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农环视界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6-28 10:20:55


前  言

农业是生存之本,农业的稳定与发展使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成为可能。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均建立在农业稳定的基础上,农业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产业。我国为传统小农经济体系,农耕有数千年的传承,在全球工业浪潮下,我国的传统农业逐渐解体,石化农业应运而生。正是因为石化农业的发展,规模化的新型生产模式及转基因杂交技术的成熟使我国仅用全世界1/8 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世界1/4 的人口,这是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石化农业对土壤、大气、水资源都具有破坏作用,石油化学资源的使用使石化农业不可持续发展。过量使用氮肥、重金属污染及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如二战后日本过量使用硫胺的污染事件。

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使人类开始反思农业发展模式,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农产品数量的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物安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在此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我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农业经验,农业人口多、耕地资源少、水资源紧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国情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既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的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的依靠高补贴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做法,而是必须探索一条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历史因素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因素。由于土地改革以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土地资源以极小的单位分配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耕民手中。单家庭生产方式、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27 hm2)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业无法规模化生产,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小规模农业经营方式使土地资源碎片化,农民很难拥有充足的技术、土地和资金,无法使用生态农业模式,不利于规模效应产生,降低了土地产出率。小规模的种植使土地的经济效益产出低,难以激励农户采取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另外,经营规模过小加大了农户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随意掠夺,不利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2现实因素

一方面,我国的生态农业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者是否采取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国情下,农户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销售者,商业活动中必然出现逐利性。生产者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农业监测体系尚不完善时,农户缺乏对环境保护问题及生产方式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索。在没有更低成本、更具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况下,农户在面临生态环境保护与更好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时,必然会选择后者。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或者财政支持也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基本的政策或财政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尚未建立起对生态农业建设明确性的支持,大多数政策文件仅是号召性文件,没有更为详细具体的操作方案或实质性的财政支持。此外,未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尤其是在边疆落后地区,无法向农户提供生态农业技术。同时对土壤酸碱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自然环境的破坏亦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以上问题均成为阻碍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现实障碍。

2 国际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

2.1美国―――科技实力武装起来的生态农业道路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生态农业发展位居世界之首。在生态农业立法方面,其生态农业法律涉及生产、流通、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美国政府不断修订《农业法》,完善耕地资源保护、食品安全保障等政策。1976 年颁布了《基本农田、牧场和林地宣言》,制定了一系列的农地保护政策,使美国生态坏境处于和谐的状态。在经济政策方面,《2002 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规定,在有效期内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贴总额提高到220 亿美元;对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的个人或企业进行资金与技术的双重补贴,政府投资农业科技推广,对个人发展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在科技服务方面,科技上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健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控系统等信息系统。研究涉及动植物基因工程、土壤生态和质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种养等各个方面。另外,美国每个县均有1 名专门负责教授农场主和农民最新农业科研知识和成果的农业科技延伸服务代理人员。在完整的科技支持体系下,农业服务人员每年均需要接受培训,再把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出去,反馈到地方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信息交互反馈渠道。

2.2日本经济效益下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日本政府自1992 年提出环境保护型农业以来,短时间内即制定了《环境保全型农业推进基本方案》《持续农业法》《有机农业法》《农药危害防止运动实施纲要》《农地管理法》《农药残留规则》《农业环境规范》《关于推进有机农业的法规》等数十项法案。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低化肥农药和污染治理技术是日本生态农业的特色。政府提出研究方向和要求,高校或个人进行研发,再通过政府进行补贴式推广。

此外,日本还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农产品认证体系。生态农产品数量无法与常规农业竞争,产品质量是其唯一优势。为了让消费者区分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认证制度,如用于区别有机与非有机农产品的有机认证JAS 标准以及用于区分有机和一般农产品的特别栽培农产品认证标准,对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农产品认定为“特别栽培农产品”,对采用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生产的农业授以“生态农户”称号,可以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基于以上认证条件,日本民众拥有可靠的生态有机食品分辨手段,使消费者可以有选择性地消费。生态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再反馈回来并刺激生态农业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2.3德国全民认知下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德国生态农业法律法规相对完善,虽无法与日本相媲美,但其颁布的《施肥令》《土地资源保护法》《物种保护法》《植物保护法》《适当的农业活动准则》《自然资源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足以保证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有足够的国家政策支持。在财政方面,德国政府从2002 年开始,每年国家财政预算中有2 000 万欧元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发展,且这一数字呈现出每年递增的趋势。德国政府尤其注重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国民对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

德国政府主要通过以下2 种途径对农户进行培训,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农业大学的资源,通过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通过高学历农业专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就职,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另外,继承父辈农场的农业企业者必须接受教育并取得相应资格,如农户要经营农业企业,必须接受2 年的教育并通过考试,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况发生,保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大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

我国有很多生态农业的发展意见,但是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很少,且都过于抽象。因此,由政府主导的生态农业立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政府进行生态农业指导可影响社会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将改变整个社会对生态农业的感观,调动农户对生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没有一定的政策法律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无本可依,发展阻力和社会压力巨大。

3.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市场

生态农业是继石化农业之后的道路,经济效益将决定该道路能否走下去。生态农业要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与传统农业、石化农业进行竞争,就必须发挥出生态农业的优势,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C2C 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生态农产品最大的掣肘在于市场信任问题,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影响力并不大,生态食品相对传统农产品在消费者中并无优势,而在成本上则处于劣势,长久下来处于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商业模式在提高市场信任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生态农产品销售主要通过“生产者―供销商―商家―消费者”模式实现,该方式下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缺乏直接沟通交流与监督的方式,不利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沟通,也不利于信任的产生。此外,生态食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又加剧了双方的互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更高信任度的商品交易对生态农业市场是必不可少的。

C2C 交易模式是提高生态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信任度的主要途径。由生产者直接供给消费者农产品是很多发达国家生态农产品销售的重要途径。在有机食品消费大国如德国和英国,除了通过超市专区、专卖店等传统零售方式外,很多有机食品采用订单送货上门、网上订购、邮购等农户直销方式,而日本则建立由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提携体系。农户―消费者直销方式降低了成本,增进了双方的联系,便于建立信任,使生态农产品更具竞争力,有利于生态农产品创造市场效益。良好的市场效益将刺激农户的再生产与扩大规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环。广阔便捷的线上交易模式,加上社会舆论导向,构筑出生态农业发展中足够的经济效益,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对于现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来说,经济效益几乎是决定生态农业能否发展的绝对因素。

3.3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水平

生态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美国生态农业的高度发达得益于其较高的技术水平。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户的科技知识水平,每个镇都有专业的教导人员教授专业知识,农户的科学素养相对较高,并有完善的反馈机制。而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有许多现代概念上的文盲,农民自行摸索农业种植技术,农户的种植主要依靠代代相传的经验,没有完整的组织构架为农户提供现代化的科学指导。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学校、研究机构等场所供农户进行学习和接受指导,要改善现状则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如鼓励高学历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政府进行补贴和政策支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养;每个县市都应有农业人员培训、学习的地方,用于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进行农业技术研发。

3.4增强民众的认同感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于民众不了解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要发展则需要提高社会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我国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食品的认识水平仍有待提高。另外,我国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体系仍不完善,没有权威的生态有机食品认证体系,这是我国在有机食品销售中存在的最大不足。认证体系的缺乏使我国民众无法对生态农产品产生相对于传统农产品的区别感。因此,民众观念的转变、环境保护组织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与宣传对发展生态农业至关重要。

4 结   语

可持续发展不应当只是一句口号,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和大气环境保护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社会命题,不仅仅局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近年来,食品问题频发,无论是2005 年的孔雀石绿事件,还是2006 年的苏丹红鸭蛋事件或三聚氰胺事件,都引发了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探讨。毒生姜、甜蜜素等食品问题层出不穷,也引发了民众对于工业食品和添加剂的担忧。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民以食为天,生态食品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期待。同时,还应加强生态食品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在线上交易发达的今天,生态食品的线下交易依然有其必要性。大量线下实体商城的存在使民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态食品,通过普及线下消费,增加民众对于生态食品的认同感。生态食品与传统农产品进行竞争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与社会的认可,这决定了生态食品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则决定生态农业的后期发展。因此,是否能建立起民众对生态农业的普遍认同对于生态农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基本的生存物资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健康饮食逐渐成为现代人的追求,而生态农产品有着先天优势,符合现代人的追求,如何真正建立这个优势是发展的关键。宽阔的线上交易,加上社会舆论导向,构筑出生态农业足够的市场效益,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应站在民众的需求上、站在时代的需求上,探寻出适合我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