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我国滨海湿地修复“无章可循”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刘如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0-28 09:42:45

39460f1f-0674-46d5-993d-507c833e13f2.png

“技术规范对于滨海湿地修复的成败非常重要,由于规范缺失、理念滞后和监管不到位,出现了无效修复、过度工程化、高生态风险等问题,甚至涉嫌违规,打着生态修复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搞开发。”近日,在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指出,缺乏规范和标准,就难以评价修复工程的成效。

杨志峰所言的滨海湿地,生态多样性丰富,种类较多,包括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等,具有生物资源供应、水源涵养、水质净化、消浪护岸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据了解,全球超过26亿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河口海岸区,这里通常也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在我国,约30%的大中城市、近20%的人口、约35%的GDP产值在海岸带地区。

然而,由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带来的双重压力,海岸带出现了湿地面积减少、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拿我国的围填海来说,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围海晒盐;60~70年代,主要是围垦种地;80~90年代,主要是围垦养殖;到了21世纪,则以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为主。这使得滨海湿地类型改变、面积减少、破碎化加剧。”杨志峰说。

他介绍,由于大坝及水库建设,入海水沙通量减少,水盐平衡被打破,海水盐度上升,会造成海水倒灌、海岸和地下水侵蚀。“有这样一句话,‘今天之上海,明日之海上。’未来,上海可能会因为海水倒灌而变成‘海上’的城市。”

此外,水体污染、海平面上升、物种入侵等也是造成滨海湿地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国自1950年就开始摸索修复滨海湿地生态,200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针对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砂质海岸、浅海水域等6种生态系统类型。杨志峰介绍,截至2016年,我国共实施修复工程1011项,颁布相关专业技术规范341项。

经过对我国典型修复项目的分析,杨志峰团队发现,南方地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开展较广泛,北方则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宁两地。“修复类型也不平衡,针对红树林和滩涂的修复实践较多。”杨志峰说,“盐沼、珊瑚礁、海草床退化严重,但修复案例很少。”

“这1000多项修复工程的效果如何,大家说法不一。我们发现,在这些项目中,不太容易找到成功案例,很多地区出现反复修复的情况,长期来看还是退化。”杨志峰说,“问题在于,修复工程技术手段、技术规范和原则特别缺乏,甚至没有规范性的指导,工程就做了。这让我们特别惊讶。”

据了解,在1000多项修复工程中,有技术规范可循的工程有360余项,不足40%。在这360余项中,“大部分修复规范集中在监测评估阶段,而前期规划、具体实施以及后期适应性管理阶段缺乏规范,当前修复规范与修复技术阶段不匹配。”杨志峰说。

“应构建基于自然规律的科学修复措施,建设法律体系,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形成长期的综合管理和监测体系。”杨志峰指出,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考虑大尺度流域—河口—近海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河口海岸湿地整体生态功能。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