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中国南极科考先驱王自磐:南极海底世界探索与保护(2)

来源:绿色和平行动派 作者:王自磐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13 14:40:59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439.jpg

南极半岛陆架海底软泥底质呈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图中编号顺序:1.海绵 2.球海绵 3.棒海绵 4.海笔(海鳃类)5.柳珊瑚 6.50腕环海星 7.蛇尾 8海参 9.玻璃海鞘 10.柳珊瑚群体(图片由Greenpeace提供,物种名称由作者标注)

基于上图,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南极底栖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

蠕虫类的线虫、环节动物多毛类(沙蚕)、某些海参和海胆、贝类、以及一些等足类和虾、蟹等甲壳动物等,以营养丰富的软泥底质环境作为自己的“安乐窝”,进而吸引来其他以它们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一些大型贝类、棘皮动物(海星、蛇尾、海参和海百合)等,以及多种底栖鱼类,以它们为食。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444.gif

海百合 © Greenpeace

而生活在这个食物链中的南极海洋底栖动物,在漫长的时间里进化出了许多“另辟蹊径”的捕猎艺术:

力量派选手:腕力惊人的海星

海星是典型的“弱肉强食类”的捕食者,其强有力的腕足,可以用上面的吸盘强行将贝壳的外壳慢慢拉开,而后享用壳内的美味肉质。其中,个体伸展后的直径可达50-60厘米的50腕南极环海星被公认是南极贝类动物甚至底栖鱼类的“最大杀手”。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449.gif

五十腕环海星 © Greenpeace

智慧型选手1号:用粘液征服猎物

南极栉水母的捕食杀手锏是它那能从反口端两侧释放出的两条长长的触手,触手侧肢上的粘细胞使其表面充满粘液,周围海水中游动的桡足类等小动物,一不小心粘上了就无法逃脱,成为南极栉水母的“盘中餐”。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453.jpg

几个南极栉水母正争夺已经被粘液粘成一团的桡足类水蚤(作者南极实验记录图片)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456.gif

近底水层中的栉水母正游动着寻觅食物 © Greenpeace

智慧型选手2号:用毒液“守株待兔”

除了依靠力量和智慧主动出击的捕食者,也有一些动物选择“守株待兔”,比如水螅。水螅舞动的触手就像在海中撒下的渔网,无论是鱼子鱼卵、还是水蚤等,一旦触碰到这些触手就会被黏住,再被水螅触手刺细胞释放的“注射毒剂”麻痹,而后水螅便慢慢吞噬整个猎物。

智慧型选手3号:自带超凡的抗冻能力

在罗斯海冰冷的海底,生活着T·伯纳奇冰鱼,其血液中的糖蛋白分子含有一种能阻止血液冰晶生长的糖肽结构,进而保持体内的血液循环,以避免其机体被冻结。而这种抗冻特性,确保这种鱼在冰冻环境中得以生存和保持一定的活力,并能穿梭于冰凌缝隙,捕捉它们爱吃的腔肠动物和小型软体动物等。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500.jpg

T·伯纳奇冰鱼正在吞噬鳃曳虫(图片源自SCAR-III南极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P442)

上述列举的只是南极海洋生物中最具特色的几种。在南极海洋中一共生活着10000多种海洋生物,而我们现有的知识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独特而又脆弱的极地海底生态系统急需保护

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南极的海面下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海底生物资源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首先,南极生物资源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物种,是宝贵的基因库;其次,南极生物对高寒环境的适应生理生化特性与抗冻机制,对生命机理和遗传基因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另外,例如南极海绵等许多南极生物,还能提取用于医治人类癌症等疾病的天然药物,等等。

也因此,人类对极地海洋考察的兴趣、以及商业开发与捕捞的利益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以种种名目进行的南极海洋活动直接打破了南极的宁静。

即便是海洋调查这类非开发性的活动,也难免存在影响,尤其海底采样使用的底拖网,拖行过程中会造成大面积海洋底层生态的毁损,而已经收入拖网之中的生物样品,因为在拖行和起吊过程中,不断滚动和相互挤压,破损严重,大部分样品变成废品,我在参与科考时,每每看到这种情况,都感到痛心,应严格限制此类底拖采样器具的使用,改用对环境影响小的采样方式。

微信图片_20200113145504.jpg

在南极作业的希腊和俄罗斯转运船,转运船从渔船上收购货物,并将其转移至其他目的地。©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人类对南极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只发生在南极地区的活动:源自地球其他地区的人造污染物质以及各种固体废弃物,也在极地不同海域海底相继被检测到,对极地生物与环境安全形成更加实际的威胁;而全球性气候变化对极地海洋环境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和彻底:

  • 海洋水温的升高造成动物对环境温度的不适,进而发生生理生化改变、甚至可能导致生命过程的改变;

  • 全球升温导致南极冰盖变脆,冰盖边缘崩塌、甚至海上冰山崩裂产生的大量冰体会坠落和撞击海底,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与伤害;大量冰山坐底刮擦将会严重破坏软泥层生态结构,甚至刮除覆盖于基岩上已经形成的生态结构层,从根本上毁损所及海底局部生境,导致生物群落的被剥离。

就算当这些落底冰山消除后,软泥层开始重新形成,各类生物得以逐渐依次“回迁”,对南极这样独特而又脆弱的生态系统来说,完整的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需要花费数年、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漫长岁月。

而在此之前,人类对南极海底生物资源的信息,无论是从海区的调研覆盖度和应有频率两方面来看都了解甚少。还有相当多的海区从未有人踏足,更没有开展考察和研究。

基于此,国际社会对保护极地海洋和南极海底生物资源的呼声日趋强烈。而海洋保护区,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建立海洋保护区,守护南极

南极作为目前为止全球海洋保护的前沿,承担其保护工作的主要是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的各成员,提出和共同探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规划和相应的具体措施,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在南极设立海洋保护区。

不过,在实际的国际活动中,由于各参与国不可避免地要以维护各自国家权益为基本原则,难免因利益诉求的不同而产生意见分歧。在建立海洋保护区等重大问题的讨论中,往往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反复交流与磋商,协商一致才能做出决策。所以,CCAMLR在保护区议题上的每一个成果都是十分珍贵和不易的。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罗斯海保护区为例,其谈判就历经了漫长的5年,才最终得以达成。

回溯我们对南极海洋的了解过程,本以为贫瘠的极地海洋,其实孕育着丰富和独特的生命体系。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仍只是沧海一粟。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海洋保护体系,保护已知的具有特殊生态意义的海域,免遭过度捕捞、海底采矿等人类活动的破坏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于2007年正式成为CCAMLR的成员,这些年来已经成为参与和决定国际谈判进程的重要力量。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其积极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一致,只有重视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给全人类带来持续向善向好的发展。期待中国今后在全球建立海洋保护区方面,继续贡献我们的大国力量。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