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杜祥琬院士:中国愿景——从“无废城市”到“无废社会”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作者:季江云 郑挺颖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24 12:23:15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5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那么,“无废城市”的理念从何而来?希望通过“无废城市”实现什么愿景?6月6日,《环境与生活》杂志采访了中国“无废城市”发起人之一杜祥琬院士。

6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接受《环境与生活》杂志采访。    季江云/摄

6月6日上午,《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北京市应用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杜祥琬院士在他的办公室接受本刊采访。

杜祥琬院士是应用物理和能源专家,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早在2017年上半年,杜祥琬就与刘旭、钱易、陈勇、郝吉明、侯立安、贺克斌等多位院士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呈了《关于通过“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社会”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要批示,决定由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牵头推进实施。

让社会从资源消耗体 

变资源循环体 

现年81岁的杜祥琬院士至今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今年刚好是他从事科研工作55周年。采访从“无废城市”的来龙去脉开始。《环境与生活》记者问杜院士:“现在大家常说不忘初心,您当时向中央提出‘无废城市’建议的初心是什么?”

杜祥琬院士幽默地说:“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我一个搞能源研究的,却搞起了垃圾。现在流行一句话,其实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产生量巨大,处理不当既会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杜院士解释:“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更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有力抓手。我们的社会当前是一个吞吃资源的消耗体,很多资源和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这就需要把社会从资源消耗体转变成资源利用的循环体。这也是我们建议从‘无废城市’做起,最终实现‘无废社会’的意义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

在我国台湾考察受触动 

2005年,身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杜祥琬院士参加中国工程院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合作的“可再生能源与环境”项目。在瑞典考察时,杜院士发现当地的垃圾处理水平非常高,49%的垃圾用来焚烧发电,36%垃圾用来做沼气,14%的垃圾用作有机肥料,只有1%实在无法资源化利用的,才最终填埋。

杜院士说:“但是,当时瑞典的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经验还不足以让我有很深触动,因为东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垃圾中汤汤水水很多,影响资源回收利用。但后来我去了台湾,发现他们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做得很好。”

台湾八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因风景优美,已成为婚纱拍摄的“网红地”。

在2013年前后,杜院士去台湾就两岸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合作项目进行考察。杜院士在台北、新北和台中都看到,当地的垃圾处理从源头上就做到减量化,在此基础上严格分类,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例如,生活垃圾可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可以回收再做成建材,电子垃圾可以从中提取贵重金属。这让我很有触动,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台湾同胞能做得很好,我们大陆这边一定也能做到。”

另据报道,我国台湾的人均垃圾产生量约为0.4公斤/天,仅是大陆人均垃圾量的1/5。

杜院士后来有一次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学术论坛,他在会上说:“工信部提出‘智慧城市’,住建部有‘海绵城市’,气候司推动低碳城市,我们环保系统是否可以提出‘无废城市’?”会上,当时环保部的一位同志对这一倡议深表赞同。这也坚定了杜院士提出相关建议的决心。

没想到中央领导批示 

这么快 

杜祥琬院士说:“在做了充分的调研后,大约在2017年上半年,我与刘旭、钱易、陈勇、郝吉明、唐孝炎、侯立安、贺克斌院士等多位院士,联合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通过‘无废城市’试点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社会’的建议》和《关于建设‘无废雄安新区’的几点战略建议》的两个院士建议。中央领导很快就批示了。批示之快,让我们完全没想到。此后,由环保部(现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协同其他多个部委实施。”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