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务 大气 固废 绿色发展 自然资源 人物 环保展会 企业 环保会客厅 国际资讯 政策 NGO

资讯

旗下栏目:

国研丨扩大开放对中国金融机遇大于挑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28 11:23:16

国研视点

综合来看,新一轮金融开放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优化竞争结构,加快国外成熟金融产品的引入,提升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改进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质量。

(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今年上半年宣布了12项金融业开放的重大措施和时间表,核心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

近期实施的六项措施具体为: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等。

此外,今年年底前中国还将推出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实现内外资一致等六项措施。

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加大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降低外资进入门槛,提升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的便利度,推动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竞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活跃度,改善金融服务。对于上述开放措施,外资机构的反应是非常积极和迅速的,这既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金融机构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也显示出外资机构对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期待。

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劣势比较

相对于本土金融机构而言,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稳健经营的文化和多年积累的、较强的风控能力。与过去几十年追求规模、速度的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不同,外资机构和股东大多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经营行为也更加谨慎。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更强。2017年四季度,外资银行的不良率仅为0.7%,远低于中国银行业1.74%的平均水平。

第二,资金优势。一些外资跨国金融集团经营历史悠久,资本金雄厚,在国际市场筹资成本较低。因此较本土金融机构而言,除了中资大型银行以外,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

第三,吸引人才能力强。外资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市场化薪酬机制,并在全球配置资源,可以为金融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开阔的视野。相比之下,大中型中资金融机构高管大多被限薪,同时业务重心主要是国内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显然弱于外资机构。

第四,拥有全球市场经验。因此在资金运作、业务拓展、客户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时间不长,缺少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经验,海外拓展业务能力和获利能力均远低于外资大型跨国金融集团。

第五,市场化程度高,没有政府压力,也无须承担政策性业务。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大多在不同程度上负有配合政府政策的义务。例如银行信贷需满足“三个不低于”要求、扶贫、不得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等。另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还受到较强的监管约束,例如合意贷款控制等。

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劣势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在中国市场筹资的资金成本较高。由于中国尚未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资金需从中国市场筹集。由于外资机构在中国的资金渠道较少,利用同业市场和发债等筹资渠道成本较高。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较多(如财政存款、代理政策性业务、吸收居民存款等),融资便利性好于外资机构。

第二,缺少拓展业务和市场的人脉关系。相比之下,中资金融机构长期耕耘于本土市场,有着深厚的人脉资源网络。同时,由于中外客户和金融机构在理念和风控文化等方面存在错位,使外资机构开拓中国业务相对困难,也难以准确识别风险。

第三,业务模式有待本土化。由于中国客户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与外国客户在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中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阶段性差异,在国外成熟的业务模式不一定能够照搬到中国市场,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模式本土化方面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特别在总部与中国分支机构的协调方面,外国金融机构高层往往很难理解中国市场,因此经常会在业务方向、重点、渠道等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进而影响其经营效率。

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入世以来,外资在金融领域并未取得明显优势。2007年外资银行资产1.25万亿元,占比2.36%;2017年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3.24万亿元,市场占有率下降至1.32%。即便在金融中心上海,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也刚刚超过10%。2016年外资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仅为0.44%,不足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保险业外资占比自2005年达到峰值(8.9%)后逐步降至2016年的5.6%,其中外资寿险占比7.43%,外资财险占比2%。

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限制。除了限制外资的持股比例以外,在业务活动上也存在诸多限制。例如2014年11月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拟设分行的外国银行在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200亿美元、外国银行分行应当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的营运资金(其中人民币营运资金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外国银行分行不得经营中国境内公民人民币业务等。这些政策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外资金融机构的手脚,使其难以与中资机构开展实质性竞争。

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外资对中资金融机构的挑战能力将显著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风控能力的挑战。外资金融机构,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业务发展都相当稳健,很少出现风险事件。反观中资金融机构,由于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金融危机洗礼,风险意识和风控机制还存在较大欠缺。近年来,在同业、资管、表外业务等方面进行的大量创新和不断加杠杆,使得巨额资金或者流向高风险领域,或者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造成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加大了经营风险。在逐步消除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情况下,一旦风险暴露,很可能对中资金融机构产生致命的冲击。

第二,对中资机构海外盈利能力的挑战。发展海外市场,有利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调配和优势互补,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但是与外资金融机构相比,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市场扩张能力还很弱。尽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但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较低。海外利润占比仅为10%左右,远低于外国跨国金融集团50%以上的水平。

第三,对中资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的挑战。以保险为例,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癌症保险、长期护理险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海外市场比较成熟的产品,对中资保险公司来说还是新产品,产品开发能力和售后管理能力均不足,难以应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

第四,对中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制度的挑战。如前所述,外资金融机构在人才竞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未来优秀人才的争夺战中,中资金融机构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快调整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五,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挑战。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原有监管方式、工具是否适用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如何解决中资金融机构因负有政策性职能而与外资机构不能平等竞争的问题?合意贷款规模管理办法是否适用于外资银行?如何有效监管国内外市场联通程度提高可能带来的非法套利行为?如何防范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性加大风险等等。如何尽快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成长,是金融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金融开放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外资进入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其带来的竞争压力也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建立更加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经营转型。通过引入外资股东的风控体系和金融产品体系,深化与外资机构在金融产品及服务上的合作,也有利于提升中资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金融效率。

第二,加快开放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其可以更好地理解海外市场文化、规则,了解海外市场、产品、服务,拓展视野,从而推动中资金融机构提高“走出去”和国际化的质量,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

第三,加快开放将改进中外金融机构管理机制。增加其人才、信息等资源的交流,有利于中资机构优化员工队伍和组织架构,整合内部运营流程以及改进管理机制。

综合来看,新一轮金融开放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因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优化竞争结构,加快国外成熟金融产品的引入,提升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改进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质量。

但是,对于中资金融机构来说,外资带来的挑战不可小觑。从银行业看,大银行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品牌以及国家信用;在小银行的业务领域(地方金融、中小微金融),外资银行容易水土不服,因此短期内直接冲击不大,但中长期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对于证券业来说,未来的竞争可能集中于投行、财富管理等利润丰厚的领域,以及海外市场业务。业务比较单一、渠道相对狭窄的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对于保险业来说,尽管短期内对财险业冲击不大,但以车险为主和价格竞争为主的业务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农业保险、健康险、再保险、保险中介等领域,中资保险机构面临实力弱、专业能力不足、风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竞争力不强。大型寿险公司由于在资金、客户、科技等方面实力较强,因此相对安全。尽管如此,产品、服务和风控仍是中资寿险公司的软肋,而中小寿险公司有可能在竞争中首先感受到压力。

面对挑战,中国金融业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和战略调整,尽快提升资产负债表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推动产品和技术创新。只有“强身健体”,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编辑:Wendy)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首页 | 资讯 | 水务 | 大气 | 固废 | 绿色发展 | 自然资源 | 企业 | 环保展会 | 国际资讯

电脑版 | 移动版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7-2019 国际环保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8624号-1