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气候变化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绿色制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可能被低估的大动作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胡敏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24 23:21:08

在炎热的季节,为维持食物新鲜、保证医疗和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空调、冰箱、冷链等制冷技术是刚需。然而,制冷也是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9月22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15-2019年间,气候变化的警示迹象和影响(如海平面上升、覆冰损失和极端天气)有所增加,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开幕,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紧迫性是最核心的词汇。一周前的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为纪念达成《蒙特利尔公约》而设立,气候峰会的召集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臭氧日当天发布信息,首先谈及气候峰会旨在提升全球行动的雄心,并特别呼吁:“各国都应制定国家制冷行动方案,以提供高效、清洁、普惠的制冷,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行动。”

什么是国家制冷行动方案,能让秘书长如此上心?

其实,秘书长倡议发出前,中国已经先行一步。201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发布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国成为继印度和卢旺达之后第三个发布此类方案的国家。

如《方案》所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制冷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中国家用空调产量全球占比超过80%,电冰箱占比超过60%。方案提出,“到 2022 年,家用空调、多联机等制冷产品的市场能效水平提升30%以上,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 20%,实现年节电约 1000 亿千瓦时。”

3.jpg

2018年7月18日,沈阳街头现20层楼空调墙建筑,墙外体悬挂的两百余台空调密密麻麻。(视觉中国)

方案发布后,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马上组织了公司内部学习,中金公司也撰文分析方案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制冷关乎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一环。

在炎热的季节,为维持食物新鲜、保证医疗和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空调、冰箱、冷链等制冷技术是刚需。然而,制冷也是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方案》指出,中国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年均增速近20%,大中城市空调用电负荷约占夏季高峰负荷的60%。

国际能源署指出,全球约10%的电力被用于空间制冷(空调、电扇),许多制冷剂采用的氢氟碳化物,更是比二氧化碳强上百甚至上千倍的温室气体。

制冷的需求还在增长。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50年,仅空调的全球拥有量将增加3-4倍,相当于在未来30年,每一秒就会有10台空调售出。

为了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夏天豪华商场过度的冷气、智利车厘子和新西兰牛肉到达餐桌所需要的冷链体系,都导致了大量的排放。

需要降温的不只是人类,还有由数据中心支持的互联网。我国数据中心年耗电已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2%,相当部分是用来给机器降温。

《蒙特利尔公约》是为管制消耗臭氧层物质而达成,许多传统制冷剂的替代物氢氟碳化物虽然不是消耗臭氧层物质,但温室效应极强。2016年,缔约方以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了《基加利修正案》,决定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使用。有专家笑称,蒙约实质上已经转变成了一个气候协定。

中国在推动《基加利修正案》达成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还没有完成国内批约的程序。一旦生效,我国需要在2024年将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消费冻结在基线水平。

这给制冷剂和整体能源效率同步改进带来了机会。《方案》指出,中国主要制冷产品节能空间达30%-50%,还有专家认为现有家用空调的平均能效和最先进技术比,有提升3-5倍的技术革新空间。

更多的绿色制冷国际行动也已在开展。2018年,国际能源署发布《制冷的未来》报告,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发布《可持续制冷普惠》报告,2019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起“制冷联盟”,世界银行发起高效制冷项目。本次纽约气候行动峰会,绿色高效制冷已被确定为展示全球行动力度的一个亮点,将会在首脑会议主场介绍。

不过, 9月16日,中国发布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中方的立场和行动”中,绿色制冷并未被提及。参照《方案》中的大动作,绿色制冷,可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被低估的大动作。

作者:基加利冷能效项目中国负责人

“基加利制冷能效项目(K-CEP)”由多家基金会和个人发起,承诺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制冷能效提供资金。在K-CEP支持下,能源基金会(美国)牵头实施“基加利制冷能效-中国项目”。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