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气候变化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牧鸡治蝗,真的有用吗?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BOOK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2-25 05:46:43

1.jpg

▲ 一只蝗虫趴在竹节上。图/视觉中国

我国是怎么对付蝗灾的?

2020开年,“地球Online”遭遇了巨大的危机。除了中国的疫情,非洲的蝗灾也让人忧心不已。如今,3600亿只蝗虫正在东非的非洲之角肆虐,埃塞尔比亚、索马里、肯尼亚等多个国家正在与蝗群交战。

在战场对面的,是能够引发最严重蝗灾的沙漠蝗虫。这些蝗虫逆风飞行,一天可迁移150公里。每一平方千米的蝗群,就容纳了8000万只蝗虫,它们一天吃掉的粮食,等同于3.5万人一天的口粮。如果蝗群得不到控制,饥荒将会成为严峻的问题。

2.jpg

▲ 马达加斯加的居民在捕捉蝗虫,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吃(历史照片)。图/视觉中国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也免不了遭受蝗灾的侵扰。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在新闻报道上见到的蝗灾越来越少。

是我国对付蝗虫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吗?

我们面对的敌人究竟是什么?

从古到今,中国遇到的蝗灾就数不胜数。甚至可以说,我国是蝗灾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夏六月,大蝗蔽日而飞,昼为之黑,庭户衣帐悉充塞”,“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都是蝗灾的真实写照。

古人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总是充满了敬畏,甚至把蝗虫神话化,“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民众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竟然畏惧到祭拜,不敢捕捉。

1.jpg

▲ 蝗蝻太尉,传说中他是蝗虫的掌管者,奉着上天的命令施放和消灭蝗灾。图/视觉中国

建国以来 ,我国也是平均每间隔3-5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蝗灾。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黄河中下游河滩、渤海湾、淮河中下游及其行洪区、华北一些洼淀水库和内涝洼地。

我国很少见到沙漠蝗虫,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引起的。它们后腿强壮有力,抓在手里,能感受到蹬人的力道。黑褐色的身体,和土地融为一体,不容易被发现。

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它们有六条腿,两对翅。躯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一旦长成成虫,就非常善于弹跳和飞行。

2.jpg

▲ 江苏的大蝗虫。图/视觉中国

东亚飞蝗喜欢在湿润的土中产卵 ,但卵发育和孵化出土却需要旱一些才好。所以,蝗灾的发生与气候关联紧密,特别是旱涝灾害发生之后,常有蝗虫大批量诞生。1963年河北省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灾害 ,第二年蝗虫泛滥成灾。

洪水会带来大面积湿润的土地,方便蝗虫产卵,而干旱又会导致卵易于孵化。干旱还可以抑制蝗虫的天敌鸟类,并让它们喜欢的禾本食物生长不出来。因此,遇到人类种植的庄稼,蝗虫便像久旱逢甘霖一样,一头扎下来。除了旱涝灾害之外,土壤沙漠化也是滋生蝗虫的温床。

1.jpg

▲ 蝗虫从地下的卵中孵化出来,爬到地面上。图/视觉中国

蝗虫基本上是吃素的,但饥不择食的时候也会吃肉,比如受伤的同类。不过,蝗虫并没有食人的明确记载。体量大的家畜和人类不在它们的攻击范围内,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了。

牧鸡治理,真的有效吗?

虽然蝗虫不吃人,但它们过境之后,往往会造成“人相食”的惨剧。蝗虫过境,庄稼片甲不留,一整年的收成都没了指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蝗灾的报告中,是使用“plague”,也就是瘟疫一词来指代蝗灾。

很多人会觉得,蝗虫吃粮食,我们难道不能吃蝗虫吗?这么说的人一定没见过蝗灾,蝗虫铺天盖地地落到庄稼地里,还没等你抓到几只,密密麻麻的“大军”就把庄稼都吃光,拍拍翅膀,继续祸害下一片田地去了。

1.jpg

▲ 蝗虫确实是一种食物,图为墨西哥市场的油炸蚂蚱和柠檬。图/图虫·创意

而且,就算是能抓到足额的蝗虫,能接受这种食材的人,比起平时吃粮食的人还是太少了。我询问了南北方不同地域的若干朋友,只有一位兴奋地问能好怎,剩下的人都十分嫌弃。

古人已经发现了一些蝗虫出现的规律,并编出了一些顺口溜,“久旱必有蝗”,“先淹后旱 , 蚂蚱连片”。

然而古人却没有太好的方法防治蝗虫。当还不会飞的蝗群来临时,人们用火烧,用水淹,用树枝打,但这样做除了有点心理安慰之外,并没有实际的效果。

2.jpg

▲ 驱蝗。蝗灾是危害农业生产的又一天灾,蝗群过处,寸草不生。为了挽救庄稼,农民们会拿着自制的工具扑打蝗虫,但这实际上是杯水车薪。图/视觉中国

蝗群太庞大了,个人的力量无法让它伤筋动骨;假如是飞蝗群来袭,那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点火熏走它们,但即便蝗群真的改了道,它们也照样会啃食邻居的粮食。

最近,CCTV拍摄的一部《牧鸡治蝗》纪录片火起来了。河北草原上的人们用鸡来治理蝗灾,每只鸡一天能吃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蝗虫。牧鸡拍拍翅膀,成群结队地追着自己被车拉走的“宿舍”,从一个蝗区赶往另一个蝗区,憨态可掬。

1.jpg

▲ 散养的柴鸡,比肉鸡战斗力强很多。图/图虫·创意

最早,人们用普通肉鸡做灭蝗实验,发现效果一般。现在,灭蝗的“专用鸡种”是华北柴鸡,动作矫健,奔跑能力强,是名副其实的“战斗鸡”。而且这种鸡非常好吃,等蝗虫治理完毕,它们也正好长到最适合吃的时候,就被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除了牧鸡,粉红椋鸟也是蝗虫畏惧的敌人。2018年修建国道218线的时候,粉红椋鸟在碎石堆中做了窝,为了等它们完全孵化并离开,国道修建停工,损失达上百万元。

1.jpg

▲ 粉红椋鸟是灭蝗的能手。图/图虫·创意

粉红椋鸟是“三有鸟类”,即于国家有益的、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它们喜欢吃蝗虫,曾经在2013年新疆的蝗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值得注意的是,牧鸡主要作用于西部的草原,防治的也不是东亚飞蝗,对于东部耕地的蝗灾没有太大参考价值。而且,牧鸡主要吃的是还不会飞的蝗蝻,对于成虫就没有太大威慑力了。

我们是怎么治理蝗灾的?

治理飞蝗太难,还不如直接把它们的卵毁掉。蝗虫最脆弱的时候,就是还未孵之前。古人就讲究“捕蝗不如捕蝻(幼蝗),捕蝻不如挖卵”,趁早消灭才是正道。

要消灭蝗群,还得集中歼灭。每到夜晚,蝗虫会聚集在一起抱团休息,到了早上,它们需要晒晒太阳升高体温,这是蝗虫行动最为迟缓的时候,也是人们消灭它们的最佳时机。

2.jpg

▲ 一只蝗虫趴在树叶上。图/视觉中国

但古人的技术毕竟有限,即使是民国时期,蝗灾依旧频发。蝗灾真正得到遏制,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之后,对能引起饥荒的蝗灾非常重视。许多省份先后成立了防治蝗虫指挥部,规定捕蝗实行分级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灭得好有奖,瞒报延误等也有所惩罚。

20世纪50年代开始 ,我国农科院的植保所、科学院的昆虫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都下了大力气研究蝗灾防治,科技人员深入灾区进行研究,总结出大量经验并推广到全国各处深受蝗灾之苦的地区。

2.jpg

▲ 飞机灭蝗效率很高,不止我国在用。图为1953年,埃塞俄比亚,作为国际技术合作的一部分,美国飞机和飞行员在奥加登沙漠向正在吞噬庄稼的蝗虫喷洒药物。图/视觉中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大批量出动飞机,播撒一种俗称“666粉”的药物。它的大名叫六氯环己烷,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的广谱杀虫剂,还能胃毒、触杀、熏蒸,一般加工成粉剂或可湿性粉剂使用。

飞机播撒极大程度上节省人力,也对蝗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666粉性状十分稳定,不易降解,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导致了一些工作人员中毒。

1.jpg

▲ 蝗灾发生,铺天盖地的蝗虫。图/视觉中国

之后,我们还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降水量等不同因地制宜,尽量减少适合蝗虫生长繁殖的区域,多种植一些蝗虫不爱吃的作物,比如土豆。还研究生物防治,除了牧鸡和粉红椋鸟,还用微生物来杀死它们。

关于这次非洲蝗灾,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的石旺鹏教授(研究蝗虫的生物防治)认为,因为地理阻隔,沙漠蝗迁飞到我国的风险较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除沙漠蝗外,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意大利蝗、飞蝗和摩洛哥戟纹蝗等也蠢蠢欲动,这个地区与我国有漫长的边境线,几乎没有障碍物,蝗群迁飞进入我国的风险极大,应该引起重视。”

2.jpg

▲ 2019-2020年发生于东非的蝗灾。图/FAO

比起被青藏高原阻隔的沙漠蝗虫,石教授更担心的是西部入侵的其他蝗虫种类,毕竟,这些年来,它们确确实实地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蝗灾的发生是气候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法避免,也无法彻底消除。但保护土地避免沙化,尽量减少蝗虫的生存空间是我们能做到的。地球上的生态是一环套一环的,如果不注重环境保护,迟早会影响到人类自身。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