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叶银灿:躬耕海洋地质工程四十年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陈佳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23 12:17:17

34164b3d-2089-4f05-8dcf-108df12db9fd.jpg.jpg

人物档案 

叶银灿,1943年出生。我国海洋工程地质和海洋工程勘察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总工程师,首批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10年退休。

我国首条国际海底光缆系统、中美首条海底光缆通信主干线、国内首次海底光缆工程安全性专项研究……这一系列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海洋工程,都与一位老者息息相关,他就是被誉为我国海底通信和海上油气工程勘察技术领域早期领跑人、海洋工程地质领域开拓者的叶银灿。40年来,他奔波于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第一线,为海洋地质工程倾尽心力。

“作战”大漠奉献热血青春

1961年,叶银灿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在学生时代,他就将“认真”两字深深铭记于心,“注重每一个细节”就像座右铭一样,影响了他日后的学习工作。直至今日,他对待工作依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毕业分配时,北京、南京等地的单位备受青睐,而远在西北地区的单位却无人问津。叶银灿主动要求奔赴青海,选择到位于青海西宁的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工作。在偏远的西北高原,他一待就是10年,参加了两个重大盐湖科研项目。当时,察尔汗盐湖试验工地环境非常恶劣,“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食物要从上千公里外的西宁运来,运一趟需要三天三夜。淡水来自60公里以外的格尔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叶银灿坚守在研究岗位上,直到两个项目顺利完成。其中,中科院十年规划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察尔汗盐湖地区路基基底稳定性预测研究”还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

“这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它磨练了我的毅力,坚定了我的信念,为之后艰苦的海上生活奠定了基础。”想起在西北高原的那段岁月,叶银灿满是感慨。

中美访学开启“蓝色旅程”

1977年,34岁的叶银灿来到位于杭州的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由此开启了他长达40年的海洋人生。

1980年,我国开展了首个海洋科学领域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中美长江口及其毗邻陆架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作为首批访美的中方学者,1980年~1982年,叶银灿是先后两次前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在有限的出国时间里,叶银灿参观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走访了多家知名海洋仪器研发机构,广泛阅读了相关论著和研究成果,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这两次出国对我帮助很大。”叶银灿说,不仅与美方科学家合作撰写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期刊刊载,受到海洋学界的高度重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深感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距,对海洋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有了深入的认知,开始用国际视野来思考海洋研究。

回国后,叶银灿主持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紧密结合重大海洋工程实践和应用,积极推动国内在海洋土工学、海洋灾害地质学、工程海洋学等新兴海洋科学的建立和研究进程。

硕果累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东临东海,西靠杭州湾,北面上海,坐拥舟山渔场以及沈家门渔港的宁波舟山港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货物吞吐量的第一大港。

然而,时间回转至20世纪80年代,这里不过是一湾深水港池。先天的自然条件、富饶的货源腹地,加上强大的经济发展需求,建设大型现代化深水港成为必然。

1985年开始,叶银灿主持浙江省“七五”重点项目宁波深水港域港口资源查勘工作,对港域的自然环境和港口资源展开了历时3年、多学科综合性的调查研究。

“调查期间,不知道往舟山跑了多少次。”叶银灿回忆道,正是凭着兢兢业业的刻苦劲儿,他们获得了极其宝贵且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撰编的《宁波—舟山深水港域自然环境与建港条件》《舟山海域港口资源图集》等专著、图集,对国家和有关部门决策及该港域的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后,各种涉海工程及港口项目纷纷找上门来,邀请叶银灿及其团队提供项目论证和支持。从洋山港到虾峙门航道,再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港址,处处留下了他和学生们奔波调研的足迹。

随着海洋工程日益向海底“深潜”,海底通信和海上油气工程选址与勘察成为叶银灿科研工作的一项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叶银灿主持完成了中日、环球、中美、亚太等7个国际海底光缆系统(中国海区)和东海春晓气田群外输管道等30余项重大海洋工程的选址和勘察。主持了国内首个海底光缆工程安全性专项研究。

多年的海洋工程勘察实践、广泛的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经验和丰富的资料成果积累,使他有坚实的基础去思考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1994年,他主持完成南沙美济礁工程地质勘察项目,首次编制了《大比例尺的珊瑚环礁工程地质分区图》。1998年,他主持编制了《海底电缆管道路由勘察规范》和《海上平台场址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2012年,他及其团队撰写的专著《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出版。这是国内首部该学科的专著,系统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海洋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具有开创性意义。2015年,由他主持撰写的《海底光缆工程》一书面世,成为国内首部海底光缆工程专著。他的代表性专著《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海底光缆工程》等英文版也将于近期出版。

无数个第一的背后,是叶银灿对海洋事业的执著追求、开拓创新。多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海洋事业和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

采访时,叶银灿的办公桌上正堆放着几摞中英文书稿,上边用红笔标注着各种修改意见。“这是学生刚译好的英文稿件,我来帮忙校对一下。”他说,他对年轻人的成长感到欣慰,青年是海洋事业的未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热爱海洋,投身到海洋事业中去。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