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循环经济

旗下栏目: 循环经济 清洁能源 绿色金融

室内养鱼兼种菜 高科技循环养殖成渔业出路?

来源:香港01 作者:郑祉愉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2 16:08:01

传统养殖业似乎进入末路,直到去年施政报告中,新农业政策确立“工厦水耕”可合法经营。全球气候变暖,亦与养殖业息息相关。室内鱼菜共生,是否新出路?绿芝园是香港首间室内鱼菜共生种植场,自2013年起位于观塘工厦设立2,000尺养殖场,上月进驻科学园,新养殖场占地两万呎,采用全自动化系统播种和浇水。

此乃《放长线,钓永续海鲜》系列报道之三

恒温保持摄氏18至22度的种植场,十层种植架中,底层养鱼,鱼在水中的排泄物充作养分,经过细菌分解,再用紫外线杀菌,并经过多层过滤系统,成为“肥料水”,通过水管供予蔬菜,蔬菜吸收营养后,经净化的水再回到鱼池,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为了补充蔬菜所需要的矿物质、钙质和微量元素,他们在水中加入火山石、生化环及蚝壳等。其营运总监林志扬说,养鱼的用水量非常少,几乎毋须换水,多是加水,“比户外养殖节省九成水”。

1542874264583797.jpg

园内有一角用来种植香草。(吴钟坤摄)

绿芝园特地选择饲养以菜为主食的白鰂鱼,用生态方式养殖。种植场使用的有机颗粒鱼粮产自台湾,他们亦会将品相不好、卖不完的菜撕碎喂鱼,鱼粮占饲料六成,菜则占四成,因减省成本,一年的饲料费只需约五位数字。

“鱼不是我们主要收入来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工具。”首席技术总监(CTO)周德鸿说。绿芝园预计新厂房年产120吨菜,只会一年卖一次鱼,每条养到差不多200克,“外面可能养到400至500克”。

1542874297347339.jpg

园内除了饲养白鰂鱼,近来亦开始养鲤鱼。(吴钟坤摄)

营运总监林志扬解释,因为质量高,一条白鰂鱼卖88元,即使是他口中的“天价”,但仍然供不应求,光应付熟客就忙不过来,只有少量流出鱼类统营处、餐厅做药膳等。

本土研究社出版的《水耕透视:香港水耕产业初探》指出,渔护署曾斥资650万元在工厦开设水耕种植场,面积达250平方米,耗电量较新界常规农场高出12倍。林志扬指出,那边用T8光管,这边采用的LED光管耗电量少八成,搬到新养殖场之后,更是旧址的三成。

1542874331749473.jpg

营运总监林志扬展示新近运到的鱼,被安置在运行中的隔离系统。(吴钟坤摄)

他们摸索过很多次才成功养殖,甚至因为没有先隔离鱼类,曾死过上千条鱼。“这种新式养殖法,必须要政府配合才可以做得到,因为一定需要补贴。”其一,先前在工厂大厦耗电量严重,其二,政府必须更新法例。2015年,他们曾经遭地政总署发警告信,指单位违反地契条款。

“之前在工厂大厦,差点被『钉契』,好在科学园批出新地方,工厦仍然实行1977年订下的租务条例 ,今年都已经2018年,不过,我们现在仍处于灰色地带。”他慨叹,“我们跟渔护界议员谈过,大概2020年会有水耕新条例。”

1542874342934487.jpg

红鰂鱼(吴钟坤摄)

鱼菜共生的生态系统中,鱼属于附加的,始终产量不高。林志扬说:“我们无法完全取缔传统养殖,但可以地域性做鱼菜共生,可以慢慢取代传统。”

前无退路,“行业到今日奄奄一息,一定要有一个好大胆、好有创意、好有爆炸力的改革,才可以令这个行业重生。”全港最大的淡水养殖场杨氏水产的老板杨瑞良加了一句,“如果没有改革,我不会建议任何人入行。”

不论是淡水养殖户,还是海水养殖户,均不约而同地认为,必须有本地对有机水产的需求,才能提高售价,从而养活产业。在供应链的末端,餐厅、酒店以至本地生产商又怎样看?

1542874357858731.jpg

水循环过滤系统中,养鱼水经过过滤系统。(吴钟坤摄)

上文节录于第13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1月19日)《竭泽而渔 难年年有鱼 放长线,钓永续海鲜》。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