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气候变化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天山1号冰川,这群人守了61年!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李冬梅 贾静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08 08:08:18

1.jpg

它,海拔3543米,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高的气象站;它,少水缺电,是国家一类艰苦气象站;它,守护着乌鲁木齐河的源头1号冰川;它,就是大西沟气象站。

1958年,这座气象站“呱呱落地”,今年刚过甲子的它,与新疆105个国家级气象相比,却风华正茂。因为,有一群气象工作者用满腔热血守护着冰川。6月28日,记者跟随维护、更新气象设备的工作人员,走进了这座守望了冰川61年的气象站。

缺氧不缺数据

6月28日6点,天色未亮,大西沟气象站站长买买提•阿布来提与6名同事出发,在崎岖山路上颠簸近4个小时后,抵达这个冰川之畔的气象站。

“现在站上观测自动化,不再需要有人值守,我们定期上来维护、更换气象设备。”买买提说。

这里地处天山的天格尔冰峰山腰,紧靠乌鲁木齐河,空气稀薄而清冽。周围50公里禁游、禁牧,放眼望去,一片寂静。尽管是夏日,山间的风却又冷又硬,加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凡是裸露的皮肤,皆能感到针刺般的疼痛。

一进观测场,大家就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2.jpg

“主站温度12℃,湿度38%!”买买提拿着对讲机分享数据,两台电脑同时实时监控主站和备站数据,确保安全。

48岁的副站长李辉腰间别着仪器和工具,小心翼翼地缓爬至11米高的铁塔。

身处高海拔地区,每升高1米,身体都有反应,只有慢下来,才能减轻不适。他娴熟地取下风向风速仪,用滑轮送至地面,再将新的仪器装好。

而在地面这边,正查看地温表的哈不拉哈提突然嘴唇乌紫、面色苍白,慢慢蹲了下去,趴在工具箱上。接过同事递来的水,他润湿了起皮的嘴唇,又缓缓合上眼睛调整状态。

哈不拉哈提刚毕业就与大西沟气象站结缘,彼时这里尚需有人值守,他一待就是8年。尽管高山反应强烈,每次上山都像是“受折磨”,他从未当过逃兵。半个小时后,他小心起身,继续分拣线路……

3.jpg

时至中午,一块馕就着冰冷的瓶装水,就是每个人的午饭。大家边吃边干,终于在午后完成全部任务。

由于1号冰川海拔高、人为干扰少,大西沟气象站的数据极为珍贵,对天气过程的指示和预测作用显著,是全国乃至全球气象观测站网的重要站点之一。在买买提和同事看来,不管多苦,只要为记录全球气候变化积累、贡献宝贵资料,就值得。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几代冰川气象人一脉传承的精神内核,不曾褪色。

延伸对话只为更懂冰川

当日17时,天空飘起细密的雪花,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嗡嗡”的鸣响声,划破了冰川的寂静。无人机盘旋在海拔4340米高度,用14分钟拍摄、记录了方圆约500平方米的冰川样貌。

“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无人机!”乌鲁木齐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普宗朝介绍,大西沟气象站主动增加“自选动作”,承担1号冰川变化的拍摄任务,用来对比分析冰舌位置、研究气候变化,今年是第九个年头。

随着气象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技术提高,2016年3月1日,这里从人工观测转为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模式。常规业务轻松了,气象人对冰川的了解反而加深了。

1号冰川是相关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重点监测、用以研究气候变化的10条冰川之一。而随着1号冰川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和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大西沟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持续生发出新价值。

从2013年起,普宗朝就将视角转到这一层面,参与起草了1号冰川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划;2017年,他又带着一班人研究了乌鲁木齐河源气候变化对1号冰川退缩及河流径流的影响,引起政府和学界关注。就在不久前,普宗朝在站上邂逅了一只小狐狸。他认为,这是当地生态环境向好的信号。

思路不断扩展,路也越走越开阔。增加自然物候观测,开展积雪参数观测,添置GPS水汽通量观测仪器……这里已成为研究天山山区气候和冰川变化、支撑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前沿阵地。

61年来,从有人值守、日夜陪伴,到延伸对话、更懂冰川,大西沟气象站非但没有式微、沉寂,反而在支撑科研方面蓄势发力,引人注目。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抬头见冰川,低头乱石滩,取水跑断腿,冰中找水源。”在大西沟气象站待了40年的老站长沙志远,曾如此描述这里。

在自治区气象局曾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间仅有炉火闪烁的漆黑小屋里,气象人把三轮车拉来的冰块砸碎,放在炉上的水壶里“咕嘟咕嘟”地融化……2016年以前,这里的生活用水都要到40公里之外拉运,一旦大雪封路,只能就地取用融化冰雪;由于没有供电线路,用电只能依靠太阳能和油机发电。

不仅如此,家常便饭式的高山反应,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远离亲人的孤独清冷——大西沟气象站的“苦”,曾值守于此的气象人皆能逐一道来。

6.jpg

而今,尽管不用日夜坚守,大家仍要每月至少4次上山维护仪器、排除故障、取回数据,最多的一个月来过13次。

“一般人可来不了这儿!”大西沟气象站的“新生代”、29岁的小伙子陈亮,当年择业时完全有更好的选择,却来到这里。初来乍到时的一次“下马威”,让他至今难忘。

2018年元旦,陈亮和站长买买提等3人上山排除仪器故障,行至距离站点10公里处,经过了一块1米厚、篮球场大小的冰面。谁知道,车刚爬上冰面就开始打滑,直接侧翻到30米下的悬崖!

大家惊魂未定地爬出车子,买买提忍痛爬到附近最高的山上,最终搜寻到了通信信号,得以向外求救。那个深夜,他们在一个废弃的蒙古包里抱团取暖,直到天亮才等来救援……此后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这段10公里的路,他们必须靠双脚徒步上山。“在山上,生活圈子小了,扛担子的胆子却大了!”陈亮笑言道。

曾先后在两个地(州)艰苦台站坚守过14年的李辉认为,大西沟气象站是他待过最“苦”,却又最“不苦”的艰苦台站。“大城市也有孤独,小站也有合力。这里业务单纯,有两位高工做榜样,年轻人也活力十足,让人能‘待得住’。”

每个人的背包里,都备着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事业和心灵的归属。他们与冰川的对话,还将继续,还将深化,还将升华。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