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回顾与展望(3)

来源:能源世界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05 10:13:06


05有效纠正误区 提升绿色建筑

总之,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有存在许多误区,必须得到有效纠正

如何提升我国绿色建筑? 

首先,绿色建筑是一种环境适应性的建筑,是与周边环境、气候“融合”、“生成”的绿色细胞。所以它必须遵循“本地化”以及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获取地方知识经验并和现代科技正确结合。

1.jpg

图15:能够与当地环境、气候“融合”的“本地化”建筑

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品种是多样化的,这也是其生命力的本质特征。只要符合“四节一环保”的建筑模式就蕴含着“绿色”,绿色建筑是一种对新的创造形式和技术包容性极大的新建筑形式。

2.jpg

图16:品种多样化的绿色建筑

再次,要从全生命周期的四节来衡量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特征。

比如争议很大的“钢结构建筑”。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的钢铁使用量已经超过了总的钢铁使用量30%,钢结构建筑在这些国家城镇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中已经达到40%以上,但是我国还不到5%。

钢铁在冶炼生产阶段中的能耗占比是很大的,但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钢铁构件是可循环利用的,同时由于钢铁优异的力学性能使得建筑用材也能够得到节约,建筑空间构造也可以更加灵活,居住空间可得性较大。我们这次绿色建筑国际奖第一名就是钢结构的建筑。

3.jpg

图17:首届国际可持续(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金奖获奖项目 

第四,绿色建筑,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百年建筑”。住房是中国百姓最大的财富,是民众使用期最长的生活、生产资料。

我国新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

解放之后,我国对建筑方针进行了三次调整,从十四字方针到八字方针再到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最新的“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特别增加了“绿色”二字。

第五,“多样化”、“群设计”将是建筑质量提升的一个新突破口。

我们有许多建筑单体设计很优秀,但是开发企业为了节省设计成本把单体设计一拷贝“群发”结果建成的社区由于景观单一变成了建筑垃圾。

建筑之美应该体现在“君子和而不同”。倡导绿色建筑“群设计优化”将会带来新建筑形式的诞生、社区节能减排的性能改善和社群整体宜居环境的提升。

1.jpg

图18: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建设生态城区的若干文件

2.jpg

图19:上海市绿色生态城区时实践案例

上海市已开始实行绿色生态城区实践,从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生态城区、绿色城市三步走,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也会被逐级放大。 

第六,建筑将成为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单一产业,应通过绿色建筑推广实现绿色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三步走的方式使全社会建筑整体能耗、物耗、水耗降下来,“无废”城市必须基于“无废建筑”,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1.jpg

图20:2010年以来的最终能耗变化

第七,现代通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能使每个居住、办公单元的能耗、水耗和人性化,而且“可视化”,将立刻调动民众“行为节约”的积极性。国外研究表明:仅通过简单的物联网技术,将每个建筑单位面积的水耗、能耗显示出来,并进行排位,就可以有效刺激用能单位和居民家庭对用能、用水行为进行本能的行为调节,进而使其达到节能节水15%以上。

1.jpg

图21:几种类型的建筑在单位面积年用电量的比较

2.jpg

图22:能耗在线管理

总结:绿色建筑是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自组织系统,是一种能满足并创造新需求的建筑形式。防止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封杀、禁止某一种传统的建造模式。(例如“消灭土坯屋”等简单做法)

绿色建筑应该通过运行标志的有效管理使建筑水耗、能耗大幅度降下来,以实际的“四节一环保”实效来开展质量/成本的良性竞争。

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阶段的新技术开发都应该尊重当地气候、尊重传统文化、尊重自然环境和普通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只有坚持这种传承创新相结合的态度,才能使各地的绿色建筑更能汲取五千年文明的养料、创造出更适应民众需求、更“绿色”的建筑新技术。

绿色建筑是全生命周期“四节一环保”的建筑,防止片面强调某个阶段的“节能”损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性能。通过绿色建筑的推广,促使“微循环”生产生活方式的建立,进而逐步确立全社会循环经济新模式,将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坚强的载体。

谢谢大家!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