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人物

旗下栏目:

王长庭:为了青藏高原更好的生态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3-18 11:06:25

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生态系统的脆弱区。伴随着全球气候加速变暖,青藏高原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之变局与挑战。

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体,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最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动植物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面对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和持续变暖的气候,我们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为更好解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问题,王长庭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从基础科学层面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

王长庭,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草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以其所学,将成果留在草地上

“一个做学术研究的人不能总想着自己眼前的学术成果,而要把社会公众的利益始终放在心里,要有意识地用自己所学所长去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长庭表示,要把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是王长庭对学生的教诲,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1.jpg

▲与红原县龙日坝乡草原站技术员一起讨论草地资源调查

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地缘优势,在研究中,王长庭将目光长期聚焦在青藏高原。他在青藏高原长期开展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过程,生态系统资源的分类、配置、替代及其自我维持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功能关系、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与机制研究。“无论是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从自然气候层面,研究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多功能性的维持,都有重要的意义。”王长庭就从以上两个层面阐明了他的团队刚刚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气候变化下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维持的地下生态学过程与机制》的重要意义。

2.jpg

▲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各个功能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权衡每个功能的得与失,在保证健康生态系统的基础下,最大化利用生态系统不同功能,既能多产草、产好草,保证草畜的动态平衡,又能稳群落、保水土,发挥草地的环境功能。”王长庭解释道:这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明确,不仅可以为高效利用或者管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以求达到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提供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安全,而且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

3.jpg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成员合影

在这个研究领域,王长庭已经耕耘了近三十年,依托国家攻关计划、国家973计划以及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金项目(高寒草甸退化分异过程及调控机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冰冻圈变化的生态过程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国家基金面上项目(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在退化高寒草地恢复演替中的作用及其互作机制)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005年度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招标项目等,治理严重退化草地5632公顷,保护120万公顷;恢复治理工程取弃土场地1398公顷,构建绿色工程护坡276.7公里。利用建立的退化高寒草地恢复治理技术体系和模式,节约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投资1834万元,有力支撑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有效促进了三江源退化生态恢复与关键功能重建,推动了区域草地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综合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共赢。

同时,在本领域国内外生态学主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SCI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100,1篇被ESI Top 1%“高被引论文”收录。

牢记初心使命,正己身育新人

作为一个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是第一职责和崇高使命。虽科研任务繁重,王长庭依旧坚持为本科生教授《基础生态学》和《草地生态与管理》两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王长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开放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提前了解和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际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教学不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jpg

▲在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我不仅要给学生们教授知识,更要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打开专业之门,激发他们参与科研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时代责任感!”正己身,方施教。在西南民族大学任教的这十几年间,周末和假期王长庭基本在实验室和办公室度过。“对待学生,我比较严厉,但是也要以身作则,告诉他们对待科研需要怎样的付出和责任感。”王长庭这样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来受教育,你就要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学会学习,即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在研究生教学中,王长庭以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采用 “研讨型”教学方式,注重将国内外相关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课堂,带领学生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创新想法,把育德融于教学,坚定学生科技报国志向。

作为王长庭老师培养过的众多研究生之一,胡雷现在是他实验室的一名助理研究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亦师亦友,”胡雷回忆道“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优质的科研平台和实验条件,连一些野外考察注意事项、数据处理等基本功都是他手把手教我,即便有自己不清楚的他也会帮我找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解答。”从南京大学生态学博士毕业后,胡雷选择进入王长庭的实验室继续从事高原生态的科研工作。

2.jpg

▲青藏高原科考队成员合影留念

在王长庭的设想中,他想建设一支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有知名度的生态学团队,将西南民族大学高原生态学的故事讲给全国的生态学专业的同学和同行听。他也有这样的自信:“生态文明,这是总书记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国家民委和四川省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我们充满科研信心;红原基地,这里曾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原,留下了革命先烈的足迹,追忆红军精神,我们充满科研斗志;青藏高原研究院,是西南民族大学学科规划调整后的大力发展的院系,我们充满科研希望。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更有自信把学校的生态学科发扬光大。”

从科研到服务,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科研工作只有热血与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苦中苦,静下心来,蹲下身来。

3.jpg

▲调查高寒草地植物

每年的四月底,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的返青期,尽管此时的高原仍是大雪纷飞,氧气不足,高反严重的王长庭和他的科研团队却不得不趁着植物短暂的返青期前往川西北高原,紧张有序的布置下这一年的野外实验了。返青期内一周的高原之旅,除了留下完美运行的科研装置,还有草原雪地里一排排整齐的脚印。此后五个月的生长季,是一年最为忙碌的黄金时间,王长庭往往会将最乐于吃苦、最善于发现的同学留在红原基地,让他们细心照看每个实验样地,认真观察大草原中最细致的变化,大胆思考每一个变化背后的科学原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高寒草地生长季末期,十月初的高原延续了四月底的严寒,周而复始的气候一直在循环,而王长庭生态学团队观察的自然现象、获取的实验数据却一直在累积与增加。

高寒草地生长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一年野外工作的完成。“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是平原地区庄稼人的经验与美好愿景。高原地区11月份后的漫天大雪为高原草地带来了极佳的保温效果和充足的水分,这又将如何影响第二年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产草量和生态功能呢?要想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就要选准时间,“11月份后,雪下的越大就越要上去,”而这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让流鼻血和头疼难以入睡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高原反应,变成王长庭和他团队成员的“家常便饭”。

1.jpg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试验田

“勤奋是一切的基础,科研是公平的,只有勤于思考,勤于实验,勤于付出才会有收获。相比国内其他高校的生态学科研究发展,我们的生态学发展仍是路漫漫且修远”王长庭说道。

提到未来的科研方向,王长庭还是把注意力放在青藏高原:怎样维持实现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多功能性维持好了以后,它的服务功能才能表现出来。”王长庭说。下一步就是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不完善,最简单评判标准就是草地好不好,草场的质量好不好。”

助力牧区,科技改善牧民生活

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只体现在几张图、几千字和几页纸上,而应该把它们拿下来,放在草地上,放进牧民家。作为专家服务团成员,王长庭积极参与四川省委组织部等安排的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将专业知识和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理论,采用科研与示范工程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形成原因、生态过程和恢复重建机理,为促使草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发挥了积极贡献。

“先把生态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掌握住、搞清楚,再进一步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才是我们科研工作服务于牧民、牧区、牧业最好的体现。”王长庭说。

1.jpg

▲高寒草地植物群落野外调查

翻看王长庭的微信朋友圈,都是他在野外考察时的所思、所想、所感。“你看,这是我们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时拍的画面,“七月高原草色绿,正是考察好时节”,指着一张张照片,王长庭向记者分享自己的科考经历。谈到青藏高原,王长庭总是充满激情,“这是片神奇的土地,有独特的自然风貌,还有世代和草原共生的牧民,我永远去不够、看不尽。”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