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李一丁:第三方治理二次环境污染责任的认定

来源: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25 11:22:26

第三方治理二次环境污染责任的认定: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法制化视角的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产生和出现本是希望通过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方式来缓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旦出现二次环境污染将有违该制度创设目的与初衷。二次环境污染现象的预防和克服尤其要求重视并确认第三方法律责任的认定、分配与承担。从身份、主观过错以及法解释学角度等分析,以设定具体行为模式来界定行为性质并以此判断该行为是否合法及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模式说”并不能直接适用第三方。在第三方环境法律责任评价方式亟待创新、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各项制度尚需协调融通、提倡多元共治治理理念及法律制度体系、取消强制资质许可后第三方面临监管漏洞以及多元化的环保产业需要多种行为评价方式等背景下,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认定第三方法律责任具有相当必要性。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法制化路径主要包括将2013版评价办法的法律效力层级提升至部门规章,除此之外应当就适用对象扩大、评价结果的法律效力、信用修复规则创设、第三方责任类型区分、公众实质性参与评价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关键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二次环境污染;法律责任;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法制进路

引言

自2014年我国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以来,各地通过颁布规范性文件、设置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予以积极贯彻落实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二次环境污染背景下是否及如何认定第三方法律责任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二次环境污染背景下第三方法律责任认定存在的理论现实困境,然后探讨借由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解决前述困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最后结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就前述制度的法制进程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许企业环境信用法制化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持续、有效和深入实施。

一、二次环境污染与第三方法律责任认定的困局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运作机理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污染排放者的直接环境责任转化为间接经济责任,由具体承担污染治理任务的第三方集中投入资金,建立污染经营实体,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和管理,实现污染治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一项涉及多元主体、多方利益、多种方式的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它反映我国当代环境管理最新趋势与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市发布了第三方治理规范性文件并开展第三方治理试点,部分省份已在地方性法规中明确规定第三方治理法律制度。“……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既是市场化必然结果,也是丰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强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环境保护部也分别于2016年、2017年发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合同和《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上述文件也多次就排污者、第三方之间的内部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予以确认。至此,第三方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活动至少形成如下几层法律关系,即生态环境行政监管部门与排污者行政法律关系、排污者与第三方民事法律关系、特定情形下生态环境行政监管部门与第三方民事、行政交叉法律关系。围绕前述法律关系各主体之间法律责任的确定与分配也成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通过缔结合同引入第三方来协助或替代原有排污者履行污染物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修复义务是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的应有之义,如若第三方的介入导致污染物无法进行治理或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则有悖该制度创设的目的与初衷。如果将排污者排污行为称为首次环境污染的话,因第三方介入导致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则可称为二次环境污染。本文认为二次环境污染是指第三方单独或与排污者共同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或新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二次环境污染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它是第三方参与环境治理出现异常状态下的负面法律后果。

二次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要求对第三方法律责任性质、大小和承担方式予以特别关注,这也是通过法律制度设计减缓甚至消除二次环境污染现象的关键所在。现行我国有关法律责任认定主要采“行为模式”说,即通过设定具体的行为模式来界定法律行为性质并以此判断该行为是否合法及如何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上述理论并不能直接适用于第三方。首先,从身份上来看,第三方并不属于环境法律意义上的责任主体――“污染者”,本文也并不赞同对“污染者”做扩大解释以将第三方主体一概解释为“污染者”的做法。除非第三方主动或故意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很难对第三方治理行为违法性给予肯定评价;其次,从主观层面来看,第三方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活动多半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及维护公共利益,于此前提下似乎很难认定第三方存在主观过错因而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再次,从法解释学角度分析,不管污染者和第三方内部缔结何种合同来开展第三方治理,当出现二次环境污染时即使第三方不存在违法行为可能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侵权责任承担主要症结在于在无过错责任情形下,污染责任的承担对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具有抑制作用,……” 运用上述理论对第三方的行为进行评价显然有失公平并将减损其参与积极性。总而言之,即使排污者、生态环境行政监管部门通过合同明确各方权责,从理论上几乎很难依据环境法律、法规现行规定、裁判标准对第三方守法和履约程度进行评价。

从实践层面来看,即便中央及各地规范性文件已对污染者与第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予以说明,但是并未对如何分配法律责任提供明确政策指引;其次,各地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的方式、手段各异,有些地方并未完全通过自由协商以明确第三方权利及义务便径直开展第三方治理,如笔者调研发现某些地方即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强制要求第三方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对这些行政指令生效后产生的二次环境污染现象如何进行评价也值得关注。从理论抑或实践而言,二次环境污染现象下第三方法律责任的确认和追究亟待制度协调与机制创新。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