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熊猫人”用行动诠释:忠诚 担当 奉献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副刊 作者:梅青李松龄张羽茜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7 11:48:43

“为了岁月静好,他努力负重前行。”这是网事·感动2017年网络人物颁奖典礼主办方对“熊猫天使”韦华的赞誉。当我们来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采访各个层面人物时,感受这句话生动贴切,适用于受访的每个“熊猫人”。走近他们,才知道“忠诚、担当、奉献”的“熊猫人”精神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熊猫人”进取、拓新、勇攀高峰的劲头,是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蒸蒸日上的动力源泉。

张志忠带领熊猫中心奔向“一流”

张志忠

坐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4层一间明亮、整洁的办公室里,见到张志忠时他身兼两职,一个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另一个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回忆2015年履新党委书记一职时,他感觉仿佛就在昨天。当时喜悦和不安包裹着他。当年分配到林业部,组织要求新来的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他去的就是卧龙,直接被派到了后来闻名世界的大熊猫野外研究发源地——“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监测站,长达两年的时间,漫山遍野地追踪大熊猫。这份情愫让他对履职的这个岗位有如“回家”的喜悦。      

他的不安来自身担重责,熊猫中心从一个正科级单位升至正厅级单位,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更意味着熊猫中心事业迈向新起点,新使命和新任务都将等待他去开拓。      

格局决定未来发展方向。基于这种想法,张志忠反复研读中编办文件对熊猫中心的四项职能要求:主要开展大熊猫野外生态及种群动态研究;负责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遗传、疾病防控以及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协助开展大熊猫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大熊猫文化建设、科普教育和宣传等工作。很快明确提出了五个“一流”建设目标,即创建一流的大熊猫人工繁育基地、一流的大熊猫疾病防控研究基地、一流的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基地、一流的大熊猫国际合作基地、一流的大熊猫科普教育基地。格局谋定,整个熊猫中心犹如乘风破浪的航船,上下一心,一心一意奔向“一流”。      

谋事在人、成事在心。在张志忠的眼中,光有目标和航向是不够的,熊猫中心虽然在科研成就、国际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走在了前列,但荣誉只属于过去,未来更多的工作等待着去破局,固守成规就意味着不思进取。而解局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人的能动性。      

很快,张志忠托出了第二盘棋,提出“忠诚之心、敬畏之心、关爱之心、进取之心”的“四心家风”要求,希望人人牢记家风,弘扬好的风气,在相亲相爱的家庭温暖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工作发展。      

2016年熊猫中心升级为正厅级单位后,事业发展逐步壮大,形成了“一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编制人员从70多人增至百余人,编外人员从近100人增至150余人。张志忠带领一班人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他发现编内编外人员工资待遇差距很大,有些编外人员工资只有700多元,造成编外人员没有归属感、编内人员没有紧迫感的局面。于是,他们抛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新机制,实行同工同酬、公平竞争,全体职工均凭实力说话,按业绩分配。由此激发了整个熊猫中心创业干事的氛围,职工收入大幅度增长。      

在熊猫中心,张志忠就是一个慈爱的大家长,给人一种亲切感、温暖感。这位一直奋斗在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几十年的朴实工作者,来到新岗位时,对网络新媒体了解甚少。为了解更多大熊猫讯息,他开始注册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为了走近职工,他倡导建立“熊猫中心”QQ群,并与多数职工有微信互动,每有职工诉求和中心重大工作事项意见征询时,他都认真倾听,每问必回,而且是“秒回”。因为工作关系,张志忠常驻北京办公,但他却熟悉中心200多名员工和近300只大熊猫。更令人感动的是,为关爱一位工作不久但身患癌症的“90后”女职工,他动员全中心筹资捐赠8万多元,虽然这位职工最后不幸离世,但这件事却温暖中心上下,让大家觉得有“熊猫书记”在,有组织在,任何难关都能渡过。    

 人心在凝聚、事业在腾飞。在新的发展舞台上,熊猫中心捷报频传。     

——建起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目前,熊猫中心圈养大熊猫种群突破300只,占全世界圈养种群50%以上;     

——野化放归和野外引种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野化培训放归大熊猫11只,存活9只。野外引种大熊猫繁育4胎7仔,两次产下双胞胎,创吉尼斯纪录。      ――大熊猫国际国内合作成果丰硕。先后共与14个国家16个动物园合作,有50余只大熊猫赴国外生活,并繁殖幼仔21只。      

——支撑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与华大基因合作进行大熊猫基因组重测序工作,依托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集成并攻关大熊猫野外生态、疾病防控、遗传细胞等科研关键技术,大熊猫生态体系的伴生动物繁育研究也开始拓展。     

 这些突破很耀眼,但张志忠的目光并没有就此停留,他的视野更宽更广更远。他说,我国大熊猫曾分布于17个省(区、市),甚至越南都有历史分布,熊猫中心应站在“立足四川、辐射全国,指导和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大熊猫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定位,抓住科技攻关这一“牛鼻子”,继续行进在让大熊猫回归这些区域的更宏大目标的探索中。“目前,我们已与一些相关省份合作开展了前期调研,很多工作已在筹划中。”张志忠信心满满。

张和民几十年专注一件事:让大熊猫回家

张和民

见过“熊猫爸爸”张和民的人,评价相差无几:此人亲和、平易近人,总是带着微笑。但了解他“熊猫功夫”的,却用内心“坚毅”来评价他。张和民是现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大熊猫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曾4次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全球大熊猫保护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重要奖项和荣誉,被中宣部推选为“时代先锋”。熊猫中心的发展史,张和民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拓荒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十年我及团队专注的就是一件事,让大熊猫尽早回家,回归本属于它们的自然。”      

大熊猫回家难吗?难!由于大熊猫古老动物的特性,大熊猫走上回家路,需要破解一道又一道难关。     

 一个10年又一个10年,闯关艰难,但一一走过。如今曙光点亮,前路一片光明。      

20世纪80年代,因竹子开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特有物种大熊猫种群面临灭绝危机,人工干预刻不容缓!其中,迁地保护的措施是加强人工饲养和繁育研究。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多次派遣外国专家到卧龙与我国专家共同开展科学研究,10年间仅繁殖了一只大熊猫,且只活到了两岁。那一时期满怀理想来到卧龙的110多名大学生因看不到希望纷纷离去,后来仅剩下6人。      

90年代,依然坚守阵地的张和民接过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熊猫中心前身)这面大旗,作为领头人他带领13个人的团队,用了长达13年的时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一点一点尝试,不断地试错,终于攻克了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成活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实现种群数量的突破。      

2003年以来,伴随着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壮大,张和民等专家及时提出了“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在全球率先开启了圈养大熊猫野外放归的研究探索。当时项目研究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后因汶川大地震,项目被推迟。2010年项目重启,熊猫中心团队相继探索出雌性大熊猫带仔野化、幼仔独自放归的科学路径,带领中心又一次达到大熊猫科学研究的巅峰。同时,为实现新时代熊猫中心以“重引入”方式恢复熊猫历史分布区种群的更宏大梦想,张和民主持策划实施了提升圈养大熊猫基因多样性和种群活力的野外引种繁育攻关,为未发展做好基础准备,同样获得了突破。近年来,他还主持开展了为支撑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的新探索,均取得了突出成效。      

“让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让大熊猫家族得以兴旺,让大熊猫与人类和平共处。”张和民表示,实现这些目标,虽然还有崎岖而漫长的道路要走,但他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李德生“关键时刻必须有所担当”


李德生

熊猫中心的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是几代科研工作者在风雨洗礼中前赴后继,淬炼出的成果。大熊猫繁育和疾病防控领域专家李德生接受采访时说:“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李

德生,现任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成员、党政办公室主任,虽然他也主持或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研究课题,但他事业中倾注最多的是大熊猫的疾控管理工作,其间的过往有欢喜,有悲伤。      

1994年,他毕业来到卧龙核桃坪基地时的第一岗位是兽医。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他还参与饲养大熊猫两年。那段时间卧龙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致和寂寞难耐的生活,似乎他都不曾在意,张和民等一批先行科研工作者的榜样力量一直激励着勤奋好学的他。他梦想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有所贡献。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9年,他作为熊猫中心第六批出国人员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参与合作研究并学习取经。这家动物园的动物超声波诊断技术世界一流。回国后他想,这一技术可否大胆地运用在大熊猫身上呢?      

大熊猫存在孕期差别大和假孕现象,如果把超声波技术运用到繁育技术中,是不是可以准确判断大熊猫是否怀孕,也可以了解其规律呢?他的这种想法要落地,首先需要大熊猫达到一定数量。      

其后几年,大熊猫繁育技术不断成熟,大熊猫繁育数量明显增加。李德生认为时机成熟,他带领团队经过3年的时间,对20只大熊猫进行了B超妊娠监测。过程十分艰难,检测必须在活体状态下,让一只身体庞大的大熊猫乖乖地躺在压缩笼或产房里,他拿着B超探头在怀孕大熊猫的腹部扫来扫去,受孕大熊猫心情烦躁时还可能攻击人。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在他们一次次的努力中做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测试竟揭示了大熊猫出生时像个早产儿、体重只有妈妈1‰的奥秘:雌性大熊猫怀孕期通常为3-5个月,最长的达到324天。他的研究发现,受精卵形成后一直在子宫内游离,而胚胎着床后的实际发育时间仅有15-21天,平均为17天。这一科学发现首次从影像学上直观地证实大熊猫初生幼仔出奇弱小的成因,引起全球轰动。      

这一经历让李德生有了更多的自信。     

2007年,一场疾病袭击核桃坪大熊猫圈养种群,又一次考验来到了他的面前。此次细小病毒来势凶猛,10只大熊猫相继感染。所有人员都心急如焚,没有人知道如何应对。此病毒传染性极强,导致大熊猫出现严重肠炎、失血、休克等病危症状。如果施策不当或救治不及时,多年来无数人凝聚的心血很有可能付诸东流。      

危急时刻,李德生临危受命站了出来。他分析因种群密度过大,需快速疏散的方案,防止病情快速扩散。同时对感染大熊猫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他判断病重而死的熊猫是由于病毒感染至严重失血、免疫力低下造成,并大胆推测,首先控制住出血,就有可能解决危机。于是,除了对症治疗缓解病情外,必须对重病大熊猫紧急输血,但输谁的血?输血不当出现状况谁负这个责?没有时间思考对与错,李德生带领人员通过亲缘关系查找配型,近亲的都作为血源。麻醉、输血……各种治疗手段一起上。经过近5个月不分白昼的救治,奇迹发生了,除3只病情十分严重的大熊猫中死亡1只外,其他生病大熊猫慢慢痊愈了,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李德生的机智应对和勇于担当让人敬佩。近20年时间过去了,如今他陆续参与各项科技探索,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和荣誉,已成长为我国大熊猫科研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一员。

韦华坚守深山,选择不一样的理想


韦华

“熊猫天使”韦华的志向是做“熊猫人”。他说:“保护大熊猫是每一个‘熊猫人’的责任,我只不过做了每一个‘熊猫人’都会做的事情。”硕士毕业的韦华曾是桂林七星动物园的熊猫馆馆长。一次出差机会来到熊猫中心的雅安碧峰峡基地,一时间他被深深吸引,这里天地更广,大熊猫保护事业的舞台更大。      

2013年7月,韦华毅然辞去桂林七星动物园熊猫馆馆长的职务,来到雅安碧峰峡基地,成为一名普通的大熊猫饲养员。      

2016年,韦华自愿申报前往工作一线的天台山野化培训场。这里的工作异常艰苦,走上一圈得用个三四个小时,每天要穿梭山崖巡视两次,监测和收集数据,常常是饿了吃冷鸡蛋和面包,渴了喝溪水。好学的韦华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和环境资源,走山观鸟,完成了近200种鸟类调查,拍摄了175种,并发现了10多种当地未曾记录的鸟类,撰写的熊猫论文极具指导价值。      

2016年12月17日,天台山天寒地冻,漫天飞雪。韦华在对圈养大熊猫“喜妹”及其女儿“八喜”进行野化培训时,受到“喜妹”的意外攻击身负重伤。当医生剪开韦华裤腿和袖子的时候,发现他的脚筋已被咬断,四肢肌肉被严重咬烂,失血太多,生命垂危。经过全力抢救,在生死线昏迷了一天一夜,他才捡回一条命,但落下了终身残疾。面对这样的不幸,韦华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平静和坚强。更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因伤势过重艰难躺在病床上的韦华,在同事手机上看到了险些让他丢掉性命的大熊猫“喜妹”的画面时,他居然没有一丝怨恨,反而开心地笑了出来。      

2018年,韦华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7”年度网络人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总结出熊猫中心由三代“熊猫人”凝聚出来的“忠诚、担当、奉献”的无私精神,号召全国林业和草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韦华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熊猫人”精神,不断开创林业和草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如今,站在面前的韦华依然是纯朴、乐观的风貌。组织上安排他继续在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发挥光和热。目前他正在开展大熊猫伴生动物小熊猫繁育研究的初期工作和收集野化培训数据的整理工作,他感到很充实,觉得这些仍是大熊猫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韦华那份情系大熊猫的心始终不变!

刘娟饲养大熊猫是最幸福的职业

刘娟

在都江堰青城山基地的盼盼园,一幅画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位面目清秀且阳光、有些清瘦的女饲养师,拖着一捆长长的竹子打开圈舍的大门,一边走着嘴里还不断地吆喝着,很神奇的是圈内远在另一处的大熊猫像听懂了她的话,迈着急冲冲的脚步跟了过去。      

这是从事大熊猫饲养工作12年的刘娟。谈起这份工作,她时而欢欣、时而忍不住流泪,满满的熊猫情都倾注其中。她说起刚工作时,照顾的第一对大熊猫是“盈盈”“乐乐”,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被选为赠港大熊猫长居香港。离别时恋恋不舍,谈及一次24小时不眠不休全力抢救和守护一只从野外救护的大熊猫,却又无力救回时的无助,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刘娟是真的把大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照顾。2008年地震发生时,熊猫幼儿园处于泥石流冲击的前沿。刘娟与其他工作人员顾不上余震的危险,抱起吓得挤成团、三四十公斤的熊猫幼仔,来回奔跑于废墟和危桥之上,直至14只熊猫幼仔被安全转移。熊猫安全了,刘娟如释重负,却因过度的担心和高强度的劳累,加之熊猫幼仔的抓咬,当场昏厥了过去。      

大熊猫饲养师的职业曾被网友评为“最幸福”的工作之一,很多人羡慕他们可以天天陪着萌萌的熊猫玩。然而,当好一名饲养师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为贯彻熊猫中心“爱心饲养”的理念,刘娟说:“每天从清晨工作开始,我就会与大熊猫不停地说话,都说我养的熊猫性格像我一样,活泼好动。他们刚开始对我‘视而不见’到现在能听从我的指令,并对我的‘唠叨’有所回应,我感到开心和自豪。通过‘爱心饲养’,兽医检查时就不需要用麻醉方式,也不会出现过激的应急反应,有利于它的成长发育和繁育。”      

如何让大熊猫健康生长?刘娟除按常规配方提供竹子主食以及少量苹果、胡萝卜、窝头等饭后甜点,打扫圈舍外,她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断查看熊猫的粪便、观察大熊猫健康状况。据此,她再不断调配食物,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很考验人的素质。      

大熊猫表面温和,实际上是一种高危动物,作为饲养师要时刻保持警惕,许多饲养师手上、身上都会留下很多抓痕。刘娟说,“为了让人工育幼的熊猫幼仔能更好地成长,饲养师们就会到熊猫妈妈那里去挤奶。这项工作危险系数很大,如果雌性大熊猫受到惊吓,就会攻击饲养师。”      

据了解,熊猫中心饲养师共有100多名,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着智慧、汗水、热血。青山重重,隔不断大熊猫扬名四海;碧水滔滔,好似“熊猫人”的无尽坚守。在熊猫中心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像张志忠、张和民、李德生、韦华、刘娟等一样吃苦耐劳、默默坚守的“熊猫人”。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坚守奉献,用行动诠释着“忠诚、担当、奉献”的“熊猫人”精神,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谱写着壮丽的熊猫篇章。

(编辑:小虫)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