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超级渔场”前景可观路漫漫——海洋渔业专家仲霞铭的思考与期待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张向冰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31 10:23:12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渔业领域知名专家、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仲霞铭十分忙碌,应邀参加了多场深海智能养殖装备、现代化海洋牧场领域学术论坛。他最关切的话题是,我国刚刚起步的“超级渔场”——深海智能养殖装备如何提档升级?装备研制工程技术、养殖关键技术与海洋生态保护怎样深度融合?未来,我国“超级渔场”如何拉近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超级渔场”快速兴起

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受高强度捕捞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2016年6月6日,由我国承建的当时世界首座、规模最大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正式交付挪威用户。这座“超级渔场”高69米,船体总装量达到7700吨,抗12级台风,安装各类传感器达到2万余个,融入生物学、工程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可实现全自动监测、喂养、清洁等功能。根据设计,仅需要7名员工就能达到一次养鱼150万条的水平。该装备由挪威科研人员初始设计,中船重工武船海工研究院工程设计和建造。

2018年4月12日,我国船舶制造业龙头企业——中船重工集团与海南省政府签署深海智能渔场装备采购备忘录及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研制新一代抗风浪网箱深海智能养殖系统。

两个多月后,7月2日,在山东日照以东130海里的黄海海域,中国又一座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一号”正式启用,首批12万尾三文鱼投入这座“深海渔场”。

在有效降低成本上合力攻关

“超级渔场”为何炙手可热?在仲霞铭看来,首先在于它实现了台风期下潜、投饵自动化、鱼群活动状态观察、远程控制等基本技术,有效化解了台风引发的天然风险。“但目前研制的深海‘超级渔场’,仅在工程控制层面追求智能化,而围绕养殖技术的智能化保障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仲霞铭说,问题的根源,就是要切实改变学科孤立运行的现状,促进以产业目标为核心的多学科对接、专业技术融合。

换而言之,深海“超级渔场”除智能化技术外,还难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深海远程自动投饵系统为例,这些功能会增加运营成本,那么总成本是否会低于船运投饵成本?综合效能又如何?如何有效防控可能增加的养殖风险?仲霞铭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仲霞铭认为,“超级渔场”建设,必须要以海洋生态文明为前提。在智能化的“深度”与“维度”上,既要有包含海水养殖、渔工装备等多门技术融合的高新技术支撑,也要有基于这些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化需求,还要在海工装备研制方与需求方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一盘棋”发展思路。

“超级渔场”走向外海深海任重道远

发展“超级渔场”早已成为海洋渔业大国的发展趋势。早在1995年,美国就将“超级渔场”预测为“最具潜力的渔业增长方式”,并把深外海养殖的范围定义至200海里范围内的广袤海域。而我国刚刚起步的深海“超级渔场”,目前适应范围基本仅在20海里以内、水深约50米的海域。对于外海深海“超级渔场”系统研制之路,我国仍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30米以内水深海域是广大养殖者熟悉和青睐的养殖区,其仍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开展与该区域禀赋特性有关的研究十分必要。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产业现状,优化现有传统网箱养殖设施,对其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仲霞铭说。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