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皮肤”,土壤是我们95%食物的源头。然而,就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土壤,如今却面临短缺的境地。 根据联合国新闻报道,全球每五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受到侵蚀。照这个速度,到2050年前,全球超过90%的土壤都可能出现退化危机,进而导致粮食减产、清洁用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水力,重力,风力,冻融等都会造成土壤侵蚀 其中水力侵蚀是常见且最主要的一种 (图:图虫创意)▼ 对于仅占世界10%的耕地面积,但需承载世界约20%人口的我国来说,土壤“变累”、“变瘦”、“变薄”等退化问题也同样严峻。 既然土壤都是经历沧海桑田而来的,为什么还会退化呢?我国土壤健康现状怎样,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土越耕越返贫,地越种越不行 (图:壹图网)▼ 土壤,从何而来? 在自然界的各个要素中,土壤可以说是最低调的一个了。虽然平日里总是静悄悄地,但土壤却有着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统计,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气中碳含量3倍以上,比现存动植物所含碳总和的四倍还多,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最大碳库。 作为土地最常见的碳库——化石能源 自人们发现这一遗产以来,已经完全离不开它 (图:shutterstock)▼ 然而,在距今5亿-4.4亿年前的奥陶纪,广布地表的土壤还并不存在。 那时,地球表面出现海退,陆地面积增长,这给一些生活在岸边的绿藻(如今大部分陆生高等植物的祖先)提供了上陆的机会。 绿藻陆地化事件,从一个单细胞藻类进化出如今的大家族 (来源:Shifeng Cheng, 2020)▼ 到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真菌、地衣、苔藓逐渐走上风化壳,促使地表岩石风化并积累有机质,成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始开端。 石炭纪末到2.7亿年前二叠纪后,随着地壳运动加剧,浅水域和沼泽地消失,蕨类植物演变为裸子植物并逐渐成林。 植物通过逐步演变,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 (图:壹图网)▼ 这一时期,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土壤也进入到了多样化发展阶段。例如当时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煤系和红色岩系,就是如今铁铝土和富铁土的祖先。 从1.35亿年至1.1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到新生代第四纪,随着古地中海消失,喜马拉雅山等大型山系隆起,我国东南湿润、西北干旱的格局也在基本形成,土壤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让我国成为包含12个土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土壤大国。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 土壤类型极其丰富,可因地制宜用于不同途径▼ 这些土壤与全球各地的土壤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贯性的土壤圈。 土壤圈这一概念最早由马特森于1938年提出。之后这一概念便加入到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的自然圈层大家庭中,并在其中充当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 例如,对于岩石圈来说,土壤的存在能最大程度减少外营力,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对生物圈来说,土壤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 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园 (图:壹图网)▼ 不过,虽然土壤由岩石发展而来,但与岩石仍大有不同—— 肥力是土壤与岩石的最大区别,是土壤本身最显著的标签,也是供应植物生长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储蓄库。 土壤的原生肥力下降,现在种地不施肥不行 (图:Flickr)▼ 当人类对土壤进行开发、改造、施肥、播种等操作后,会让本就拥有一定自然肥力的土壤再加上一层人工肥力,二者叠加后的有效肥力,就是衡量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人们对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逐渐增加,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壤不仅肥力没有增强,反而出现“变瘦”、“变少”、“变累”等退化现象。在我国,土壤退化就不少。 种地就用金坷垃,一袋更顶两袋撒 (图:wi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