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气候变化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应对气候变化 保护极地环境 开辟远洋航道 推动极地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王自堃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08 09:46:02

● 嘉 宾: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陈大可

●主持人:王自堃

1月4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船前往罗斯海新站途中,陈大可以《中国在极地的探秘之旅》为题在“南极大学”开讲,系统介绍了我国为何探索极地、极地探索历史、极地研究展望等内容。本报记者结合讲座内容采访了陈大可。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你曾开发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预测模式,刷新了人们对厄尔尼诺可预测性的认识。是什么机缘让你从研究热带海洋转向了极地领域?

陈大可:我是近两年才将研究方向聚焦到极地。海洋二所是我国最早开展极地研究的科研单位。虽然我以前对这个领域涉足不深,但在南北极海冰预报和南极底层水成因方面做了部分研究。极地科学处于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南北两极是地球系统变化的关键所在。除去潮汐,全球大尺度的大气和海洋运动都是由极地和热带之间的温度梯度决定的。热带代表热的一端,极地代表冷的一端,任何一端的变化都会引起全球变化。

主持人:作为此次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你将主要开展并推动哪些极地研究?

陈大可:国际上在南极有一个南大洋观测系统计划,但目前这个计划比较碎片化,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这也是我提出南大洋“大圆环”计划的一个原因。环绕南极的“大圆环”包括锚定浮标、移动观测平台、卫星遥感和重复断面观测等,可在南大洋观测系统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

目前在北冰洋还有一个多学科漂流国际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即将退役的德国“极星”号破冰船将先被冻结在冰上,再随北极穿极流漂流一整年。科学家将围绕这个“冰上移动实验室”开展多尺度海-冰-气相互作用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安排中国科学家全面参与这个计划。

最近,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我们还组织全国极地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凝练出了极地基础科学研究的6大优先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为推动国家层面的极地科学研究绘制了路线图。

主持人:开展极地科考将满足哪些新需求?

陈大可:南北两极蕴藏着大量的未解之谜,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探险家的乐园,也是拓展国家战略空间的新疆域。

开展极地科考对应着多方面的国家需求,如引导国际规则制定、建设海洋强国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需求,探测和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极地环境的需求,开辟远洋新航道、维护国家权益的需求。我国正处于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机遇期,只要顶层设计得当,就有可能在极地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