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回顾与展望(2)

来源:能源世界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5 10:13:06

03驱动绿色建筑发展因素的动态复杂性

绿色建筑驱动因素有着动态的复杂性。

首先是政策驱动。中央领导讲话、国务院文件、部委政策、指导方针等的提出。几乎所有省委省政府,以及600多个城市都拿出了地方化的针对绿色建筑不同发展阶段的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大大推动了各地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是观念转变。通过领导号召、生态文明方案的具体实施、全球人类共同命运体的提出、循环经济体系和生态绿色城市的构建等等,这些绿色意识形态和生态文明制度方面绿色建筑的建设使绿色建筑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是开放创新。从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角度出发,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材料的革命、新开放合作政策的涌现等方面都有所强化,再加上信息革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帮助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

四是经济因素。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劳动方式的日益转变,人们对住宅“健康、绿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待在建筑里的时间越来越长。建筑占了人们80%停留时间,民众对建筑的质量、室内的空气、建筑对人体是不是友好、是不是保障健康等日益关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创新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包括相关资源价格的变化和环保政策强化实施等也助推绿色建筑不断普及化。

五是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响应。实践证明,企业家是市场中最活跃的主体,对绿色建筑的普及发展起决定性因素。

当然企业家也分几类:一类是迟钝的企业家,他们觉得对市场需求必须垄断,在这个过程中像柯达曾作为超级企业的存在而风光无限,它企图依靠大规模的技术专利保护对市场进行垄断,但是因数码技术的兴起而失败了,现在几乎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柯达作为超级企业的存在了。

第二类企业家的原则是适时而变,他们的创新是为了满足民众的需求。一般企业家开发新产品都需要经过详细的市场调节,厘清民众现在需要什么,企业就开发制造什么产品。

这样一些企业家也会遇到问题,像著名的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仅为满足市场需要而跟随时代变化的企业也逐渐没落甚至消亡了。

第三种的企业家是最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他们是需求的创造者。我们知道苹果、华为。在不确定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民众未来的需求是优秀企业家创造出来的,当苹果的缔造者乔布斯在研发平板电脑的时候,当他设想新一代的手机能够跟网络相结合时,实际上人们还想象不到未来的手机是怎么样的。

一流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创造了民众的“需求”,这点在绿色建筑非常重要,绿色建筑是快速变化的,是创造当代人甚至未来民众最大的需求品,又是使用期最长久的产品,所以设计绿色建筑也应该着眼于创造未来的需求。

04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若干误区

 第一个误区,装配率、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好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曾经盲目的认为建筑的装配率、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从苏联引进的大板建筑技术其装配率是最高的,那时从莫斯科市开始,在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这种装配式建筑都曾经比比皆是、遍地开花,并且装配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

但是1983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使得这些装配式建筑被打上“休止符”,这个教训是以几十万人的死亡代价换来的。在地震发生时,这些一个个像“夹板”结构的装配式构件把许多人压在了里面。从此以后,这些高装配率、高工业化水平的建筑就几乎消失了。

最后,连它的发源地莫斯科市的这类被人们讥笑称之为“莫斯科假牙”的大板建筑都被拆除了。

由此可见,建筑装配率并不能成为“绿色”主导目标,重要的是均衡的“铁三角”性能与价格之比。

5.jpg

图7:“莫斯科假牙”大板建筑

第二个误区,高新技术应用越多越好

图8、9:亚马逊公司总部

上图所示的这个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亚马逊的总部,它耗资248亿美金,把各种新的建筑技术都集成组合在建筑之中,每平方米的造价非常高,维护保养的费用更加高昂,但是这样的建筑案例无法得到复制和普及。

由此可见,技术并不是运用越复杂、越高端越好,而是实用,满足“铁三角”的要求。和建筑装配率一样,科学技术是为了满足人性需求、创造未来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第三个误区,中心化控制程度与规模越大越好

1.jpg

图10:具有中心化控制的大型能源中心

例如,人们希望中心控制式的能源站规模越大越好。工业文明是以流水线生产为高峰的生产体系,但生态文明是一种微循环经济社会体系,两类体系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国四十年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使得人们错误认为中心化控制和规模越大越好,这对建筑的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埋下了隐患。

我国许多地方仍然是以工业文明的方法、手段、思路来建设绿色生态文明,这实际上很多能源被浪费了,会产生诸如“小马拉大车”,打着“生态绿色的旗帜”反生态文明的恶果来,例如一座建筑可以满足一万人需求,结果只住了一千个人,也要把这个中央能源系统启动起来,又例如南方某大学城投资十多亿实施了“三联供”的热水、制冷和供暖集中控制系统,结果不到两年就因巨大的能耗和亏损而拆除,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事实证明,对能源进行分散式分布式储存和调节才应该是绿色建筑的标配。

第四个误区,运行能耗越低越好

1.jpg

图11:应用“可变光”技术玻璃

片面追求“零能耗”、建筑运行的能耗越低越好,似乎“低能耗”就要通过高昂费用的、复杂的建筑维护结构把所有的热量散发渠道进行阻断或隔离,这常常是不合时宜的。

有些“高端”零能耗建筑在绝热隔离上下了很多功夫,有的“高技派建筑”在窗玻璃上应用了“可变光”等高价技术,一系列复杂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应用,建筑运行能耗确实有所下降,但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是不是“四节”非常值得怀疑。

没人对建筑各环节的资源节约水平进行科学计算和理性考虑,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我们可能把建筑运行环节上能耗降低了,但全生命周期能耗就有可能全面扩大了。

第五个误区,忽视了当地气候适应性和原材料可获得性

图12:地方建筑关于能耗的相关数据

中国地广物博,而且又是历史文明传承从未中断的大国,上万年的人类聚居创造出来许多原始生态文明的“本地智慧”。

1.jpg

图13:结合“本地智慧”的当地建筑

例如北方农村的窑洞、土坯建筑、地埋式建筑,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传承和改造,这些改造后的“地方传统”绿色建筑将比一般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砖砌建筑能耗要低得多,而且由于使用了新结构,它们同时又具有抗震性能。

实际上,我国不少此类建筑多次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这类建筑成本是很低的,建筑材料当地取之不尽,不需要长途运输,从而在全生命周期最具“绿色”。

第六个误区,重设计、施工,轻运行、维护

1.jpg

图14:2011年-2017年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

全国各地绿色建筑基本处在重设计,轻运行的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绿色建筑的数量得到快速发展,但处在运行阶段的绿色建筑数量还比较少,很多城市的主管部门太注重设计环节,却忽略了绿色建筑必须投入运行才能节能减排,这就本末倒置了。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