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贵州梓木戛瓦斯事故13人遇难!有钱,谁会去挖煤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11 12:40:32

△8月7日,救援人员从事故煤矿井口内走出。 新华社 记者 欧东衢/摄

8月6日21时,贵州省盘州市石桥镇梓木戛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4人死亡9人失联。经过50多小时的救援,8日23时,9名失联人员全部找到,但均已无生命体征。至此,此次事故死亡人数升至13人。这是我国煤矿今年发生的第一起重大事故。

矿难,如难以解除的魔咒,又一次吞噬了矿工鲜活的生命。

有钱,谁会去挖煤

“兄弟俩就都这么走了,人都挺好,很随和。他们走了,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媳妇,他们的日子怎么过啊。”与几位遇难者同村的村民张虎对记者表示,感到十分心痛。

另一位村民王黔向记者透露,13名遇难者中,有两对亲兄弟。在王黔眼里:“经济紧张才会去挖煤,条件好、有钱,谁还会去挖煤?而且他们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这个活儿。”

遇难者中,有8名来自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镇恩乐村委会。

“云南很多地方太穷了,他们很多都出来挖煤。”王黔对记者说。

靠挖煤挣钱,用煤来养家,这就是现实。一些不富裕地区,由于技术单一,还主要依靠资源脱贫。煤矿入职门槛低,专业人才缺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煤价重回高位;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省,作为“西电东送”的主战场,频频陷入煤电紧张的困境,甚至“捂紧口袋”,限制煤炭外运进行“封关”;作为全国去产能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落后产能不断退出,实现煤炭稳定供应一度成为该省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多重因素交互,让煤炭变得非常抢手。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煤矿卯足劲儿开采,还有本该退出市场的也蠢蠢欲动,试图最后捞一把。受资源条件限制,小煤矿一直是贵州煤炭产量的主力军,而且超过三分之二的煤企是民营企业,企业是否自律和安全监管是否到位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有专家对记者表示。

我宁愿他们生病,躲过灾难

“有位矿工刚好生病没去上班,躲过了一劫。”张虎对记者说,“我宁愿希望他们当时都生病,都没有去。”

矿工将生的希望寄托于侥幸,而非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监管,是否尤其值得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反思?

△8月7日,救援人员在事故煤矿井口前搬运设备。新华社 记者 欧东衢/摄

根据通报,梓木戛煤矿110102开切眼T2瓦斯超限报警,峰值达38.9%,经初核,疑似该开切眼瓦斯突出事故。该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于2008年取得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0月,2016年9月通过安全许可证验收,有效期至2019年9月,属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不可否认,贵州煤矿大部分为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安全形势严峻。“贵州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瓦斯动力灾害危害性大,是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瓦斯治理比较困难。如何准确超前预测、准确鉴定评判、有效抽采、消突等技术难题有待突破。”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除资源禀赋和技术层面的难题,安全管理是否也存在问题?尽管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7月31日在应急管理部部长办公会议上强调,对突出煤矿等重点行业,要“查大风险、除大隐患、防大事故”,但依旧未能阻止此次事故发生,不禁让人生疑,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安全监管是否跟进?

事故面前一些显而易见、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何难以解决?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煤炭行业发展在环境、政策方面限制性因素不断增多,能源结构短期内也不可能改变,煤矿安全管理形势会更加严峻。但目前多数煤矿尤其是小煤矿的安全管理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加之应付各种外在压力,管理会更不稳定。特别地,如果强制性管理和寻租现象依然并存的话,单位产量的生产事故一定会有抬头趋势。所以,希望能大力推行积极安全管理”。

夜班作业,需要瘦身

记者注意到,这起事故发生在夜间。

其实,早在2016年,当时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监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减少井下作业人数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曾提出:“实施夜班‘瘦身’作业。鼓励煤矿减少夜班作业,减少在夜班进行采煤工作面安装回撤、两巷超前支护以及巷道修复等作业,尽量避免在夜班进行瓦斯排放、突出煤层揭煤、火区启封及密闭等高风险作业。有条件的煤矿逐步取消夜班。”

记者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根据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当年1.2万个煤矿中,近25%的煤矿在夜间发生过致命事故。

夜班是否会增加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夜班是事故发生的最危险时期。”陈红告诉记者,“但我国煤矿生产是例外。”她的研究团队曾对我国2002-2013年间造成13477名矿工死亡的1870起重特大事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班发生事故的频率明显高于夜班。

“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安全悖论’,我们研究认为上夜班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影响。”陈红进一步解释,“可以用‘心理疲劳的钟摆效应’来解释。就是在同样体力消耗条件下,上夜班的矿工,自身生物钟会影响其活动,导致精神疲劳加重,需要长时间恢复,或者休息间隙。如果休息时间不充足,矿工就会在工作时补足休息间隙,导致了比夜班更高的不安全行为和事故风险。在煤矿普遍‘三班制’的工作时间安排下,矿工连续工作8小时,但加上准备工作,实际常常会达到10小时。这种轮岗安排,矿工难以完全恢复体力,可能会处于长期疲劳状态。”

不难看出,虽然从总量上来看,白班时发生的事故多于夜班事故,但白班事故却很可能受上夜班造成的疲劳影响。“我们研究结果显示,减少夜班或取消夜班是减少矿工疲劳的最有效方法,但这只可能在少数矿井推广。我建议规定夜间设备维修停机时间,减少夜班工作时间。”陈红指出。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