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李玮:基于结构分解法的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驱动因素评估(2)

来源:国家长江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01 20:25:18

2.结果与讨论

2.1产业排水量变化

2002年、2007年及2012年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总量分别为1 019×108、1 191×108和1 186×108 m3. 2002—200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总量增长了16.9%,2007—2012年降低了0.4%. 2002年、2007年、2012年产业平均耗水率为46%.排水量变化与用水量变化有较强的关联性,耗水率是影响排水量的一个因素,随着污水收集系统的不断完善,工业耗水率将会下降,而农业节水技术进步将会促进农业耗水率的提高(农业用水损失量减少).由图 1可见,2002—200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排水量均有所增长;2007—2012年,排水量发展趋势有所分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及云南省的排水量呈基本持平或下降的趋势,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等地区排水量仍呈上升趋势,排水量增长比例最高的是安徽省,2007—2012年安徽省产业排水量增长率为16.7%.

1.jpg

2.2产业排水变化驱动因素评估

长江经济带11省市排水量变化驱动因素分解评估结果如图 2(2002—2007年)、图 3(2007—2012年)所示.各省市驱动产业排水量变化的因素被分解为节水减排效应、投入结构效应、需求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由图 2、3可见:驱动排水量增长的因素主要为规模效应,驱动排水量减少的主要为节水减排效应,而投入结构效应和需求结构效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2007—2012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及贵州省已实现排水量的显著降低.上海市、江苏省主要依赖节水减排措施驱动排水量降低,但需要进一步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江西省、贵州省主要通过节水减排与结构调整等措施使水资源利用更加有效,排水强度逐渐降低;重庆市、云南省排水量缓慢增长,未来需要重视加强节水减排措施来实现排水量的进一步降低;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及四川省在规模效应影响下排水量的增长趋势仍较高,需要加强节水减排措施与结构调整,进一步减少水资源利用量及排水量.从各驱动效应的发展变化来看,2007—2012年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需求结构效应的驱动作用逐渐明显,这可能与地区发展阶段有关系.

2.3规模效应与节水减排效应分析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由图 4可见:201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3.59×1012元,尤其是下游长三角地区,该地区生产总值占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的46%;此外,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圈——成渝城市圈也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1.jpg

驱动排水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为需求规模增长,即规模效应. 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规模效应带动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分别增长了67%与61%. 2002—2007年,规模效应驱动排水量增长超过67%的地区有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重庆市,规模效应在各省市影响较平均. 2007—2012年,规模效应影响总体减弱,但其驱动效应发展趋势在区域间出现差异,规模效应使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排水量增长均降至61%以下,规模效应对排水的增长驱动力逐渐减弱;而其他8个省市规模效应对产业排水量的影响均呈增加趋势,说明在需求规模增长的同时,排水量呈同步增长的潜力.

节水减排效应是驱动产业排水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驱动排水量分别下降了35%和60%,驱动力逐渐增强,说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逐渐重视行业的节水减排,且措施效果明显. 2002—2007年,节水减排效应驱动产业排水量下降大于35%的地区有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四川省;2007—2012年,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等地区受节水减排效应影响排水量均下降60%以上,表明2007—2012年受节水减排效应影响的省市在增加.浙江省节水减排效应影响由55%(2002—2007年)降至45%(2007—2012年),驱动力下降,云南省节水减排效应在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分别为31%和38%,驱动力较低,因此浙江省和云南省的水减排效果需引起注意.

2.4需求结构效应与投入结构效应分析

长江经济带中浙江省和湖北省分行业总产出结构如图 5所示.由图 5可见:浙江省和湖北省产业结构发展具有相似性,如化学产品业迅速发展,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在2007—2012年均呈现成倍增长的态势.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也表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如浙江省纺织品业、金融业取得快速发展;湖北省则发展为以农林牧渔业、食品和烟草业、交通运输设备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纺织品业、化学产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均为高耗水行业,其中化学产品业和纺织品业均为高污染行业[29],高耗水、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必然影响水资源利用与废水排放.

3.jpg

最终需求结构与投入结构是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大部分情况下需求结构效应是驱动排水量下降的因素,其在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驱动排水量分别下降了17%和5%.浙江省需求结构效应对降低排水量的贡献较小,这与浙江省以纺织品业、化学产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区需求结构效应对排水量影响逐渐增强,不断促进排水量降低,说明需求结构调整有利于节约用水,减少排水;而上海市和江苏省需求结构效应带动排水量有一定程度增长,这也是整个长江经济带需求结构效应对排水量影响出现减弱趋势的主要原因.从各省市来看,最终需求结构对排水量的影响力绝对值逐渐增强,是未来进一步减排需要注意的方向,可通过消费引导、税收优惠等措施,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品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减少排水量.

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投入结构效应驱动排水量分别增加了1%和4%,其影响力相对其他因素来说较弱. 2002—2007年上海市投入结构对排水量增长的贡献较显著,但其影响逐渐降低;江西省与湖北省投入结构效应由负值转为正值,说明生产部门的投入结构中产生了更多高污染型的中间产品投入需求.要通过投入结构优化减少排水量,主要需依赖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艺流程等措施来减少高污染型中间投入品的需求.

目前,国内针对污废水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鲜见,李长嘉等[30]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对1992—2008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得到的结论与该研究类似,即规模效应是驱动废水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对应该研究的节水减排效应)主要起到削减废水排放的作用,结构效应多表现为削减废水排放的作用,但贡献不大.

3.结论与建议

a2002年、2007年、2012年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分别为1 019×108、1 191×108与1 186×108 m3,产业平均耗水率为46%;2002—2007年产业排水量增长了16.9%,2007—2012年产业排水量降低了0.4%,上海市、江苏省等地区产业排水量下降趋势明显.

b驱动产业排水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规模效应,其在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带动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分别增长了67%和61%,但规模效应影响趋势逐渐分化.节水减排效应是驱动排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分别驱动产业排水量减少了35%和60%,影响力显著增强,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长江经济带节水减排措施成效明显,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正在逐步建立.在大部分情况下需求结构效应是驱动排水量下降的因素,其影响力的绝对值逐渐增强.投入结构效应影响较弱,规律性不明显.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长江经济带需求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减少高耗水、高污染产品的最终需求及中间投入需求.

c“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江苏省需进一步关注通过需求引导、政策引导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耗水、低排放产业的调整.浙江省、云南省需要重视加强节水减排措施来实现排水量的进一步降低.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等地区排水量仍具有较高的增长趋势,需要加强节水减排措施与结构调整,限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减少产业排水量.

d长江经济带产业进一步节水减排需要依赖技术发展,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工艺水平及资源回收利用率,促进产业清洁生产能力提升等方式.发挥结构效应的减排作用,可通过进一步优化最终需求结构和投入结构,减少高污染型产品及中间投入品的需求等措施;另外,在供给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环境保护政策是重要的手段,通过环保税征收、严格执法、限制准入等措施控制高污染行业发展,通过税收优惠、消费引导等促进低污染行业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环保产业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污染减排作用.

e该研究的不足之处体现在SDA方法依赖于投入产出表,而地区投入产出表编制一般较滞后,导致该方法分析数据也有滞后,此外对省市间产品流动及影响分析不足.今后,随着投入产出预测方法的发展,SDA方法将可用于对现状进行分析及未来情景预测.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