹,中国的东北虎豹就能有效恢复起来,因为对于东北虎来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仅占总分布区的约11%(图2),并且没有和俄罗斯北部400多只的大种群相连;对于东北豹来说,国家公园内密度较高的东北虎种群也一定程度上通过种间竞争限制了其数量恢复,东北豹也需要更多的栖息地。国际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有效保护大型猫科动物最有效的手段是创造能保证其自由移动的有效连通和渗透的栖息地景观。

图3 东北虎核心栖息地和廊道分析

当我们把保护注意力放到中国的整个虎豹分布区而非仅仅只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很自然地就能意识到,更重要地保护举措应该是去考虑如何加强我国东北虎豹种群国内栖息地斑块(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甚至是小兴安岭)间的连接,尤其是老爷岭区域的东北虎种群如何与俄罗斯北部大种群连通。俄罗斯北部大种群扩散到中国境内后,就要打通完达山东部到完达山西部、完达山西到张广才岭、张广才岭到老爷岭的通道,或是完达山东部到完达山西部,再直接到老爷岭的通道(图3),中国的主要东北虎种群才能与俄罗斯北部大种群连上。但是通过多年的监测发现,由于建鸡高速及道路两侧大片的农田,俄罗斯北部大种群的个体进入到完达山东部后,在往完达山西扩散时,就已经遇到严重阻碍。2017年9月,一只雄性成年东北虎在建鸡高速东侧徘徊了半个月,才找到公路两侧还有一小片林带且高速围栏可以翻越的区域,才穿过了高速公路来到完达山西部的桦南林区。2017年11月,另一只从俄罗斯入境完达山东部的成年雄性东北虎,试图向完达山西部扩散,却始终没有找到能穿越建鸡高速的区域,沿着高速围栏徘徊几日后无功而返。

目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以外的区域,保护力度小,并受体制等因素制约,更容易忽视栖息地连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协调交通、林业、环保等部门统一顶层设计,在巩固和完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虎豹生态廊道建设的规划和工程的实施,切实打开国际和国内虎豹廊道,建立一个可渗透的景观,保障虎豹在国际和国内的大尺度栖息地内自由迁移、活动。

02专家咨询科学规范

建立坚实的专家团队,保护与管理措施要科学、先进、规范,实现保护技术的国际化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东北虎豹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中央统一思想,主管部门科学统筹,各行业多部门协调参与,并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力量,才能推动东北虎豹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自2000年起,我国专家开始建立虎豹监测信息网络,在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培训基层监测技术队伍。2011年开始逐步尝试应用自动触发相机和分子遗传学等先进技术监测中国虎豹种群和栖息地的动态变化。目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已经建立起了信息网络汇报信息数据库、虎豹影像花纹数据库、虎豹DNA数据库、数码足迹信息数据库、猎物种群数量和分布数据库、虎豹疾病与寄生虫数据库。从2000年到2016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虎豹监测数据库记录了4028次虎捕食、足迹、影像、粪便等信息位点,确定的空间分布和个体扩散信息表明,东北虎分布区正在稳定扩张,东北豹也呈现相似的趋势。这些数据和成果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意义重大,是国家虎豹保护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红外相机捕捉到的东北虎影像  顾佳音供图

虎豹保护涉及生态公路、生态友好型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廊道等领域,也需要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交通学、林学、地理信息等学科专家的参与。我国目前已经获得的虎豹保护阶段性成果离不开各行业的专家团队,未来更需要跨学科科研团队来支持。因此,不同行业和部门,要打破体制的束缚,统一思想,科学规划,通力合作,稳步推进,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东北虎豹保护工作,让全民共享由虎豹保护带来的生态红利。

此外,由于虎豹跨中俄分布,虎豹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是要国际化的、标准化的,特别需要与俄罗斯等虎豹分布国专家深入合作。比如,由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在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委员会东亚项目的支持下,中俄双方联合开展了东北虎、东北豹跨境移动研究项目,为两国联合开展虎豹保护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专家队伍平台,也为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提升到国际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虎豹保护研究需要稳定的科研团队,持续积累生态学数据的同时,还要建设好高校野生动物保护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国家各级保护管理部门不断地培养和输送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专门人才,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管理部门遵循野生动物管理学方法和野生动物的生态规律进行科学地管理决策。

03创新举措人虎和谐

探究东北虎的生存需求,开展精细化评估,促进人与虎豹和谐共存,实现生态安全

现阶段,中国东北虎豹种群资源状况已基本摸清,管理工作也初步理顺。我们急需对东北虎豹种群结构、栖息地质量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以促进东北虎豹种群健康持续增长。针对当前虎豹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我们下一步要重点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需要量化东北虎豹真正的生态需求,才能保证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有效。如,要搞清楚虎豹栖息地中如何控制人为干扰强度,首先要知道人为干扰强度到多大才对虎豹及其猎物产生负面影响。又比如,研究表明,东北虎能够繁殖和抚育幼崽的最低猎物密度需求是每平方公里的有蹄类猎物不少于0.5头,那么现在,虎豹分布区内还有多大区域不能达标,这些区域都在哪儿?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要控制人为干扰强度和影响区域到多大,才能保证不影响虎豹和猎物?虎豹最小栖息地斑块需要多大?国内国际廊道要在哪,要多宽才能使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虎豹种群由边境向我国内陆纵深扩散?这些廊道要如何建设?等等,解决这些保护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真正了解东北虎豹的生态需求。

二是在解决上述管理问题和技术标准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在有效保护虎豹的同时兼顾人的经济发展需求。要对虎豹分布区的保护区内外都进行精细化评估,对于面临的不同威胁有针对性地采取栖息地恢复和猎物恢复措施,找到适合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努力让当地居民在虎豹保护工程中受益,从而调动他们参与保护和从事适当的生态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根据管理和评估需要,创新野生动物和栖息地变化恢复监测体系。尽管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的设计结合了多种现代先进技术,局部区域的信息监控设施建设也是必要的,但需注意,一定要将监测措施和监测活动对植被、野生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监测是手段不是目的,应根据监测目标和需求,尽可能地应用或研发对环境和野生动物无损伤或损伤性弱,人为活动频次和人工设施带来的噪声、辐射等低的监测技术手段,以确保虎豹和猎物的生态安全,乃至森林生态安全。

四是要研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但不是唯一的,还需要有其他自然保护地作为补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天然林保护等保护管理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综上,为保护东北虎豹种群资源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应遵循东北虎豹种群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保护生态学规律,并建立“管理体制与技术创新统一平台”,利用我国当前东北地区天然林禁伐、棚户区改造、国家公园建设等工程开展的良好机遇,创新保护举措,筹建大空间尺度的东北虎豹自然保护网络,促进我国东北虎豹栖息地质量的全面提升,逐步实现老爷岭、张广才岭与完达山的东北虎种群有效连通,实现人与虎豹的和谐共存,让东北虎豹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财富。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