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气候变化

旗下栏目: 净气技术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北方海冰发展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方正飞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3-13 12:30:55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的海冰观测信息显示,受气温、海温回升影响,3月7日渤海及黄海的海冰已全部消融,今冬冰情结束。从2018年12月4日辽东湾初现浮冰,至海冰全部消融,今冬渤海、黄海冰期总计93天,冰期天数与常年相比偏短。

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冰首席预报员刘煜介绍,2018年/2019年度海冰冰情整体较常年明显偏轻,以辽东湾为例,今冬的盛冰期只有12天,较常年的35天左右明显缩短,在冰期内又出现了辽东湾西侧冰情较东侧冰情偏轻的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还未收到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三省一市海冰灾害受灾报送。

刘煜说,今冬初冰期持续时间长,1月份辽东湾冰情异常偏轻。盛冰期开始时间晚且持续时间短。2月上旬进入盛冰期,2月中旬盛冰期结束。融冰期海冰融化迅速。2月中旬进入融冰期,3月上旬终冰。

初冰期较长 整体冰情偏轻

北海预报中心海冰首席预报员黎舸介绍,今冬渤海、黄海各海域的浮冰外缘线离岸距离、海冰分布面积和海冰厚度等冰情指标均较常年偏小。“在冰情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盛冰日明显推后、冰情空间分布明显不均的特征。”

初冬时节,受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的数次冷空气影响,渤海、黄海气温和水温出现断崖式下降,12月上旬沿岸先后出现初冰,其中,辽东湾等北部海域出现初冰的时间与常年相仿,而南部的渤海湾和莱州湾等海域出现初冰的时间较常年有所提前。进入初冰期后,渤黄海冰情迅速发展,发展趋势与近8年平均状态较为一致。至2019年1月上旬,辽东湾海冰外缘线已发展至36海里,海冰分布面积已超过6000平方公里。

进入1月中下旬后,由于北极涡旋偏向欧洲和北美方向发展,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同期偏弱,渤海和黄海冰情出现异于常年的发展趋势。

常年的1月中下旬,冰情一般会大幅发展并进入盛冰期,而今冬1月中下旬渤黄海的冰情却较1月上旬明显减弱,至1月30日,辽东湾浮冰外缘线仅有10海里,海冰分布面积仅为1176平方公里,明显低于常年同期50海里的浮冰外缘线范围,而渤海湾和莱州湾等海域冰情更为轻微,仅在河口浅滩上有少量海冰。

不仅如此,受海流和气温分布不均的影响,这一时期辽东湾海冰主要分布在湾底辽河口以东的营口海域,而西岸的葫芦岛、锦州等海域冰情轻微。

今冬,1月中下旬渤黄海冰情较1月上旬明显减弱。刘煜认为,当时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处于厄尔尼诺状态,影响着我国黄海和渤海海冰冰情。在厄尔尼诺发展年,我国东北地区容易出现暖冬。今年冬季的近海海温明显偏高,环渤海区域气温偏高,不利于冰情发展。

刘煜表示,今年1月份,我国环渤海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2℃~4℃,没有造成海冰快速增长。

进入2月以后,影响东亚大陆冷空气势力增强,渤黄海冰情再次迅速发展,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分别于2月6日和2月7日进入盛冰期,2月14日辽东湾浮冰外缘线发展至52海里,2月16日渤黄海海冰分布面积共计14498平方公里,均为今冬海冰分布范围的最大值。但仍较近8年平均值的57海里偏小,沿岸海冰厚度也较常年偏小。

进入2月下旬,由于气温水温快速回升,渤海和黄海海冰迅速消融,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均于2月21日终冰,辽东湾西岸和北岸海冰也快速融化,进入3月以后,仅在东岸有少量浮冰带残留。至3月7日,渤黄海终冰。

坚持现场调查 积累一手资料

海冰是我国北方冬季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严重的海冰灾害会对沿海地区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海冰实地调查是每个冬天进行海冰观测不可或缺的手段。现场测得数据可以为海冰数值模式和长期的海冰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海冰调查对开发精细化海冰预报产品和评估海冰灾害影响具有积极作用。

1月21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首先启动了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调查工作,分为陆上和海上两路执行调查任务,使用北海局的“向阳红52”海洋科学调查船完成了渤海及黄海北部共16个站位的船舶观测,航程达1034海里,航时7天。在山东、河北、天津、辽宁沿海开展了11个重点岸段的陆岸巡视。在冀东油田、胜利油田、觉华岛、辽河口等冬季海上生产作业繁忙的作业区、港口和有人岛屿周边海域开展了6个站位的车载雷达、2个作业区的固定翼无人机和6个站位的旋翼无人机测绘,北海局已连续6年开展旋翼无人机测绘。

1月23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及辽宁省海洋预警监测中心开展了今冬渤黄海海冰沿岸调查工作,对秦皇岛、葫芦岛、锦州、营口、丹东等近20个站点海冰冰情进行实地观测。

随后,1月25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北海预报中心开展了今冬破冰船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对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共计40个固定站位和定时站位进行了海冰密集度、厚度、盐度,以及表层水温、风向风速、气温和湿度等水文气象要素进行调查。

海冰实地调查为研究渤黄海沿岸海冰发展特征及其对沿岸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丰富的观测资料为日常统计预报和数值预报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海冰观测的数值预报结果和卫星遥感图像,也在海冰调查过程中得到验证。

通过观测和实地调查发现,今冬辽东湾西部、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海北部的港口码头、石油平台等海域海冰分布较少、海冰持续时间较短、冰厚较小,对海上运输和油气开采等生产活动的总体影响较小。

观测手段更丰富 观测设备更精良

近年来,我国海洋预报机构不断运用新的观测手段,海冰预警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我国搭建了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海陆空海冰立体观测体系,包括现场观测、雷达观测、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台站观测、船舶观测、无人机观测等多种手段。

今冬北海局首次业务化应用座底式海床基开展海冰厚度的定点连续观测,这也是我国海冰观测预警部门首次业务化开展该项工作。

2018年12月,北海局在鲅鱼圈海域布设了海床基观测设备,通过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垂直波束观测仪和压力传感器连续观测冰层下界面距底高度和水深变化,从而计算重点区域海冰厚度的连续变化。

今冬渤黄海海冰沿岸调查工作中,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营口凤冠岛无人机基地部署了测绘无人机,应用测绘无人机与图像合成软件进行观测及冰情评估。

海冰测绘无人机观测,结合配套系统图像软件,开展了海冰范围、尺寸等要素提取作业。测绘无人机观测的手段可以拓宽监测区域、提高监测精细度、提高监测频率。

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警室海冰组工程师隋俊鹏介绍,将测绘无人机拍到的照片导入图层叠加分析系统中,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冰和水,可形成高清图片反映海冰实际情况。同时,通过统计学计算分析连续几年的数据,拟合形成公式,还能够找到该海域冰块尺寸分布规律。

海冰监测手段的丰富和观测设备的精进,能够使预报机构收集更加准确的观测数据,不断改进完善海冰预报模型、检验海冰预报结果,为准确地进行海冰预报提供了保证。

从今冬初冰开始,北海预报中心共发布黄渤海和山东省海冰年、月、旬、周预报51期,发布青岛海域、东营海域、冀东油田海域、胜利油田海域等专项预报76期,发布针对营口港和羊口港的重点保障目标专项预报17期。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2018年11月20日至2019年2月27日,发布海冰年展望1期,月预报4期,旬预报10期,周预报13期。数值预报自2018年12月10日至2019年2月25日,发布业务化海冰数值预报、精细化海冰数值预报、高分辨率海冰数值预报各77期。

在预警工作开展过程中,海洋预报机构努力提高预警产品的准确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预报服务质量,在预警产品中,提醒公众和涉海行业根据冰情预报提前做好防冰抗冰准备,保障冰期海上生产作业安全。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